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外國專家走進中紀委 最想瞭解什麼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9-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9月4日,中共中央紀委舉辦「走進中央紀委」活動,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介紹了中央紀委概況、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糾正「四風」工作、查辦案件工作和巡視工作流程,網絡監督和網絡舉報程序等情況。(圖片來源:中紀委監察部網站)

【文匯網訊】談到反腐,中紀委官員表現出了「黨內『司法』機關應該有的威嚴」,「語氣、手勢都極其嚴肅,就算不懂中文的專家,也能感受到」。

「中國官方語彙中的排比句和形象的說法,老外聽起來很容易雲裡霧裡。」

「周永康案是我們在談到中國反腐時,最想瞭解的。」

據南方周末報道,2014年9月4日,參加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主辦的「2014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的50名外國專家,應邀走進中紀委大院。在中紀委組織的座談會上,「西班牙歐盟對話中國」項目負責人蘇傲古公開詢問「周案最新進展」。

蘇傲古沒料到,中紀委對周永康案寥寥幾句的回應,後來成為中國各大媒體的重點報道。

9月8日晚,正在青島完成「2014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活動最後一天行程的蘇傲古,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我提問周永康案的最新進展,是一個很自然的反應。」

在他看來,中央紀委案件監督管理室正局級副主任王會傑的回答,是自己在提問之前「早已預料到的答案」。當時在現場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康說,王會傑只是將新華社發的一句話通稿讀了一遍。

「如果他們(中紀委官員)想要回答,這並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劉康推測,主要原因還是中紀委「不習慣」回答如此直接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中紀委已將歷史上第四次公開參觀的機會,向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國通」們開放。

在這之後,中紀委是否將允許類似蘇傲古這種「自然反應」更多存在,以及怎樣為更多「不願回答」的問題做好準備,仍讓人拭目以待。

「過來認認門」

德國杜伊斯堡艾森大學教授費立民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早在今年6月,他就受到了中聯部的邀請,參加2014年年度「共產黨與世界對話」。但直到飛機落地北京後,專家們才得知將有機會赴中紀委參觀。

9月4日下午兩點半,50位外國專家和7名國內知名學者從萬壽路某酒店出發,三點半到達北京平安裡西大街41號——這個大院在地圖上沒有標注,查號台沒有登記,門口也沒有掛牌。

學者們從細微之處,處處能夠看出這所院落的神秘:大院被四米高、一米厚的灰色磚牆包圍,雖然沒有軍事禁區的標誌,卻由軍人把守。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曾經無數次經過這個院子,但從未想到這裡竟然藏著中紀委!」華裔學者、美國丹佛大學教授趙穗生在進門時感歎,「這次算是過來認認門。」

專家們乘坐的大巴沒有經過安檢和登記,就直接開到了中紀委院落中。一行人從大巴下來,算是走進了中國反腐的核心地帶。

「我能感覺到,中紀委在嘗試通過不同渠道,學習將自己公開。」費立民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但在參觀中他仍然驚訝於專家們下車後見到的第一個人,是一個戴著麥克風的年輕「導遊」。「我們是來參觀一個重要的政治機構,不是旅遊。」費立民說。

從大巴到中紀委小會議廳幾十步的路程,被安排成為對中紀委辦公區域的介紹:中紀委的核心職能部門——辦公廳、政策研究、法規建設、宣傳教育、黨風廉政建設、巡視辦、執法監察、案件審理、信訪舉報等部門的辦公室——被集中在兩棟十多層的灰黑色建築中。

短暫參觀後,專家們被請進一棟辦公樓。劉康打量周圍,發現辦公室和自己去的其他國家機關「差不多」,與外交部等部委比,甚至略顯簡陋。

然而,在「略顯簡陋」的會議室中迎接專家的官員,級別卻不低。

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帶領國際合作局、宣傳部、組織部、法規室、黨風政風監督室、紀檢監察幹部監督室等部門領導已在會議室等候——中紀委各個分管部門的領導,幾乎都參加了座談會。

「這樣的安排,讓我感受到中紀委滿滿的誠意。」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說。

會議室安排也顯示出了中紀委的誠意:會議不設主席台,代之以圍成四方的會議桌,突出討論交流的氛圍。每個座位上都備好礦泉水和中英對照的材料;茶歇時,室內長桌上,咖啡、茶、水果和點心一應俱全。

「不會笑的人」

嚴肅,甚至是嚴厲,是在場許多外國專家對中紀委官員們的第一印象。

快下午4點時,交流會正式開始。劉康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談到反腐,中紀委官員表現出了「黨內『司法』機關應該有的威嚴」:「語氣、手勢都極其嚴肅,就算不懂中文的專家,也能感受到。」

而外國專家們更感興趣的是,中紀委怎麼會這麼有效率?據中紀委官員介紹,中央紀委的編制只有一千餘人。而根據中紀委2014年發佈的《「老虎」「蒼蠅」一起打——十八大以來查辦案件工作綜述》,2013年全年,共查處官員18.2萬人。

「有些外國專家不清楚我國地方紀委體系,」王義桅教授說,「如果沒有中紀委官員解釋,他們會以為就是這1000人查了18.2萬人。這簡直是神話啊。」

交流會提供的另一個基本信息,是中紀委的辦案程序。

費立民從1978年開始研究中國,但直到今天,他才真正瞭解了「中國式反腐」的全過程:「我看到的是一個連貫的查案過程,每一段都有清楚的分工。」

但對一些專家來說,交流會「不解渴」。

會議第一個議程:介紹基本情況。會方準備的材料裡,包括中英對照的領導演講稿。閱讀材料後,趙穗生得聽相關領導用中文說一次,還得再聽翻譯一字一句讀一次。

「這非常佔用時間。」在劉康看來,「這體現了中紀委嚴肅認真的風格,但仍然都是『宣讀文件』式的介紹。」

對材料重複講解,將提問環節壓縮到30分鐘。這讓第一位在中國學習國際政治的美國學生、現任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不解:「我舉了很多次手,但一直都沒有被叫到。」

在費立民看來,學會提供信息,是中紀委必須面對的轉變:「如果有五十多個外國人到歐洲某個國家的政府機構去瞭解他們的工作情況,也會有一個規範化的問題。問題是,怎麼做最好。」

提問環節仍讓費立民感到,中紀委正在得到新的公關經驗。「提問是需要更直率溝通的。」他說,「我們希望是真正的交流。」

茶歇時分,費立民與中紀委官員進行了私下交流。在他看來,中紀委官員其實「很想回答問題」:「從個人來說,他們肯定是希望有自然的來往,當然他們又有很多不能說的地方。」

「在反腐的敏感時期,不光是中紀委,所有官員都害怕說錯話。」劉康坦言,自己對提問環節也沒太抱希望。

趙穗生笑言,自己此行的目的一是「看看中紀委大院長什麼樣」,二是看看中紀委那些「不會笑的人」。

「胖子幹壞事」

聽到南方週末記者提起「最近是中秋節假期」時,費立民笑了。在中紀委交流會中,他詳細瞭解了中國官場「中秋送月餅」的風俗。

中紀委在許多地方都加上了「中國特色」,解釋「八項規定」時,他們選擇的就是應景的例子:禁止公款送月餅,簡樸、廉潔過中秋。而為了給外國學者們解釋「八項規定」反對的「四風」,中紀委甚至準備了一系列漫畫,在幻燈機上播放。

形式主義的漫畫,是幹部模樣的胖子被一堆公章、文件包圍;官僚主義,是胖子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身旁一個群眾模樣的瘦子可憐地仰望著他;享樂主義,是胖子躺進了酒杯,臉喝得通紅;奢靡之風,還是那個胖子,在擺滿大餐的桌子前大吃大喝。

這組漫畫,被網友稱為「胖子幹壞事」。按照新華社的說法,「胖子系列」幻燈片給老外「上了一堂圖文並茂的思想品德課」。

阿根廷國立薩爾大多大學的教授馬豪恩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對一些外國專家,漫畫確實是瞭解中國官場的好方式:「當然,不能根據這個人(胖子)做的事來判斷中國所有官員。」

但在西班牙學者蘇傲古看來,外國專家想要完全理解「四風」深層內容,並不現實。

「學習中國語彙,只能慢慢在中共的語言環境中分析。」費立民說,「外國人要瞭解中國話語體系,才能夠明白概念的定義。」

然而,在中文翻譯到他國語言的過程中,意思的流失不可避免。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美國問題專家王義桅在這次的交流會上,就清晰感受到翻譯出現的問題。比如,將多黨合作制下的「民主黨派」直譯成Democratic Party(民主黨),將「打鐵還需自身硬」直譯成真的「打鐵」。

蘇傲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將中文直譯為他國文字,很多時候並不準確:「提到中國夢,中國傾向於直接向歐洲講述這個『夢』本身,但歐洲,並沒有一個『歐洲夢』的概念與之對照,這就讓歐洲人難理解。」

另一方面,劉康的感受是,交流會上中紀委官員一板一眼的回答,進一步增加了翻譯的難度。

「『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之以恆糾正四風』,這些東西都是條條框框,比較空。」劉康建議,在與外國部門打交道時,中國官方應該選擇一些更加具體的回答。

「中國官方語彙中的排比句和形象的說法,老外聽起來很容易雲裡霧裡。」王義桅說。

比如,今年「兩會」談到「大老虎」問題時,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呂新華一句「你懂的」,中國人心領神會,卻足以令外國研究者陷入迷霧。

費立民研究中國問題四十多年,他記得在中國「少數民族」一詞曾被譯為「國家的少數人」(national minorities)。「但十幾年前,所有的中國官方文件忽然將『少數民族』轉譯為『ethnic minorities』。」

「政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話語。特別是在中國,一個政治家的講話是集體產生的,其中的概念、詞彙都需要仔細瞭解。」費立民說,「外國研究者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避免對中國政治話語的誤解。」

希望學生來中紀委「呆上幾個月」

對沈大偉、蘇傲古等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來說,參觀中紀委並不是第一次。去年,中紀委內部就曾與少數外國專家進行小範圍座談。

但這次參觀規模空前,來自西班牙、法國、丹麥、美國、英國、埃及、墨西哥、南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都走進了中紀委的院子。「七大洲的學者幾乎都來了。」蘇傲古說。

世界各地的中國問題學者們齊聚北京,是為了參加中聯部主辦的「2014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

這是趙穗生第三次參加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但他說,此次對話非常特別:「之前談的都是黨的對外政策問題,這次討論國內的改革和發展。」南方週末記者看到本次會議主題是「中國改革:執政黨的角色」。

改革與反腐息息相關,也是全世界中國問題學者最感興趣的話題。在北京召開的對話會及其後在曲阜、青島的一系列行程,無疑是中國共產黨讓世界認識自己的最好公關。

9月2日開始,外國學者們與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等黨內學者進行座談。討論中,外國專家們真切體驗到和共產黨專家一起「創造新知識」的樂趣。費立民說,外國專家的討論,對中共有一定價值,參會外國學者也能在討論中碰撞出新的研究創意。

劉康還注意到,來自埃及、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方的許多專家都提到共產黨的經驗,尤其是最近的反腐舉措對他們的啟發。在與中紀委的交流會上,前埃及駐聯合國大使穆尼爾·扎赫蘭表示,願意和中紀委交流反腐經驗。

在打擊「大老虎」方面,許多國際經驗值得借鑒:扎赫蘭來自埃及,2011年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曾受到腐敗指控;阿根廷學者馬豪恩告訴南方週末記者,2013年阿根廷副總統阿馬多·布杜也面臨腐敗調查。

在中紀委內部,國際合作局今年3月剛成立,由原外事局和預防腐敗室合併而成,外事合作和海外追贓追逃正是它的主要職責。

上世紀80年代末,趙穗生辭去國務院的工作,移居美國。在趙穗生看來,和30年前相比,現在中國政府對外打交道,越來越像「大國政府」。

「80年代的中國官員,有一種樸素而強烈的願望,要和國外打交道。」他說,現在中國官員面對外國人,官僚氣息更濃,但也更加懂得運籌帷幄。

費立民的願景,是未來中國政府更加透明。「1970年代,中國城市地圖有一些都是機密,現在我可以直接向某些國家機構索要研究素材。」

他希望自己的研究生可以來參加中紀委的工作:「只要呆上幾個月,就可以明白整個運作的過程。」

「一個東西太神秘、缺少透明度,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猜疑。」劉康說。

      責任編輯:賀頓
18名高校領導被中紀委通報      [2014-09-11]
中紀委今年已通報18名高校領導      [2014-09-11]
中紀委:有紀檢幹部怕得罪人只想搞關係      [2014-09-09]
中紀委:廉政出問題究責紀委書記      [2014-09-09]
中紀委兩年6次「節日反腐」      [2014-09-08]
中紀委「禁令」致月餅銷量大跌      [2014-09-07]
中紀委進駐山西呂梁調查買官賣官      [2014-09-06]
中紀委回應周永康案:正依紀依法調查      [2014-09-05]
中紀委為老外釋「四風」:胖子幹壞事      [2014-09-05]
數讀8月中紀委:月初拍蠅 月末打虎      [201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