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每天清晨,設在雲南魯甸縣第三小學的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抗震救災野戰醫院,都會在一陣嬰兒的啼哭聲中醒來。哭聲來自這所野戰醫院救治的最小傷員、4個月大的段旭。
如果沒被及時送到震後14個小時就搭建完成、能開展高難度手術的野戰醫院,段旭的左手很可能就保不住了,而今天早上,主治醫生張華告訴段旭的媽媽,孩子的左手完全能恢復正常。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這所佔地7000平方米的野戰醫院,在震後24小時就已收治53名重傷員,完成4台高難度的手術。
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院長石驥曾多次參與災後醫療救援,在他的指揮框架中,最重要的經驗就是把救援的黃金72小時分割成若干小的單元,每個單元的時間內,醫療人員要做到高效、高效、再高效。「奔赴災區的路途、野戰醫院的搭建、傷員的轉運……每個環節搶出幾分鐘,或許就能救活一名傷員。」石驥說。
搶出來的未來
找到野戰醫院之前,段旭的媽媽幾乎已經絕望了,襁褓中的段旭左手腫得像饅頭一樣,氣若游絲,不哭不鬧。
地震時,段旭和哥哥被廢墟掩埋。家人把兩兄弟挖出來後,急忙送往龍頭山鎮衛生院,可鎮衛生院也夷為平地。一家人只好抱著孩子,徒步前往一二十公里之外魯甸縣醫院。
當他們8月4日一早趕到縣醫院時,那裡已人滿為患,大夫給段旭拍片子後,診斷為左手掌大面積骨折,還有擠壓傷,但醫院條件有限,不可能給這麼小的嬰兒進行手術。醫院也很明確地告訴他們,趕緊想辦法去大醫院,再晚,孩子的左手就保不住了。
而當時的交通狀況很難把段旭送到更好的醫院。在段旭的媽媽一籌莫展之時,她聽說離縣醫院不遠的地方,解放軍已搭建了一所野戰醫院,有很先進的設備。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她抱起孩子飛奔過去。
在野戰醫院,段旭被送到骨科副主任朱躍良手中,他打開繃帶一看,傷情很嚴重,必須立即手術,進行麻醉。但是段旭才4個月大,體重輕、生理變化快,這樣的手術即便在三甲醫院做,大夫也會很慎重,在野戰條件下,對麻醉醫師的挑戰就更大了。
片刻思索後,麻醉醫師發話,手術10分鐘後開始。
手術中,現場的10名醫護人員幾乎都沒有察覺到手術車外的餘震,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段旭的左手上。
手術結束後,幾名大夫癱坐在地。他們中的一些外科大夫,在昆明的總部醫院,一天做10台手術都沒問題,但在野戰環境下,精神要更加高度集中,做一台手術就已經累得不行。
8月4日當天,野戰醫院收治的53名重傷員都得到了有效救治,沒有出現一例死亡。
每一個環節都在與時間賽跑
作為魯甸地震災區最大的一支野戰醫療救治力量,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抗震救災野戰醫院在地震後,已經接診164名重傷員,在野戰手術車上完成了19台手術,還為1萬多名受災群眾巡診。
在院長石驥看來,對野戰醫院來說,要想為患者贏得生的時間,就必須把醫護人員上戰場、進手術室的各種準備時間壓縮到最短。
地震發生後的兩個小時,石驥所在醫院接到了奔赴災區的命令,他馬上安排第一梯隊出發。50分鐘後,25名醫療隊員就攜帶清創急救包、急救止血藥等乘坐一輛救護車先行出發。
負責帶隊的醫院副院長陳瑛說,這是一個破紀錄的出動時間,按照野戰醫院的訓練要求,接到命令後,醫療隊能在兩個半小時內全裝集合出動就是合格的。把時間從兩個半小時壓縮到50分鐘,搶出的時間就是受災群眾的希望。
第一梯隊出發一小時後,石驥帶領一支97人的隊伍,攜帶手術車、遠程會診車等大型裝備作為第二梯隊跟進。再過一個小時,第三梯隊帶著可供兩周、每天100人使用的抗生素、手術用藥等戰備藥品和相關醫療器材進入災區。
這種分梯隊向災區行進方式,也是石驥在多次救災中摸索到的經驗。如果同時出發,車隊長,帶的裝備多,開進速度必然受限。但如果只有輕裝前進的小分隊,缺少必備的救援裝備,再高明的專家都難以有所作為。
所以,他們的做法是,第一梯隊抽組骨科、神經外科等以外科為主的專家,只攜帶少量急救物品,力求以最快速度抵達震區,對傷員進行現場急救,尋找野戰醫院展開地域,後續梯隊再跟進。
據此次隨隊參與救援的四級士官楊坤介紹,從駐地到魯甸有500公里,按平時的訓練,這樣的路途必須有兩名司機輪流駕駛,但集合的時間要縮短,只能一部車一名司機。
說起當晚能夠快速安全抵達災區,楊坤說,野戰醫院的「秘密武器」——小米辣、大蒜功不可沒。「夜間行車,難免犯困,從司機到帶隊的幹部都會嚼小米辣和大蒜來提神」。
心理干預要趁早
最近幾天,野戰醫院的精神病科主任張玉清發現患者段興艷情緒不高。原來,段興艷覺得左腿沒有知覺,以為自己癱瘓了,但她不知道的是,大夫給她採取的保守治療正是為了最大限度保全她的腿部功能。
段興艷家住震中龍頭山鎮八寶村,在地震嚴重受傷。院長石驥第一次進震中搜救時,就接回了她。對她的會診結果是:擠壓造成的脊柱傷,不適合手術,保守治療。但保守治療進展緩慢,這讓段興艷漸漸產生很大壓力。
瞭解了段興艷的情況後,張玉清對她進行了心理輔導,幫她舒緩受災後的心理恐懼,並給她介紹了治療和康復方案。
「剛開始那幾天,傷員可能想只要活著就行,一周左右他們便擔心如果有了殘疾,回歸社會後會面臨什麼,心理問題也隨之出現。」張玉清說,所以心理干預與外科的救治一樣重要。
目前,野戰醫院已對所收治的傷員都進行了早期心理干預。在陳瑛看來,要搶的不只是傷員的救命時間,還有治療心靈創傷的時間,心理干預得越早,效果越好。因此,每次救災野戰醫院都要抽調多名心理專家。
石驥介紹說,地震傷員特點之一是復合傷、多發傷較多,需要不同專科採取多種手段,才能使傷員得到有效救治。對醫療救援力量來說,黃金72小時的救援,不僅要搶長度,更要搶寬度,要關注傷者外傷之下內心的傷痛。
「搶長度靠速度,搶寬度,則要靠整個醫療團隊的綜合實力。」石驥說,此次組成野戰醫院的196名隊員,涵蓋38個科室,全面科學搭配的力量,為有效搶住「72小時」提供了能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