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全國人大常委會27日通過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抗戰歷史第一次以法定形式走入普通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日本媒體用「極為罕見」描述這兩個紀念日帶來的心理衝擊,稱這是中日關係整體惡化的「新火種」和讓首相安倍「失信於世界的便捷途徑」。韓國媒體表示,中國近期對日本一邊倒地強硬,照此下去,不排除北京在對日關係上採取「大破大立」政策。安倍27日繼續「揣著明白裝糊塗」,在拜鬼問題上詭辯。「日本越是否認,世界越會記住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問題」,韓國《東亞日報》的這個警告在歐洲輿論場得到呼應。法國《回聲報》說,安倍拜鬼後,似乎一夜之間,國際社會開始突然發現,他鼓吹的「民族主義」實質是為日本軍國主義歷史翻案。
中國改變「被動防禦」
據環球時報報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27日下午經表決通過,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香港《文匯報》以「76年了,終於等到這一天」為題報道說,作為第一個提出將12月13日定為國家公祭日的原全國政協委員趙龍,獲知他等待9年的提案終變成現實時說,「雖然遲來了一點,但絕對是一個好消息」。文章說,當年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目前僅剩100多人,平均年齡超過80歲,且體弱多病。85歲的倖存者夏淑琴表示,「我沒有多少文化,但以後,世界上都會知道南京大屠殺的悼念活動了」。
德國「觀察家」網站27日評論說,中國戰勝日本侵略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轉折點,紀念日象徵著中國人民的意志,提醒民眾不要忘記歷史,維護和平,建設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紀念日的核心是愛國主義,這是實現中國民族復興的夢想。英國廣播公司(BBC)評論說,中國用立法形式確立這兩個紀念日,消息引來中國網絡一片讚譽聲,有人說這是理性愛國的開始。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蘇智良接受BBC採訪時稱,中國開始注重愛國主義的國家儀式,這實際上是愛國的制度化和常規化。對於現代民族國家來說,儀式的象徵意義對於形成和加強國家意識至關重要。每年舉行這樣的儀式,會讓青少年從小就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奧地利《標準報》稱,在歷史問題上,中國正吸取教訓,改變防禦性的「被動角色」,更積極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中國外交部負責人27日在決議通過後發表談話,稱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決不允許日本一些勢力挑戰二戰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敦促日本領導人切實正視和認真反省歷史,糾正錯誤,改弦更張。
「這是中國外交上的又一重要舉措。」俄羅斯遠東研究所專家拉林對「俄羅斯之聲」表示,中國此前同俄羅斯就2015年聯合舉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慶祝活動達成一致。俄中兩國在強調二戰成果不可更改上立場一致,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決定採取措施,不給日本為本國軍國主義翻案的企圖留餘地,支持地區和平和穩定。拉林認為,設立兩個紀念日顯然是在向日本施加心理壓力,提醒日本他們在中國犯下的罪行,並向世界表明,日本軍國主義正重新抬頭。美國《商業週刊》稱,中國對日本拒絕就爭議島嶼談判深感憤怒,公祭日則是激化事態的捷徑。通過設立公祭日,中國政府能找到一個長期存在的正式場合,去強調日本過去的罪行乃至當前安倍及其民族主義盟友製造的威脅。
日本輿論對中國設立兩個紀念日心態複雜。日本時事通訊社稱,中國將日中關係「火種」的歷史問題上升到紀念日層級。中國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決定採取「持久戰」的做法,通過使用「歷史牌」來不斷動搖安倍政權。日本廣播協會(NHK)評論稱,中國正向國際社會強調「日本試圖顛覆二戰後的國際秩序」,旨在在歷史認識問題上孤立日本。《朝日新聞》評論稱,中國將中日間的歷史事件發生日作為法定國家紀念日「極為罕見」。該報引用日本外交人士的話警告稱,「中方要轉向敵視日本整體的政策」,日中關係將會因此陷入整體惡化。《產經新聞》稱,在這兩個「增大反日情感」的紀念日,恐怕會對在華日本企業的經濟活動和日本人有影響。
韓國《今日亞洲》27日報道稱,最近中國政府對日外交可謂「強硬一邊倒」,中國國內甚至出現「對日絕交」的說法。中國採取實質性行動,在歷史問題上「以正視聽」。26日,多名二戰被日本強征的中國勞工在北京對日本相關企業提起索賠訴訟,這一做法得到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僅如此,中國還連日表示對日本儲存大量武器級鈽和鈾的不滿。3月下旬即將召開第三屆世界核安保峰會,中國政府的批評聲音可能在會議上達到高峰。
安倍繼續為拜鬼狡辯
韓國SBS電視台分析說,中國之所以從國家層面設立針對日本侵略歷史的紀念日,是因為日本政府否定侵略歷史和右傾化的行為已經超過了「度」。法國電視二台認為,南京大屠殺究竟死了多少人不會影響歷史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定位,南京大屠殺的罪責早已為東京審判所定性。作為日本公共傳播平台的NHK,其高層在安倍上台後,卻一再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或否認日本軍隊的責任,而許多日本人是從NHK瞭解世界的,這不免讓人疑惑,NHK究竟是心浮氣躁,還是蓄意挑釁 文章稱,中國設立兩項紀念日,和NHK高層一而再再而三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形成了鮮明反差。安倍執意參拜靖國神社,同樣表現出試圖洗刷日本二戰罪責的傾向。
安倍27日在眾議院回答有關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的質詢時表示:「參拜在國際社會遭到了非難。但為了消除這種非難,我將作出各種努力。」安倍稱,作為國家領導人「給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合掌,祈禱冥福的行為本身成為外交和國際問題,是十分不幸的事情」。在歷史問題上「裝糊塗」的還有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說,菅義偉26日表示,中國設立兩個國家級紀念日是其內政,但表露出質疑:「日本在戰後一貫堅持和平,不明白中國為何在戰後69年的現在才制定紀念日 」
「揣著明白裝糊塗」,中國外交部26日斥責日本官員的不負責任表態。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27日敦促日方正視和反省戰爭責任,以實際行動取信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而不是去對戰爭受害國的正常紀念和悼念活動說三道四。日本《外交學者》雜誌27日稱,中日緊張局勢沒有任何緩和跡象,中國政府繼續推動佔領道德高地的計劃。中國的戰略重點是提醒世界記住日本二戰時期侵華的暴行,而南京則成為中國爭取國際輿論的重點,宣傳南京大屠殺是中國讓日本失信於國際社會的一個便捷途徑。
英國《每日電訊報》26日評論說,中國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並努力將二戰歷史作為習近平下月訪德的主題,以此加大在國際舞台上讓日本「尷尬難堪」的力度。牛津大學中國抗戰史研究專家拉納·米特對該報表示,西方無疑沒有真正認識到侵華戰爭對中國造成的傷害,「如果1938年中國就向日本投降,中國成為日本的一部分,那從蘇聯到印度再到東南亞都會很快遭到日本的威脅」。
日本越否認,世界越會記住其惡行
NHK電視台27日報道說,美國國務院新聞發言人普薩基就中國設立抗日紀念日表示,「各國應該通過對話方式解決歷史問題」,敦促日中對話。法國《回聲報》文章稱,安倍試圖借中國的崛起給美國和周邊鄰國帶來的不安,為日本重新發展軍備鬆綁,進而發展到企圖借此擺脫「美國跟班」的戰後標準形象。最初這種做法似乎頗有成效,但去年12月26日他參拜靖國神社的做法「讓一切都改變了」。文章稱,安倍這種企圖將破壞日本經濟復甦進程,影響日美相互信任,並刺激中國和韓國在這些問題上站到同一立場上去。
「日本越是否認,世界越會記住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問題」。韓國《東亞日報》27日社論稱,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倒行逆施正在國際社會引發「逆風」,世人腦海中凸顯的正是日本過去的野蠻形象。文章稱,日本正處在試圖美化自己過去歷史的「集體催眠狀態」,但日本越是否認過去的侵略罪行,亞洲受害鄰國和世界人民的憤怒就會越來越高漲。如果日本不想成為國際社會的笑柄,就應該在歷史逆行道上緊急剎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