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美國監聽醜聞波及東南亞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11-04]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繼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手機多年來一直受到美國情報部門監聽的消息引起德國方面的強烈反應之後,美國的監聽行為同樣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下稱「印尼」)掀起波瀾。

據第一財經日報綜合報道,馬來西亞外交部11月2日發表文告指出,關係友好的國家不應對盟友國展開監視活動,因為這會影響現有的雙邊關係。

上述文告表示,馬來西亞外交部長阿尼法在出席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部長級會議時,針對澳大利亞在馬來西亞展開監視活動一事,向澳大利亞外交部長朱莉·畢曉普表達不滿。阿尼法說:「好朋友之間不應有竊聽行為,否則將嚴重影響友情。」

上月末,德國媒體在其網站上爆出美國2010年「監聽世界」的地圖,該地圖包含了世界90個大小國家的監控點。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美國通過安置在大使館和領事館的監控設施,對亞太國家重要城市進行電話監聽和網絡跟蹤。包括雅加達、吉隆坡、金邊、曼谷、馬尼拉、仰光在內的東南亞城市均在監聽名單之列。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澳洲大使館成為美國全球監控行動中的一部分。

美使館默認

在傳出美國駐馬大使及澳大利亞駐馬最高專員在該國進行監視活動後,馬來西亞政府在上週五傳召澳大利亞駐馬最高專員邁爾斯·庫帕(Miles Kupa)及美國駐馬大使尹汝尚,並正式提交抗議信。在同一天,印尼外交部也召見澳大利亞駐印尼大使格雷格·莫裡亞蒂(Greg Moriarty),要求就美國被指利用澳大利亞駐印尼大使館收集情報做出解釋。

印尼外交部發表聲明指出,澳大利亞身為印尼的鄰國和友邦,卻被指對印尼進行監聽,印尼政府對此無法接受。

美國駐吉隆坡大使館並沒有證實或否認德國媒體的報道。大使館人員在接受詢問時指出,美國總統奧巴馬已發出指示,檢討他們在全球各地,包括吉隆坡收集情報的方法。

尹汝尚向馬來西亞政府解釋稱,美國在全球進行的監聽舉動,都是以安全為目的,特別是為確定有關恐怖主義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潛在威脅。尹汝尚表示,美國大使館已接獲來自華盛頓的指示,以檢討監聽的工作範圍。

阿尼法指出,馬來西亞外交部將就此事與相關單位密切合作,若掌握有力的證據,馬來西亞政府將向美國追究此事。

畢曉普在回應馬來西亞方面的抗議時,表示澳大利亞政府暫時不會置評有關國家情報的事,但會重視馬來西亞的關切,並保證澳政府會以與馬來西亞的密切雙邊關係作為重要利益考慮。

群憤未平

美國的監聽舉動是為了確定有關恐怖主義的潛在線索的說法,顯然不能平息馬來西亞和印尼國內的憤怒。

馬來西亞青年及體育部長凱利表示,尹汝尚的解釋讓人無法接受,「如果美國真有誠意和我國維持長久的友好關係,可以要求我們支援或共享有關恐怖活動的情報。但他們選擇監聽,顯示美國低估我國情報機構的能力。」

印尼外長馬蒂向美國提出強烈抗議。他表示,印尼無法接受有關報道指美國駐雅加達大使館設有監控設施。馬蒂說,如果確有其事,監聽行動不但有違安全措施,也嚴重違反外交準則和道德行為,有損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署理總會長廖中萊強烈譴責美國以反恐為名的監聽行為。廖中萊表示,馬國在安全課題上擁有絕對的自主權,不允許他國肆意侵犯國家機密,影響國家安全。「馬來西亞一向都配合全球的反恐行動,任何反恐的計劃必須經過馬來西亞同意,而不是美國單獨在使館內設立監聽系統,對我國構成安全威脅。」

廖中萊促請政府向美國表達強烈抗議的外交照會,要求美國即刻停止一切監聽活動,回到反恐的正式機制上和馬來西亞一起配合。

馬來西亞在2003年設立東南亞區域反恐中心(SEARCCT),該中心計劃以地區培訓、情報交流以及提高公眾意識的活動為重點,並和亞細安國家合作反恐。在廖中萊看來,美國政府的做法已破壞馬美兩國的外交關係,也讓區域安全課題掀起了巨大爭議。他表示,美國應尊重每個國家的主權,在反恐中心的機制下和馬來西亞進行合作,而非一意孤行,引起馬來西亞的反彈。

      責任編輯:問天
英媒稱歐洲五國合作搞監聽      [2013-11-04]
美神秘白盒遍佈全球 疑為監聽器      [2013-11-03]
美淪為「偷窺狂」 遭中俄痛批      [2013-11-03]
美國國安局否認監聽羅馬教皇      [2013-10-31]
美監聽無孔不入 京滬港台上名單      [2013-10-30]
日媒:美曾向日求助監聽中國光纜      [2013-10-28]
美監聽站80處 默克爾被盯10多年      [2013-10-28]
美前國務卿自曝曾遭法國監聽      [2013-10-27]
華盛頓數千人示威抗議國安局監聽      [2013-10-27]
默克爾手機疑遭監聽 問罪奧巴馬      [201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