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每逢高層薦書,總能引起「洛陽紙貴」。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透過曾被國家領導人推薦的《沉思錄》、《第三次工業革命》再到《舊制度與大革命》,決策層的書房已不再隱秘。
近日,中紀委在其官網上也向公眾敞開了其「書房」一角。
截至目前,中紀委網站首頁「廉政論壇」欄目所設的「讀書」子欄目,已經對外推薦了56本書籍,涉及國家治理、歷史、人物傳記、經濟建設、法律等方面內容。
記者統計,在目前所推薦的56本書目中,數量最多的是政史類書籍,占總數的六成以上,其中包括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間發表的短評集《之江新語》。
此外,有4本人物傳記被推薦,包括老一輩革命家習仲勳、河南蘭考原縣委書記焦裕祿、雷鋒及晚清重臣曾國藩。
受訪人士分析認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黨員幹部不斷吸納知識,特別是對國家戰略、全球視野內重大發展變化的理解與掌握,是領導幹部的「必修課」,為其理性與科學決策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中紀委書單的數字解讀
在「政治類」書單中,既有《之江新語》、《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等領導人著作,也有以《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黨員幹部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黨員幹部讀本)》、《理性看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為代表的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出版的理論書籍,還包括由中央紀委宣傳教育室等單位編著的《領導幹部從政道德啟示錄》、《領導幹部廉潔從政教育讀本》等思想教育、反腐倡廉書籍。
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成言看來,政治學類的書籍是領導幹部首要學習的內容,目的在於提高領導幹部的政治能力和治理能力。
不僅是政史類書籍,中外經濟發展與未來變化的著作也同樣受到重視:11本經濟類書目在推薦書單中數量靠前。
維克托·邁爾-捨恩伯格與肯尼斯·庫克耶所著的《大數據時代》一經出版就為外界津津樂道,此番也載入中紀委書單。
該書作者認為,大數據帶來的最大轉變,是放棄對因果關係的渴求,而取而代之關注相關關係。這顛覆了千百年來人類的思維慣例,對人類的認知和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
推薦書目中共有14本為外國作者所寫。其中,《論中國》出版於2011年,是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首度以專著的形式談論中國。
中紀委網站在《論中國》簡介中評價稱,本書用世界視角、國際眼光,重新解讀中國的過去和未來,凝結了基辛格博士的戰略理論以及對中國問題數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將成為讓世界認識中國、讓中國重新認識自己的一部重量級作品。」
分析人士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要求黨員幹部學習研究市場經濟著作,才能在經濟改革中有所作為。
專家:要把知識轉化成能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領導幹部所面臨的問題越發多元,對幹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要特別加強對經濟體制、社會制度的理解。」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毛壽龍看來,中紀委薦書與王岐山愛讀書的風格相關,中外領導人讀書與薦書都是領導風格的組成部分。
毛壽龍介紹,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喜歡讀書,但是推薦的並不多。他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推薦過《Reinventing Government》(重塑政府);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則推薦過哈耶克(Hayek)的書。同為美國前總統的裡根儘管愛讀書,但不喜薦書。當被人問及讀過什麼書沒有,裡根表示沒有讀過什麼,「但當我有這方面的需要時,我會找專家」。
「在國外,國家領導人更多地依賴智庫、學者的作用,而將有限精力聚焦於其職責範圍內。在我國,這一分工需要進一步明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國家治理現代化,題中之義應該包括加強智庫的建設,提高科學決策與民主決策的水平,讓更多不同意見能夠彙集到決策過程中來。」毛壽龍向記者談到。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黨員幹部首先需要不斷吸納知識,但光讀書是遠遠不夠的。要研究和解決中國問題,就要對中國民情、脈搏有把握。要真正解決問題需要把知識轉化成能力。這一能力就需要多參加研討、接觸智庫、集思廣益。
同樣,毛壽龍認為開卷有益,但通過參加黨校等集中培訓、多參與社會機構的研討等方式,效果往往優於自己讀書。
一位紀檢監察系統的工作人員昨天告訴本報記者,對中紀委網站所推薦書目會選擇性閱讀,一些書目離工作與生活太遠,即使想讀也難讀懂。
「書籍往往滯後於實踐發展,官員要利用週末時間多參加學校和其他機構組織的讀書會或研討會,多交流、多討論當下正在發生的問題。」毛壽龍總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