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習近平:中國同中亞國家要世代友好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9-08]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演講全文如下:

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

——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

(2013年9月7日,阿斯塔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習近平

尊敬的納扎爾巴耶夫總統,

尊敬的校長先生,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好!這次,我應納扎爾巴耶夫總統邀請,來到偉大鄰邦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有機會來到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並同大家見面,感到十分高興。

首先,我向友好的哈薩克斯坦人民,向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老師們、同學們,向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轉達中國人民的誠摯問候和良好祝願。

哈薩克民族有一句諺語:「一片土地的歷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歷史」。哈薩克斯坦獨立以來,在納扎爾巴耶夫總統領導下,政治長期穩定,經濟快速發展,民生大幅改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我們所在的阿斯塔納市,在短短十幾年間發展成為一座美麗現代化城市,就是哈薩克斯坦人民在這片神奇土地上書寫的一個優美詩篇。在這裡,我看到了哈薩克斯坦人民勤勞智慧的奮鬥,也看到了哈薩克斯坦人民充滿光明的未來。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的張騫肩負和平友好使命,兩次出使中亞,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開闢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

我的家鄉陝西,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裡,回首歷史,我彷彿聽到了山間迴盪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親切。

哈薩克斯坦這片土地,是古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曾經為溝通東西方文明,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過重要貢獻。東西方使節、商隊、遊客、學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國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

古絲綢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圖有一條冼星海大道,人們傳誦著這樣一個故事。1941年偉大衛國戰爭爆發,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舉目無親、貧病交加之際,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接納了他,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

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作了《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並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受到當地人民廣泛歡迎。

千百年來,在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共同譜寫出千古傳誦的友好篇章。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證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這是古絲綢之路留給我們的寶貴啟示。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20多年來,隨著中國同歐亞國家關係快速發展,古老的絲綢之路日益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把中國同歐亞國家的互利合作不斷推向新的歷史高度。

遠親不如近鄰。中國同中亞國家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中國高度重視發展同中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將其視為外交優先方向。

當前,中國同中亞國家關係發展面臨難得機遇。我們希望同中亞國家一道,不斷增進互信、鞏固友好、加強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繁榮,為各國人民謀福祉。

——我們要堅持世代友好,做和諧和睦的好鄰居。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們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奉行的內外政策,決不干涉中亞國家內政。中國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經營勢力範圍。我們願同俄羅斯和中亞各國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為建設和諧地區作出不懈努力。

——我們要堅定相互支持,做真誠互信的好朋友。在涉及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穩定等重大核心利益問題上堅定相互支持,是中國同中亞各國戰略夥伴關係的實質和重要內容。我們願同各國在雙邊和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加強互信、深化合作,合力打擊「三股勢力」、販毒、跨國有組織犯罪,為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環境。

——我們要大力加強務實合作,做互利共贏的好夥伴。中國和中亞國家都處在關鍵發展階段,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都提出了符合本國國情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我們的戰略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確保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民族振興。我們要全面加強務實合作,將政治關係優勢、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互補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優勢、持續增長優勢,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我們要以更寬的胸襟、更廣的視野拓展區域合作,共創新的輝煌。當前,世界經濟融合加速發展,區域合作方興未艾。歐亞地區已經建立起多個區域合作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地跨歐亞、南亞、西亞,通過加強上海合作組織同歐亞經濟共同體合作,我們可以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為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先做起來,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

第一,加強政策溝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本著求同存異原則,協商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為區域經濟融合「開綠燈」。

第二,加強道路聯通。上海合作組織正在協商交通便利化協定。盡快簽署並落實這一文件,將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在此基礎上,我們願同各方積極探討完善跨境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為各國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

第三,加強貿易暢通。絲綢之路經濟帶總人口近30億,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各方應該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並作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實現互利共贏。

第四,加強貨幣流通。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在本幣結算方面開展了良好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也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一好的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廣。如果各國在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抵禦金融風險能力,提高本地區經濟國際競爭力。

第五,加強民心相通。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搞好上述領域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必須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瞭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青年是民族的未來。哈薩克斯坦偉大詩人、思想家阿拜·庫南巴耶夫說過:「世界有如海洋,時代有如勁風,前浪如兄長,後浪是兄弟,風擁後浪推前浪,亙古及今皆如此。」看著同學們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我不由想起了我的大學時代,那是一個令人難忘的青春記憶。

哈薩克斯坦人民常講:「有知識,世界一片光明;沒知識,眼前一片混沌。」知識就是力量。青年時代是學習知識、陶冶情操、增長本領的黃金時期。我相信,從這裡走出的莘莘學子,一定能成為哈薩克斯坦民族振興的棟樑。

為促進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青年交流,中國將在未來10年向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提供3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邀請1萬名孔子學院師生赴華研修。希望你們利用上述獎學金到中國學習交流。

在此,我邀請貴校200名師生明年赴華參加夏令營活動。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青年是人民友誼的生力軍。青年人情趣相近、意氣相投,最談得來,最容易結下純真的友誼。這裡,我想起了中哈兩國人民交往的兩個感人故事。

第一個是,上世紀40年代末,一位在新疆工作的中國小伙兒認識了在當地醫院工作的美麗姑娘瓦蓮金娜,兩人真心相愛並結婚生子。後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瓦蓮金娜回國了,當時他們的兒子才6歲。這個孩子長大後,不斷尋找自己的母親,想盡了各種辦法,始終沒有音訊。2009年,兒子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母親瓦蓮金娜,他的母親就住在阿拉木圖。這一年,兒子61歲,瓦蓮金娜80歲。後來,兒子來到阿拉木圖看望母親,還把母親接到中國旅遊。這遲到了半個世紀的幸福,是中哈人民友好的有力見證。

第二個是,RH陰性血型在中國屬於十分稀有的血型,被稱為「熊貓血」。這種血型的病人很難找到血源。哈薩克斯坦留學生魯斯蘭正是這種血型。在海南大學讀書期間,魯斯蘭自2009年起參加無償獻血,每年兩次,為一些中國病人解除病痛作出了貢獻。當中國朋友稱讚魯斯蘭時,魯斯蘭說:「我覺得應該幫助別人,獻血是我應該做的。」

這兩個感人故事,只是中哈兩國人民友好交往史詩中的兩個片斷,但充分說明了我們兩國人民是心心相印、親如手足的。

我相信,包括在座各位同學在內的中哈兩國青年,一定會成為中哈友誼的使者,為中哈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發展貢獻青春和力量。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中哈兩國是唇齒相依的友好鄰邦。17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廣泛的共同利益,把我們緊密聯繫在一起,也為發展兩國關係和深化互利合作開闢了廣闊前景。讓我們攜起手來,弘揚傳統友誼,共創美好未來!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文茜
習近平訪哈薩克斯坦:決不經營勢力範圍      [2013-09-08]
專家解讀習近平5次外訪演講風格      [2013-09-08]
被習總提及 留學生魯斯蘭曝光      [2013-09-07]
中石化「牛郎門」造謠案開審      [2013-09-07]
習近平勉勵哈國學生:風擁後浪推前浪      [2013-09-07]
習近平出席G20戴婚戒為虛假信息      [2013-09-07]
習近平哈國演講:不提政治提政策      [2013-09-07]
日媒:中日首腦握手「鄭重交談」      [2013-09-07]
媒體:習總為何願與安倍握手寒暄      [2013-09-07]
台專家:中日首腦相見非「偶遇」      [201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