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在李光耀剛剛慶祝完90歲大壽之際,他的新書中文版《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在中國面市。這位「全球首席中國問題觀察家」,在90歲高齡仍以富有遠見的獨到眼光和思想火花,給世人以啟發。
據中国新聞周刊報道,李光耀及其政治哲學的的研究者、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創院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評價稱,李光耀是中國問題的權威觀察家。在他剛剛慶祝完90歲大壽之際,李光耀的新書中文版在中國推出,內容與他所持續關注的中國有關,題為《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
這本書的形式相當特別,由李光耀口述,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羅伯特·D·布萊克威爾(Robert D. Blackwill)以及阿里·溫尼(Ali Wyne)三位哈佛學者共同編著。
另一位與中國同樣有著深刻淵源的政治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為本書作序。他在序言中寫道:「自古以來,關於個人究竟是歷史的創造者,還是歷史的記錄者,一直存在爭論,但就李光耀而言,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智慧和判斷力無人能及。」
「讓偉大的戰略家來回答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問題」
早在兩年半之前,艾利森和他的兩位同事就開始醞釀這本書。由於李光耀之前的著作大都聚焦在新加坡的建設,三位哈佛學者想做一個全新的嘗試——大多數人都想知道這個世界究竟正在發生什麼,而「由這位偉大的戰略家來回答這些最重要的問題再合適不過了」。
他們在與李光耀相關的卷帙浩繁的著作、採訪稿、講話稿,以及大量的演講中,提煉出最有趣的部分,再據此整理提問並赴新加坡採訪。他們著力避免做出任何評論或發表個人見解,只提出他們認為「國際人士最為關心的問題」,以對話體形式直接記錄李光耀的回答。
艾利森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整本書中最困難的部分,莫過於「將一本原可能是上千頁的大部頭書籍提煉至100多頁」。書中僅用了15頁文字就將中國的未來章節闡述完畢,在艾利森看來,這歸結於李光耀有著「積極主動並成功概括觀點的能力」。
事實上,早在45年前,還是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在讀生的艾利森第一次見到李光耀。1968年,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到哈佛大學進修,艾利森因此有機會在咖啡廳與他會面。此後,艾利森曾在訪問新加坡時拜訪過李光耀。在70年代,新加坡現任總理、李光耀之子李顯龍還成為了艾利森的學生。多年後,當艾利森等人聯繫上李光耀並提出採訪邀請,也就順理成章得到了他爽快的答應。
《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的英文原版為《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在新加坡成為暢銷書後,該書的中文版也終於在中國面世。中文版保留了英文版的全部章節,並最大限度保留了李光耀的原話。
「全球首席中國問題觀察家」
本書的第一個問題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國領導人真的準備取代美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第一大國嗎?」
李光耀則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為什麼不?中國人復興的民族使命感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中國有成為世界強國的實力。中國希望世界接受它本來的模樣,而不是以西方社會的附庸身份被世界接受。」
在艾利森看來,政治家口中很難給出這樣毫不含糊直白的回答,也只有李光耀敢這樣說。
在他眼中,李光耀毫無疑問是全球首席中國問題觀察家。事實上,從鄧小平到習近平,李光耀曾會見過五代中國領導人,並與他們保持著良好關係。據統計,李光耀自1976年首次訪華至今,在37年間共訪華33次。
「他是華人,他瞭解中國人的想法」,艾利森對《中國新聞週刊》說,「很多像我這樣的外國人關注中國,總覺得不夠透徹。」除此之外,艾利森還認為,李光耀知道新加坡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與中國的良好關係;夾在東西方大國之間,新加坡只能隨時保持警惕、機敏和靈活應變,才能存活發展。此外,李光耀還是一位富有遠見的戰略家,他以超前的思維思考過很多問題,包括與中國的關係。這些都使得他對中國有著非同一般的見解。
有一段李光耀與鄧小平的談話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1978年11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期間,李光耀在晚宴上對鄧小平說,「我在想,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而我出生在中國會怎樣?我敢肯定你將是新加坡的領導人。但是如果我在中國,我很可能走到半路就被人推開了。我能走到一半就不錯了。」
在李光耀看來,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所面臨的問題要複雜而棘手得多。
談及中國實施民族復興的主要障礙時,李光耀在書中說道,「從內部看,主要挑戰是文化、語言以及不能吸引、同化他國人才。」
艾利森聽到這個觀點的時候覺得十分驚訝——這是一個他聞所未聞的角度和觀點。
在其回憶錄中,李光耀曾強調將英語作為第一語言的地位。他說,「在這個多元種族、多元語言的社會裡,英語是唯一能讓大家接受的中立語,並能讓新加坡立足於國際社會。」儘管李光耀一直推崇儒家文化,近年也一直大力號召學習漢語,但這一點也不妨礙英語從新加坡建立之初就在這個國家佔據著主導地位。
老兵不老,只在凋謝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曾描述過一個理想城邦的圖景:首先需要有一位衛國者,這個人也是哲學家式的王者。他能力超群,為眾人擁戴而成其領袖。在艾利森看來,李光耀與柏拉圖所述之人有相似之處。
艾利森眼中的李光耀「獨裁又自信」,有著廣闊的視野,這能使他保持對事物開明而好奇的態度。「不過,他現在已經不像年輕時那樣,一旦受到批評或反對就必須要予以回擊了。他變得越來越冷靜。」
2005年,李顯龍領導的新加坡政府宣佈撤銷40年的賭禁,並計劃耗資50億新加坡元在國內興建兩個世界級賭場度假村。對此,時任新加坡資政的李光耀表示反對。父子倆為此事有過很大的爭論。但最終李光耀還是決定,由兒子及其領導的政府自行決定。
艾利森還向《中國新聞週刊》講述了李光耀家庭的一件趣事:李光耀的孫子李弘毅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求學時,李光耀就曾告誡他畢業後應該回國。但李弘毅卻說,我想為谷歌公司工作。最後,李光耀也拿這個思想獨立的孫兒沒有辦法,只好隨他去了。
不少政治觀察家評論稱,李光耀就像一位「封建大家長」。中國學者秦暉也曾指出,李光耀所主張的政治在制度上是一種家長式政體。而在艾利森看來,李光耀的這種特質在新加坡的建立階段起到了十分必要的作用。但顯然,李光耀現在已經意識到,他的兒子李顯龍面臨的是更為嚴峻的形勢:新加坡已經是一個居民收入水平比大多數美國人還高的富足國家了,下一步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巨大的命題。
這是新加坡的下一個篇章。對於李光耀而言,年屆90的他已經不再是故事的主角。
「李光耀的思維仍然很活躍,但是精力卻大不如前了。」艾利森對《中國新聞週刊》說。即使是在採訪的兩年半時間內,艾利森也明顯感覺到李光耀在日漸衰老。
夫人柯玉芝中風、病逝是對李光耀最大的打擊。他曾坦言,太太的疾病帶給他的壓力是持續不斷的,這比他這些年在政治舞台上所面臨的壓力更沉重。他們的婚姻歷經61載,一直恩愛。在妻子臥床兩年期間,他每晚都會給妻子讀她最喜歡的詩,盡量長時間地陪伴她。然而,89歲的柯玉芝還是在2010年離世了。
「最後一片葉子,將在何時落下?」這是李光耀三年前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對年華流逝所發出的感歎。
當今,許多人都在感慨世界級的政治戰略大師都在老去,而新一代政治哲學家中仍然缺乏能與前人比肩的大師級人物。在艾利森看來,李光耀對於世界最大的貢獻,在於他對全球化、地緣政治、民主等眾多話題的戰略觀察。這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學生說,「如果說當今世界誰有這種洞察力,李光耀、基辛格都是。可惜他們都已經老邁了。」
李光耀曾候選成為美國《時代》週刊2010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其資深編輯法裡德·扎卡利亞這樣評價李光耀,「他在85歲高齡時仍然對當今世界(包括中國、俄羅斯和美國)有著獨到深刻的理解,令我驚訝不已。」
時過5年,90歲高齡的李光耀仍然以他的思想火花啟發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