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本網記者葛沖 16日北京報道)最新數據指,中國智庫數量已排名世界第二,但與此同時,人們卻痛心地發現,能進入全球頂級智庫榜單前一百位的中國智庫,卻只有區區六家。而早前,人民網的一項調查表明,80%的內地公眾對專家學者的印象偏差、評價偏低。人們不禁要問,堂堂大國的智庫和專家,為什麼會面臨如此窘境?
近些年,從美國金融危機到國際油價,從春運票價到股票再到房價,一些所謂知名專家智庫信口開河,被公眾譏為「磚家」。什麼「美國次貸危機只是美國的問題」、「春運鐵路一票難求在於價格太低」、「學費太低不利於窮孩子上學」、「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只有拉大差距,社會才能進步」,少數「磚家」的各式奇談怪論,極大地傷害了中國智庫和智庫專家的信譽。
誤判頻繁發生,除了專業功夫不足,還在於內地一些所謂專家和智庫越來越多地囿於揣摩上意,盲目跟風國外觀點,甚至淪為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一些智庫專家醉心於跑經費課題,追求陞官加爵,甚至不受規範地接受外部資助、吃人嘴軟,到處走穴,而無心科研,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反觀美歐等發達國家近年來,獨立智庫影響力日盛,甚至可左右著一國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外交、科技等方面的重大決策,被視為繼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後的「第四部門」。
大國崛起,其思想庫的發展和輿論影響力不容滯後。中國思想庫要真正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智庫,獨立性不可或缺。中國要建成真正獨立的智庫,除了要有一大批有社會良知、敢想、會想、敢言的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外,更需要一個寬鬆、自由的學術氛圍,一個可以保證智庫和研究者的獨立性的政策和體制。
沒有獨立思想的專家學者,只能是跟著長官意志跑的「馬後炮」,只會淪為權貴和金錢的奴婢。不獨立的研究機構,不是真正的智庫,而是「翰林院」。如果說下水道代表一個城市的良心,那麼智庫和專家的獨立性,某種意義上則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良知和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