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10月10日,台灣「雙十慶典」,馬英九與王金平見面密談,雙方至少6次握手,除寒暄外,還談及天氣和運動,被評為「已為緩解馬王關係跨出了第一步」。
據廉政瞭望報道,然而,就在1月前,馬英九還痛批王金平「關說」為「台灣民主法治發展最恥辱的一天」,並開除了王的黨籍(後黨籍被暫時保留)。許多人奇怪:時隔不到1月,從勢不兩立到相見甚歡,馬英九為何態度大變,軟了下來?其實,只要仔細梳理馬英九的性格缺陷,就會明白,出現這種變化並不奇怪。
「國際認證」的「猶豫型人格」
去年11月,國際知名期刊《經濟學人》亞洲版刊出題為《Ma the bumbler》的文章,標題被譯為「笨蛋馬英九」,引起島內激烈反應。隨後該雜誌稱,標題意指馬英九行事猶豫不決。此言一出,就有人笑稱,馬英九的「猶豫型人格」已被「國際認證」。
馬英九辦事原則性強,但他對一些事關緊急的重大事件卻常常處理得很猶豫,讓人摸不透想法,被冠以「迂腐」、「懦弱」,「沒有魄力」的標籤。
2006年5月,陳水扁一家涉嫌貪污腐敗的黑幕層層曝光,島內民眾怒火難平。國民黨其他大佬紛紛批扁,泛藍群眾也打進電話希望馬英九「硬起來」,但馬卻一直態度曖昧不出聲。直到6月初,「倒扁」民眾衝到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扔臭雞蛋時,馬才改變主意。
2004年連宋敗選後,馬英九曾呼籲連戰「在某些前提下承認敗選」,試圖樹立改革者形象;但對陳水扁,馬英九又以「不承認」來鞏固泛藍支持者。
這種猶豫型人格,讓馬英九想說又不敢大聲說,想做又瞻前顧後;既想回應支持者,又想面面俱到、不傷害同志間的和諧關係,更不想讓對手稱心如意。結果必是「兩面不討好」——當上領導人後,他一受綠營批評就道歉,結果綠營越罵越勇,藍營支持者也不滿。
不僅大事猶豫不決,細節上小馬哥也是拖泥帶水。2009年國民黨主席改選,馬英九有意參選重任黨主席,但卻曖昧許久,遲遲不願在事前表態,導致時任主席吳伯雄不知進退,一度陷入困境。
單槍匹「馬」屢戰屢傷
台灣政壇流傳一句話——馬英九沒有朋友,王金平沒有敵人。與王金平藍綠通吃、勢力盤根錯節相比,與馬英九私交甚好的政壇大佬少得可憐。馬號稱「不粘鍋」——從不拉幫結派,一上台就把家人撤掉。不過,島內很多人認為,對代表國民黨這樣的百年老黨的領導人而言,獨善其身就意味著不想負責任,其後果是,當年馬英九爆發「特別費案」時,國民黨內沒有一個元老明確表態支持,只能靠馬自己苦苦支撐。
「單槍匹馬」的後果常常很嚴重。以此次馬王之爭為例,馬本師出有名,但他獨上火線、缺乏策略、不求共識,把話說絕,一周多局勢即被逆轉,王暫時保住了黨員和「立委」資格,至少在訴訟結束前(一般為一到兩年)都將續任「立法院長」。
反思起來,馬英九「不粘鍋」的性格導致無人參謀策應是一大原因。馬批王聲一出,即引起連戰等黨內元老反彈,挺馬的僅台中市長胡志強一人。相反,老謀深算的王金平雖至今未解釋清楚「關說」案,卻言必尊馬,獲取了大量同情,也反襯出馬在政治鬥爭上是「菜鳥」。
執政以來,馬英九大力拔擢「少壯派」。但他獨來獨往,知人不深,選擇幕僚屢屢失敗。先有前行政機構負責人劉兆玄不作為下台,第二任期又遭遇台「行政院前秘書長」林益世、自己的辦公室主任賴素如涉貪遭羈押,以至「清廉」名聲大受影響。
有些悲哀的是,馬這種性格,在幕僚、合作夥伴面前也討不了好。幕僚幫馬英九安排與「立委」吃飯聯絡感情時,馬總要對方「想個主題」,否則很難說服他前往。
「拙舌大王」禍從口出
除了卡扎菲,沒有混得比馬英九更慘的領導了。近來在台灣,罵馬英九甚至形成了「文化」,對手在罵,自己人也在罵。究其原因,除了經濟不景氣,馬團隊執政水平有限外,也跟馬英九情商低、多次失言有關,而這又要追溯到其從小養成的內向性格上。
競選時,對謝長廷的「攻擊」,馬英九多以「謝謝指教」回應。2007年12月,馬與原住民部落對話,因為希望他們搬離危險地區,卻脫口說出「我把你們當人看」,不僅惹惱了原住民和輿論,更被謝長廷痛批這說法就像「我養只長臂猿,說要把它當人看」,要馬和他辯論。
2012年5月,馬英九前往屏東科大視察,有同學大吐苦水,便當縮水吃不飽。馬英九的回答被傳為「那你怎麼不吃第二個便當」,被網友比喻為問「饑荒的百姓何不吃肉粥」的晉惠帝。後來官方證實馬的回答是:「那你需要多吃一個便當,還是忍著餓?」也被批漠視民間疾苦。
平時「訥於言」的馬英九,不僅演講四平八穩被人詬病,各種低級口誤也讓他在「自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2009年在高雄開運動會,馬英九致辭把「運動員」說成「動物園」,今年7月參訪醬油工廠,把廠名「一連講錯」3次。最讓黨內大佬心驚的是,2008年4月,即將上任的馬英九,出席活動時竟稱「冥冥中有一種力量要讓『民進黨』重新執政」……
性格成因,為何「罵而不倒」?
馬英九早年順風順水。他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馬鶴凌是國民黨中層官僚,性格強勢,信奉儒教,對其子要求極嚴,馬英九從小便「臉皮薄」,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
事實上,馬鶴凌當年對馬英九,就不是以地區領導人為模板培養的。當年,馬同學曾開玩笑,「英九將來是要做『總統』的」,馬鶴凌反駁說,「我是以國士培養他,要他有名臣的風範」。因此,他可以當好專注經濟的台北市長,卻當不好台灣領導人。
1974年到1981年,馬英九經歷了7年西方法治教育,養成了自律的心理特性。1982年起,他踏上仕途就擔任蔣經國的英文翻譯。因為從政起點高,政途順遂,即使有「法務部長」被免職、「特別費」被起訴兩次挫折,也都在民意的烘托下,以其魅力更鞏固做結,故缺少機詐人心、險惡世事的淬煉,被稱為「低複雜性」人格。
另一方面,由於其高度自尊自信,就容易將事件思考簡單化,容易引發領導危機;聽不進反對意見,又忽視溝通,就易造成人際關係緊張;過於追求完美,就不能體諒別人的缺點。馬鶴凌對其子的評價「守經有餘,權變不足」入木三分。
如今,馬英九已「四面楚歌」:支持率跌至10%;民間罵聲不斷;王金平毫髮無損,民進黨又鼓搗出「倒閣」案……但是,要想讓馬英九「下課」卻沒那麼容易——需要三分之二「立委」同意,而馬任主席的國民黨占立法院過半席位。
更重要的是,儘管「嗆馬」聲浪此起彼伏,但涉及的大多是政策問題,而非貪腐等原則性問題。從這點上說,一個具有猶豫型人格、自閉傾向、且笨嘴笨舌的領導人執政6年,頻頻出事為何仍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百姓對領導人的要求中,清廉始終是第一位,而馬英九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