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近年來,一些國家「千人計劃」入選專家被曝學術造假、兩頭掛職等現象,引發質疑。中組部近日下文,建立「千人計劃」專家退出制度,並要求各地對前9批入選專家進行「查崗」,8月20日前上報,過渡期滿仍未到崗的專家或將被勸退。
據南都記者瞭解到,中組部7月30日向各省(區、市)黨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下發關於核實「千人計劃」入選專家到崗情況等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8月20日前報送前9批「千人計劃」入選專家在崗到崗統計情況,此前已要求報備第10批入選專家到崗情況。
通知還要求各地核實青年項目部分專家專職到崗情況,核崗後仍未到崗的專家,已撥付的科研補助經費和一次性生活補助經費將被退回。專家如創辦企業,其規模、利潤、上繳利稅等情況也將一併摸底。
這與中組部7月24日印發的《關於建立國家「千人計劃」入選專家退出制度的意見》的通知一定程度上存在關聯。該意見規定,未如約到崗、經督促不改的專家將按勸退處理。
意見還明確,專家到崗的過渡期為自入選通知印發之日起6個月,如需延長,一般不超過1年。除勸退外,入選專家的退出方式還包括主動退出和取消入選資格兩種。
這意味著「千人計劃」專家退出制度從無到有。「千人計劃」入選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對此予以肯定,並提到確有部分專家存在未如期到崗的情況。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王揚宗對南都記者指出,「千人計劃」申報條件要求每年回國工作不少於6個月,是希望能吸引知名教授「海歸」,以中國現行科研體制,要求他們全職回國尚有一定難度。
早在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九三學社中央就曾提交關於改進「千人計劃」的提案,指出不全職引進的專家可能出現「假海歸」現象,名義上在國內工作6個月,其實大部分時間還在國外。
《人民日報》今年6月報道提到,前三批「千人計劃」高層次外國專家到崗率為82%,但2008年以來10批「千人計劃」共引進的4180餘名中外專家總到崗率為多少,官方未曾披露。
此前曾有入選者因學術問題被取消資格,如2012年北京化工大學教授陸駿因學術造假被取消「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資格,但因逾期未到崗而被「勸退」的,尚無先例。
根據中組部相關意見的要求,擬勸退的入選專家可在15個工作日內提出復議申請,一旦經勸退退出,不再保留相應工作生活待遇,所獲一次性補助和科研支持經費視合同履行情況部分或全部收回,獲「國家特聘專家」稱號的取消稱號。
千人計劃
2008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制定了《關於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在未來的5到10年內為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等,引進2000名左右人才並有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來華創新創業,簡稱「千人計劃」。
「千人計劃」引進的人才,一般應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原則上不超過55歲,引進後每年在國內工作一般不少於6個月,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在國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擔任相當於教授職務的專家學者;在國際知名企業和金融機構擔任高級職務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掌握核心技術,具有海外自主創業經驗,熟悉相關產業領域和國際規則的創業人才;國家急需緊缺的其它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