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鄧聿文,男,法學碩士,資深記者。曾供職於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社,任副編審,2013年3月後不久被停職。 主要從事中國改革與社會轉型研究,出版著作三部,發表時政、財經和社會評論數百篇。 【文匯網訊】《中國經營報》總第2029期刊發了署名鄧聿文的評論文章:《中國現階段如何反腐》,以下為文章的詳細內容。
隨著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蔣潔敏的落馬,十八大之後的9個多月中,已有李春城、周鎮宏、劉鐵男、倪發科、郭永祥、王素毅、李達球、王永春等共9位省部級高官被查。
在今年1月召開的中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提出要「老虎」「蒼蠅」一起打,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腐敗。雖然上述落馬的省部級高官算不上人們期待中的「老虎」,但從此輪反腐的密度和速度來看,再加上前不久被公審和判決的薄熙來和劉志軍,特別是最近被曝出的中石油腐敗窩案,還是足以顯示中共高層對於反腐的高度共識以及「有腐必反」的決心。
而且,單從反腐機構來講,可能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中國這樣多的反腐部門。在黨內,有紀檢;在政府,有監察和審計;在司法,有檢察。這三家反腐主體分工負責,相互配合,有序開展反腐工作。其中,紀委為主導,政府的行政監察、檢察院系統的司法監督、審計系統的經濟監督相配合。這套反腐機構也查出了一些大案要案,中石油和蔣潔敏的腐敗窩案就是由審計審出來的。
然而,又必須承認,這套反腐機構及其相應的制度建設遠不足以應對目前嚴峻的腐敗形勢,原因在於,它在突出黨對反腐掌控的同時——其表現形式就是紀委居於反腐的主導地位——削弱了法治反腐的力度。另外,這套反腐體系將反腐力量分散在不同的部門,由不同部門行使和負責各自領域的反腐工作,雖有助於本部門和領域的反腐深入開展,但現在的腐敗,形式多樣,涉及的部門和領域眾多,此種各守一攤的反腐模式其局限性就顯露出來。當然,最重要的是,這套體系注重對腐敗的打擊和懲治,而相對忽略了對腐敗的預防。
有鑒於此,要想在反腐敗上贏得民心,至少能夠遏制住腐敗的高增長態勢,就必須同時在這三方面展開,加大對腐敗的打擊力度,整合分佈於黨政系統內的諸多反腐力量,發揮反腐合力;通過法治反腐,將反腐嵌入到法治軌道上來;以同腐敗賽跑的緊迫感,加強相關的制度建設,形成預防腐敗的體制機制。
目前來看,首先要加大對「老虎」「蒼蠅」的打擊力度,尤其要打幾隻「大老虎」。既然最高領導已經做出了「老虎」「蒼蠅」一起打的承諾,就必須嚴肅地打幾隻真正的「大老虎」,才能兌現承諾,也對官員隊伍產生震懾效果。否則,打再多的「蒼蠅」,民眾可能都不感興趣。這就需要突破當下在執政黨內部存在的「刑不上大夫」的反腐「潛規則」。
其次,按照大部制的思路將現階段分散在紀檢、監察、檢察、審計等部門和系統的職能整合起來,在懲治預防腐敗上實現信息等資源的共享,形成「一體化」的防治腐敗格局。這將客觀上利於凝聚反腐合力,克服各自為政的弊端,同時,也節省了人力、物力,精簡了機構,可算是反腐體制機制上的創新之舉。
當前,有些地方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但只是個別地方的試點,尚未看到值得推廣的經驗。所以還需加快這方面的整合進度。
如果講,反腐機構和機制的整合是從橫向著手推進反腐建設的話,那麼,改革權力監督體系,使各級反腐部門的監督力量更富權威、更加有效,則是從縱向入手加強反腐的制度建設,預防腐敗。反腐只有落實在制度上才可持續,而制度建設的重點,是加強對權力的制衡和預防,使之從目前偏重於「懲治」,轉向偏重於防範,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實際就是法治反腐的含義。
在這方面,公眾一度對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的制度反腐寄予厚望。王岐山本人曾表示,目前的反腐,宜採取先治標後治本的辦法。從策略的角度考慮,這樣做也未嘗不可。但是,為了更好地推進反腐,必須在治標的同時,對一些社會已有高度共識的治本措施,應盡快出台。比如,對當前民眾呼聲很高且在官員中也有一定支持力量的財產公示問題,執政黨需要盡快制訂一個具體方案和時間表,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採取一個過渡性的對領導幹部報告的重大事項進行抽查的方式。另外,對一些治本的制度反腐措施,從現在開始,也要有一個大致的規劃。
腐敗滋生的一大根源是政府管得過雜過寬,政府通過審批、資格准入和價格管制等手段來調節和控制經濟社會的運行,管理經濟和社會活動,因此,要減少腐敗發生的概率,就得消減政府權力,將一些可管可不管的事情統統交由市場和社會組織去行使,轉變和限制政府的職能及其作用範圍,科學合理地設置權力,切斷以權謀私的紐帶。為此,一些專家提議應考慮制定「重大決策程序條例」「信息公開法」「行政組織和編制法」等法律制度,是很有道理的。重大決策程序條例要解決的是一把手權力過於集中問題、約束行政決策權;信息公開法則偏向將公權力活動公之於眾、接受社會監督,需要提及的是,作為一項防範腐敗的基礎性工程,公職人員家庭財產申報和公示制度,既可以放在信息公開法裡,也可以單獨立法;而行政組織和編制法旨在確保按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以實現「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限制政府權力,給政府治理劃定邊界,邊界以外政府無權插手,邊界以內政府的運行也須公開透明,這對腐敗有釜底抽薪之作用。但是,任何完備的制度,總有掛一漏萬之時,總有規制不到的地方,因此,要遏制腐敗,還必須改革權力結構,強化權力的制衡性,做到監督者與被監督者在利益上實現分離,其權力具有對等性。只有這樣,監督才有可能。按照這樣一個權力制衡的邏輯,當下需要把執政黨主管反腐的機構——紀委從同級黨委的「領導下」解放出來。黨的紀委受上級紀委和同級黨委雙重領導,這客觀上造成了對「一把手」監督難問題。在這一方面,前不久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將紀檢由目前的雙重領導改為垂直領導,有很大進步,紀委的人財物不受制於地方政府,將大大加強地方紀委對黨委特別是「一把手」的權力監督和約束。
反腐的制度建設,既需要頂層魄力,也需要公眾參與。在網絡時代,技術的發展給公眾提供了參與反腐的手段,現在的問題是,面對公眾的反腐訴求,國家如何從制度上去滿足公眾的訴求,保障他們的反腐積極性。從這個角度看,目前正在開展的網絡治謠是不利於公眾網絡反腐的。因為雖然「兩高」對網絡謠言出台了司法解釋,但它把治理網謠的權力交給了警察機構,出於公權力的同一性,警察會偏向於將那些對官員不利的網絡舉報以失實為由來打擊,何況,警察本身受地方政府的節制。所以,有必要為民間反腐設計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用法律去保障包括新聞輿論和網絡在內的對權力和腐敗的監督。
執政黨已經出台了未來5年的反腐規劃。根本而言,反腐沒有秘訣,世界上所有國家對腐敗的治理,走的都是限權和公開化之路。如果執政黨真正從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腐敗問題,並有足夠決心,對腐敗採取攻防並舉的戰略,那麼,雖不能做到完全降伏腐敗,起碼能使腐敗局限在一定範圍和層級,而不致成為一個影響全局的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