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回看7·23 當時輿論幼稚而偏激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7-23]    我要評論
   

2011年7月24日,鐵道部召開「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新聞發佈會,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通報了事故情況,並回答了部分記者的提問。

【文匯網訊】7月23日,是甬溫線「7·23」動車事故三週年,環球時報發表了社評文章《回看7·23,當時輿論幼稚而偏激》,文章指出:很多在三年前有活躍輿論表現的人拒絕承認當時把矛頭指向了高鐵,但不容否認的是,當時的客觀效果就是高鐵項目受到全面打壓,一些後果直到今天也沒能完全消除。以下為文章詳細內容。

今天是甬溫線「7·23」動車事故三週年。那場奪取40人生命、致200餘人受傷的重大鐵路悲劇,以及由此引發的輿論對高鐵的激烈聲討都歷歷在目。

「7·23」事故是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典型重大責任事故,它帶給鐵路部門的教訓十分深刻,它也是全國安全生產突出的反面教材。我們希望這個案例不會因為時間的逐漸久遠而變得模糊,它每天都應是活生生並且深刻的。

關於輿論三年前為何從對事故的批評變成近乎對高鐵的全盤否定,同樣值得我們反思。當時輿論的批判熱情十分高漲,出現了嚴重的「擴大化」現象,整個高鐵的發展遭到口誅筆伐,這一中國技術創新卓越且少有的成果幾乎成了「過街老鼠」。

出現如此不尋常的一幕,當然有其原因。首先劉志軍等2011年初被查出嚴重貪腐,動搖了公眾對高鐵項目在技術和管理上都能做到嚴謹的信心。貪腐和「豆腐渣工程」通常有著內在聯繫,這一粗線條的總結成了輿論界的信條。

2011年是中國社交媒體迅速擴大影響力的時期,大V紛紛出現,社交媒體得以引導輿論,並對此表現出高漲的熱情。那一年早些時候以社交媒體為中心的輿論力量沉重打擊了紅十字會,鐵路部門的國營性質很強,從而成為互聯網輿論展現力量新的理想目標。

此外鐵路部門對「7·23」事故的處理存在紕漏,為媒體把高鐵拉到輿論場上「遊街」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材料。

還有一點是基礎性的,那就是中國社會缺少自信,在高技術方面尤其自信不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學習、模仿西方,我們幾乎沒有在某個高技術領域全面領先於西方的經驗。當美國無一條高速鐵路時,中國的高鐵建設卻全面鋪開,這已構成自我否定發生的基本理由。

「7·23」事件鞏固了輿論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同時也暴露了輿論自身的不成熟。民粹主義的呼聲和情緒通過輿論平台「大放異彩」,帶來利弊參半的後果。而國家利益同民眾長遠利益的聯繫被強行割斷,偏執成了輿論中廣受歡迎的東西。

至今仍有一些人在互聯網上炫耀反主流價值觀。攻擊中國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對中國新建航母、發展載人航天等冷嘲熱諷,這些奇怪的態度在輿論場並非總是邊緣的。它們經常能在某個圈子裡聚集一定的人氣。

中國社會需要鼓勵做實事,鼓勵冒風險,要培育能夠支撐創新型社會的大眾哲學,當下創新受到的各種壓力和挑剔太多,在經濟、技術上挑頭或舉旗往往意味著種種不確定性。這有一部分是正常的,但還有一部分所反映的就是中國文化的負資產,它們今後會不斷在中國創新的重要關頭出來作祟。

很多在三年前有活躍輿論表現的人拒絕承認當時把矛頭指向了高鐵,但不容否認的是,當時的客觀效果就是高鐵項目受到全面打壓,一些後果(比如對高鐵系統出口的負面影響)直到今天也沒能完全消除。當然,此一時彼一時,三年前輿論的視野就那麼大。但勇於承認自己當時的幼稚,這對一些人來說是他們成熟起來的前提。

甬溫線「7·23」動車事故回顧

2011年7月23日晚上20點30分左右,北京南站開往福州站的D301次動車組列車運行至甬溫線上海鐵路局管內永嘉站至溫州南站間雙嶼路段,與前行的杭州站開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動車組列車發生追尾事故,後車四節車廂從高架橋上墜下。這次事故造成40人(包括3名外籍人士)死亡,約200人受傷。

      責任編輯:京辰
溫州動車事故埋火車頭責任人履新      [2014-05-08]
回看7·23 當時輿論幼稚而偏激       [2014-07-23]
2012號殲-20亮相一周成功首飛      [2014-07-23]
福喜集團相關責任人被警方控制      [2014-07-23]
中央黨校:中共面臨8大「新的偉大鬥爭」      [2014-07-23]
海南救災霉變麵包:失職處長被調離      [2014-07-23]
北京地鐵二號線兩乘客落入站台      [2014-07-23]
中國電科院黨組書記鄧永輝疑失聯      [2014-07-23]
中國將軍政要網等網站涉傳謠被關      [2014-07-23]
趙鳳桐任中紀委駐國土部紀檢組長      [201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