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國務院除「政令不出中南海」之弊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8-12]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中央強力反腐之下,我們既看到老百姓的拍手稱快,也有坊間流言,「許多地方官員都不幹事了,也不敢幹事了」,因為不敢尋租,沒有幹事的動力;也因為反腐嚴厲,積極幹事意味著更多出錯概率。

據新京報報道,國務院7月組織了那場規模空前的大督察,目的即包括破除「政令不出中南海」之弊,推動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強力督察背後,說明官員不作為已成為一種現象。積弊多深?

在中國當下政府部門對資源配置擁有巨大權威的經濟模式中,地方官員的消極會如何影響經濟增長?

林卿穎是參與國務院督察組的少數媒體人之一,近距離觀察了當下強力反腐環境中政府部門真實的運作狀態。

同時,經濟學家陸銘和合作者曾完成了一項《反腐敗、市場建設與經濟增長》學術研究,論文刊發於《經濟學》(季刊)雜誌。

新京報特約林卿穎撰寫跟隨國務院督察組的所見所感;並專訪陸銘教授,就上述話題展開辨析。

十八大以來,中央「拍蠅打虎」式反腐日趨苛嚴。

高壓反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據統計,一年來在中紀委網站「案件查處」一欄公佈的落馬官員,即有547人,包括1名前政治局常委、2名副國級官員和37名省部級官員,平均每個月近50人。

但反腐也有代價和成本。有國際金融機構測算認為反腐可能拉低今年中國經濟增長0.6至1.5個百分點,這同時引發國內一些專家對經濟穩增長的擔憂。如湘鄂情等高端餐飲業,自八項規定實施後,即遭遇斷崖式下跌。

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時,一些觀點將保增長和強反腐割裂看待,似乎非此即彼,陷入兩難。人們關心,高壓反腐是否持續?反腐是否有最優路徑可循?

檢視強反腐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增長問題,可以看到,當下的反腐巨浪背後兼具改革邏輯,反腐和經濟增長並不矛盾。反腐和改革,其歸宿終將並軌一處,那就是建立可持續經濟增長生態。

中央大督察:摸底施政現狀

十八大以來,中央派出了208個巡視組,在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1214個地區和單位進行了巡視。一大批「老虎」「蒼蠅」被打落馬下。

與此同時,國務院也派出督察組,在巡視組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力求解決問題之策。

7月份的國務院大督察,抽調了100餘人,成立8個小組,分赴27個中央部委及16個地方省市。筆者參與其中。督察組所到之處,直面問題,務實高效,部委組每天只能搬兩張凳子在會議室打個盹,地方組則經常開會到凌晨。

接受督察的部委和省市要求先深入開展自查,形成自查報告遞交督察組。督察組在審閱自查報告的基礎上,進駐實地督察。

實地督察一般流程包括聽取主要負責人匯報、召開座談會、審閱文件資料。

廣泛的督察事實上成為一次對施政現狀的全面摸底。在召開座談會之外,督察組還採取問卷調查、約談,暗訪形式深入調查;地方省市督察組則深入到縣、鄉機關、企業、高校、公共服務機構,甚至施工工地進行實地調查。

在督察國家發改委時,參與工作匯報和問詢的發改委官員近百人,包括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內,僅司局及以上級別官員便達50人。

因督察工作涉事之深,每日督察結束後內部總結會上,督察組成員都能直接開列受督部委省市的「問題」。這些問題以涉及未來的改革方向為著眼點,標本兼顧。

以督察「磕」放權

如果以「成本」視角分析反腐與經濟增長,在公權力市場中,「審批」可看作最重要的商品,也是各部門的「命根」。新一屆政府甫一成立,即以削減行政審批作為改革抓手。

筆者見識了中編辦和國務院審改辦工作作風,面對各部門的「命根」,可謂毫不含糊,一項項磕除。

7月5日,住建部相關負責人即接受了中編辦的約談,探討審批事項削減空間。

住建部23項行政審批事項,可分為三類:「管企業」、「管人」和「管其他」。「管企業」包括房地產開發企業一級資質核定等;「管人」即建築師資格認定等;「管其他」則包括部分城市規劃審批等。

中編辦認為,企業資質和人員資格審批國際上都由協會幹,住建部可以考慮將這部分職能剝離出去,騰出手來「強化城市規劃等的管理」。住建部則擔心取消後容易滋生弄虛作假,影響市場環境。

但面對改革大勢,一周後,住建部決定,對涉及8項人員資格的審批事項將「全部取消」。

反腐的「成本」

根據中紀委公佈的信息,截至今年二季度,查處違反「八項規定」問題數47150例,處理61703人。比較集中的「問題」主要包括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旅遊、收送節禮等。

反腐的「成本」主要包括兩大塊,一是對相關產業的影響,如上述「問題」中涉及的奢侈品行業、房地產業、高端餐飲業、旅遊業等。二是官員不作為或消極作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些成本,也正是部分研究者擔心「損害經濟」的緣由。

本次規模空前的國務院大督察,其背景就是按照李克強總理的要求,破除「政令不出中南海」之弊。這項極為明確的督察目標背後,說明官員不作為已成為一種現象。

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一定條件下,腐敗具有資源配置的功能,尤其在國有制主導下的經濟體中。這就是所謂「腐敗是經濟的潤滑劑」。

但應該看到,從更長期的經濟發展視角衡量,腐敗無疑帶來巨大的社會損失,包括資源錯配、社會福利損失、信用成本增加等。腐敗對經濟發展危害的研究汗牛充棟。

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認為,腐敗不但會吞噬改革的成果,而且將瓦解公眾對改革的支持,引發激烈的社會衝突,成為終結改革的致命殺手。

「中國面臨腐敗和改革賽跑的挑戰」,周其仁說。

反腐與改革並轡推進

綜合國內外多家機構研究預測,中國經濟很難回到增速8%的快車道。當前中國, 經濟增長趨緩的「新常態」成為不得不面臨的現實。

將反腐和改革一併納入中國當前面臨的「新常態」現實,可以看到,反腐與改革並轡推進,成為新治理策略核心內容。

如果孤立起來看所謂反腐,容易放大高壓反腐的負面效應。但觀察席捲全國的「督察」行動及前後多項舉措,可以看到高壓反腐背後中央政府深化改革的決心。

目前,行政審批、財稅預算、政府採購、司法制度、國資國企等體制機制改革多點開花,與反腐並轡推進的改革和制度建設已成勢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反腐倡廉要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指出:反腐要堅持標本兼治,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

反腐背後的制度建設訴求,已為最高執政者明確宣示。復旦大學教授陸銘的研究結論認為,對於政府來說, 更為根本的反腐敗措施是建設市場,只有最大限度地完善市場,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腐敗活動的根源——政府的特權。

陸銘的研究模型證實,當資本積累(社會的產出能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合理規劃反腐路徑,加大反腐力度,可以實現在反腐敗的過程中經濟的持續增長。

無論反腐還是改革,其出發點和歸宿並軌一處,那就是建立法治制度保障下的可持續經濟增長生態。

而依法治國,正是10月份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討論的核心內容。以如此鮮明的主題鞏固反腐成果,護航經濟增長,公眾拭目以待。

打虎拍蠅
      責任編輯:阿雅
國務院組織大督察 破「政令不出中南海」之弊      [2014-08-12]
國務院發文挺鐵總進軍房地產      [2014-08-11]
中國首個縣級航空口岸獲國務院批復      [2014-08-06]
國務院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      [2014-08-03]
國務委員王勇已趕赴昆山事故現場      [2014-08-02]
中南海智囊可直接向高層報告      [2014-08-01]
國務院批准海南省三亞市設區      [2014-07-30]
內地將取消農業與非農業戶口區別      [2014-07-30]
國務院推進戶籍改革意見(全文)      [2014-07-30]
美稱俄向烏軍事陣地開炮      [201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