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亞洲基礎設施銀行」(AIIB,(下稱「亞投行」)從框架到簽約成立只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不管是與數月前剛剛宣佈成立的金磚銀行還是與其亞洲的姐妹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相比,它的成立效率顯然更高。
據第一財經日報援引外媒報道,亞投行有望於近日在人民大會堂簽署成立,不過目前尚不清楚成員國數目,但初步註冊資金規模據說為1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出資500億美元。有消息稱,亞投行的中方籌建組組長也已經初步確定為中金公司前董事長金立群。不過從簽約成立到正式啟動,亞投行可能還需要半年的時間。
亞投行跑步簽署備忘錄
據媒體報道,在22日召開的APEC財長會議上,印尼財政部財政政策辦公室主任AndinH adiyanto向外界透露,《籌建亞投行的政府間框架備忘錄》草案(下稱「備忘錄」)終稿達成共識,將於本週五(24日)在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
自2013年10月初中國領導人首次在東盟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銀行到2014年10月23日正式簽署備忘錄,整個商討過程用時僅用了一年的時間。
2014年3月7日,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在答記者問時表態,亞投行的註冊資本金為500億美元,由成員國分期繳納,未來可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增資擴股。
不過今年9月27日,《籌建亞投行的政府間框架備忘錄》草案終稿出爐,註冊資本金有望達1000億美元,其中中國一家提供500億美元的資金,同時亞投行的資金規模將與亞開行相差無幾。公開信息顯示,亞開行當前的資金規模為1680億美元。
不過一般而言,首輪投入資金為初設規模的10%左右,而且樓繼偉明確表示,亞投行後期也會通過發債等方式融資,也就是說亞投行如果運轉順利,資金規模將遠超1000億美元。
9月27日,在第五輪籌建亞投行的多邊磋商會上,目前共有21個國家表示了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國的意願,最近一個表示可能簽署備忘錄的國家是澳大利亞,不過最終的簽字國家目前還難以確定。
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國還在積極遊說一些國家放棄簽署備忘錄;有消息稱,印尼已經迫於美日壓力表示在目前階段放棄簽署24日的備忘錄。
資料顯示,初始成員國中將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中東的阿曼、科威特、卡塔爾,以及除印尼之外的東盟所有成員國,另外還有蒙古國。
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亞投行真正啟動運營仍將等到2015年,「可能在明年年中正式開始運營。」
另據知情人士分析,現任亞投行中國方面籌備組組長金立群將主政亞投行,成為亞投行的首任總裁。
銀行+基金確保投融資有效
對於成立亞投行的目的,樓繼偉在日前表示,(亞投行)不是以減貧為主要目標,它是投資准商業性的基礎設施,特別要實現亞洲地區的互聯互通。亞投行和世行、亞行是互為補充的,會有很好的合作。
亞投行之所以定位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亞太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存在的融資缺口。
據亞洲開發銀行(亞開行)的預測,2010~2020年十年間,亞太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8萬億美元,而亞洲開發銀行每年提供的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僅為100億美元,成立亞投行可以在滿足基礎設施投融資方面提供重要渠道。
根據官方表態,亞投行在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將引入PPP模式;而亞投行本身既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也會通過成立一些專門的基金進行投融資進而保證資金規模。
「亞投行將引入PPP模式,亞投行和所在國政府出資,與私營部門合理分擔風險和回報,動員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以及私營部門等更多社會資本投入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樓繼偉表示。
亞投行啟動之後將主要對亞洲區域內的基礎設施進行投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連接亞洲和歐洲大陸的具體項目包括從北京至巴格達的直達鐵路等都將會成為亞投行投資的重點。
亞投行的「中國戰略」
不可否認,亞投行是中國積極倡議和推動,而且中國是最主要的出資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帶有強烈的中國色彩,這也是美、日一直反對成立亞投行的原因,甚至直到現在,美國還在積極遊說相關國家。
不過樓繼偉曾表示,亞投行致力於基礎設施投資,不會成為政治博弈的工具。
儘管有相關國家對亞投行的觀察仍然戴著「有色眼鏡」,但其實客觀分析來看,亞投行的成立將有利於整個亞洲的發展,當然包括中國在內。
從客觀上來講,成立專門為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投資的亞投行將有助於改善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融資需求;而且在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普遍面臨增長壓力的背景下,基礎設施投資可能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而就中國方面而言,正如一位日本分析人士指出的,創建亞投行有助於解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兩個過剩」問題,即外匯儲備過剩和生產能力過剩。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近4萬億美元,如果能將外匯儲備用於建設海外基礎設施,那麼可以拉動中國國內剩餘的基礎設施建設材料出口,取得一石二鳥的效果。
同時,作為亞投行最大的出資方,中國的人民幣或將成為亞投行貸款和投資的主要幣種之一,將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在亞洲的進一步國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