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2013年,中國寬帶市場開始提速大戰。是年3月,工信部、住建部聯合印發了《關於貫徹落實光纖到戶國家標準的通知》,此後,各大運營商搶佔提速先機,推出的寬帶套餐讓人眼花繚亂。在運營商大打價格戰的同時,消費者的網速體驗是否也有了質的飛躍?
據消費者報道消息,2014年3月2日,《消費者報道》徵集志願者,在廣州市內進行了一次寬帶網速測試活動,通過網絡平台測速、上傳大文件的方式,對電信、長城、聯通、移動及珠江寬頻5個運營商的實際寬帶網速進行了測試。
四成寬帶套餐實際網速嚴重「縮水」
《消費者報道》在3月2日進行的寬帶測速活動主要針對廣州市內5大運營商:電信、長城、聯通、移動以及珠江寬頻。活動通過線上、線下招募的形式,共召集了76位志願者參與了網速測試,這76名志願者各分佈在廣州市不同地區,使用不同寬帶套餐。
為分析各運營商在忙時與閒時的網速情況,每位志願者需在活動當天的10:00、15:00與21:00這三個時間段分別進行測速。整體的網速測試由兩部分組成,模擬消費者上網時的真實體驗。
運營商售賣寬帶套餐時,標稱的是技術上所能達到的最大理論速率值,比如10M套餐的允許最大速率為1.25MB/s。然而,由於終端設備、所在地區等原因的制約,用戶實際感知的速率往往低於套餐標稱的速率,這在網絡使用的高峰時段尤為明顯。
《消費者報道》將76位志願者發送的測速結果進行匯總與統計後,以實際測試網速與標稱理論速率的比值來呈現寬帶網速差異。
從各運營商的整體測試情況來看,中國電信的寬帶套餐最為貨真價實:各套餐的測試網速與理論值差距最小。此外,中國聯通(3.08, -0.07, -2.22%)的測試結果也相對較好。
另一方面,移動、長城寬帶的實際網速「縮水」情況尤為嚴重。在6M套餐裡,長城與移動的測試速率僅為標稱值的30%。此外,使用長城寬帶50M、100M套餐的志願者,當天多次測速的實時帶寬估算均低於10M。
北京3C產業聯盟秘書長項立剛對《消費者報道》記者解釋,寬帶套餐中標示的速率是理論最大值,實際使用中無法完全達到這一數值。關於實際速率需要達到理論值的百分之多少,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
測速國標測不出真實體驗
全球最大的CND服務商美國Akamai公司曾公佈了一份網絡平均連接速度的世界排名,中國大陸排在第90名,位置靠後。2012年至今,寬帶網速「短斤缺兩」的問題就備受關注,寬帶「收費高網速慢」成為了網民們的普遍感受。
通訊行業觀察家毛啟盈在接受《消費者報道》記者採訪時說,一些運營商的廣告宣傳「無下限」,實際速率與標稱的差距相差過大。包括英國在內的一些歐洲國家會明確要求運營商的廣告用語,但目前中國還沒有類似的規定。
寬帶速度怎麼測?2012年11月,工信部頒布的《寬帶速率測試方法固定寬帶接入》和《寬帶速率測試方法用戶上網體驗》等新服務標準,統一了寬帶測速的技術標準。
儘管有了相關標準,但是寬帶網速「短斤缺兩」的問題仍是沉痾痼疾。毛啟盈解釋說,工信部出台的測速方法把測試服務器放在機房,測試的僅僅是接入網速,而不是寬帶到達用戶終端的網速。因此,運營商用這個方法測試帶寬沒有問題,但消費者的真實網速體驗卻並非如此。
毛啟盈認為,寬帶網速「短斤缺兩」的情況十分普遍,尤其在二、三級運營商。「一些小的運營商銷售的套餐每月只需幾十元,但他們要以高價從一級運營商裡購買帶寬資源。這些運營商怎樣生存?只能靠偷工減料、誇大宣傳的手段了。」
消費者的網絡使用體驗差,除了運營商「短斤缺兩」以外,上下行不對等也是拖慢網速的重要因素。具體詳情請關注本刊後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