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光標名片。 【文匯網訊】1月11日,環球網發表了署名單仁平的評論文章《環球時報:陳光標收購紐時像鬧劇 遠比鬧劇深刻》,指出「西方絕不會主動接受中國的『逆襲』,唯有用形勢逼著西方去適應,因為『形勢終究比人強』。」以下為文章詳細內容。
陳光標放言收購《紐約時報》引來國內外輿論的輪番戲謔譏諷,有人形容《紐約時報》為「女神」,「一個收廢銅爛鐵的」欲染指「女神」,自然讓一些人心中不快。最終陳光標在紐約兜了一圈,連「女神」的面都沒見著,這個結果倒是和輿論的預期一致。
不得不承認,「女神」之喻十分形象,它也符合西方的整體自我定位。從1750年算起,西方引領和主導現代文明260餘年,對非西方世界的態度始終居高臨下。在西方眼中,中國人窮的時候是「吊絲」,富了則成「土豪」,反正和「高富帥」沾不上邊,轟轟烈烈的中國崛起也是怎一個「土」字了得。
在「女神」面前的「吊絲」往往有兩種典型表現:一種是完全失去自我的仰慕,一副自慚形穢、手足無措的樣子;一種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阿Q心理,致力於在「女神」臉上找到雀斑並放大,然後說她「很醜」。這兩種表現在今天的中國社會裡十分常見,面對西方時的「吊絲心態」存在於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中,它讓我們總是不夠從容自信,缺乏獨立的判斷力。
顯然,去掉一個「土」字要比我們想的要難得多,再閃著光的GDP成績也蓋不住它。中國雖有5000年文明史,但論現代國家的概念不過百年,是西方(包括日本)的學生輩。近30年中國雖然發展很快,但基本仍沿著西方的現代化路徑,並沒有超越它。而且文化自信心的恢復一般會滯後於經濟的增長。
「吊絲逆襲」的故事在世界歷史中曾多次重演,這些故事都是中國活生生的參照。美國工業總產值19世紀末就超過當時世界的首強英國,但那時歐洲都覺得美國是「土鱉」。至今英國還有句話:「要知道美國人怎麼做,得看英國人怎麼說」,意為美國人不過是幹活的,真正出主意的是英國人。直到二戰後,美國經濟、軍事、政治全方位崛起,它宣揚的價值觀被世界認可,這才成功「逆襲」為「自由女神」。
歷史告訴我們,「逆襲」往往起步於臨摹,成功於超越。如果中國只是追隨西方,那將永遠是一個「吊絲」:「土豪」無非是有了錢的「吊絲」,經濟站起來了,但精神還跪著。中國為什麼必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最通俗的理由大概是這個。這條道路對未來的世界應具有引領作用。
西方絕不會主動接受中國的「逆襲」,唯有用形勢逼著西方去適應,因為「形勢終究比人強」。說到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軟實力終究要看硬實力。
喜歡出「怪招」的陳光標去收購《紐約時報》像個笑話,如果一個更嚴肅點的中國商人要去收購《紐約時報》呢?他會有哪些遭遇?文化是西方心理優越感的最後堡壘,陳光標的「怪招」觸碰到西方最敏感的一塊地方,這和當年吉利收購沃爾沃有根本不同。剛剛發生的一幕形式上像鬧劇,但它遠比鬧劇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