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法學家李步雲談依法治國兩個里程碑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10-27]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編者按: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宏偉目標,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剛剛落幕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標誌著法治中國建設揭開了新的篇章。依法治國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為什麼那麼重要,法治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有怎樣的作用,我們黨又是怎樣從「文革」災難中一步步走出來,最終走向全面依法治國的現代文明道路?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專門採訪了親身參與依法治國很多重大事件的著名法學家李步雲教授,請他為我們介紹這一過程的來龍去脈。

記者:李老師,您親身參與了法治建設進程中的很多重要事件,對這一艱難而意義重大的過程很熟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而緊接著的四中全會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主題,您認為兩個全會之間有怎樣的內在邏輯聯繫?

李步云: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總的要求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什麼叫國家治理現代化?我們都知道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國防四個現代化,從十八大的精神理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根本點就是法治,也就是十八大報告所強調的「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那麼把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十八屆四中全會聯繫在一起就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跟法治是什麼關係?深化改革在今天是要變法的,要根據法律推動改革,就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納入法治軌道,要合法,要運用法律手段來鞏固、發展改革成果。十八屆三中全會重點講全面深化改革,列出60項具體的改革任務,這個決議是黨的主張,然後要把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用法律手段來鞏固、發展改革的成果。因此十八屆四中全會以法治為主題,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發展的延伸,這個意義非常重大。

記者:依法治國的重要性怎麼講都不為過,但我們仍然需要弄清楚,它為什麼是一種必然的選擇,這種必然性是建立在一種怎樣的歷史規律上的?

李步云:為什麼說依法治國是歷史的必然規律,我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依法治國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它是建立在各經濟主體之間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並且承認其各自物質利益的基礎之上的。具有自主、平等、誠信、競爭等屬性的這種經濟形態,除了依賴經濟規律來運作,同時又主要依賴法律手段來維繫,它必然從客觀上要求法律的規範、引導、制約、保障和服務。對於中國來講,我們要進一步發展市場經濟,還要依靠法治,依靠更好的法治。

其次,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條件。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民主是個很抽像的概念,但有豐富的具體內容。我認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基本上包括一個核心,四個內容。一個核心是指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四個方面的具體內容是指:一是公民的民主權利和自由應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國家政治權力的結構民主,如國家機構內部立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在黨的領導下實行科學分工,並形成健全的監督機制;三是國家權力的行使和公民權利的保障要有民主程序;四是民主方法,如要實行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要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證明了民主必須要有法治來保護,十年「文革」悲劇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的總結就是,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沒有民主不可能有法治,但是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再次,依法治國是現代文明的基本標誌。法律是人類自始至終存在的三大矛盾(社會秩序和個人自由的矛盾、個人與社會的矛盾、權威與服從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法的一般性、平等性、公開性和不溯及既往性,是法自身的特性。法自身的特性決定了法的正義性。鄧小平一貫堅持和強調,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必須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法制文明屬於制度文明的

範疇,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法制完備的社會,依法治國反映了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最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法律集中了多數人的智慧,反映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法律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的特點,不會因政府的更迭或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隨意變化。由於這種種原因,只有實行依法治國,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

隨著形勢的發展,尤其是對依法治國認識的深化,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記者:您的這番論述讓我們從宏觀理論上對依法治國的歷史必然性有了清晰的認識。但是「事非經過不知難」,作為參與者,實際上您很清楚這一過程遠非一路坦途,而是有過很多艱辛探索,在反覆的實踐檢驗基礎上才形成了來之不易的基本經驗。您認為在此過程中,有哪些標誌性的事件或時間點?

李步云:改革開放以來的法治進程,從一步步確立依法治國為治國理政基本方略的線索看,我們有兩個里程碑。

記者:兩個里程碑的說法,據我們所知,此前尚未有人提及。具體是哪兩個?

李步云:在我看來,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及1999年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國」正式寫入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因此,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以及1999年「依法治國」入憲,這二者是第一個里程碑。這個里程碑的意義在於,黨的十五大通過黨內民主程序正式將「依法治國」寫入黨的文件,正式將依法治國提升到「治國方略」的戰略高度,而1999年「依法治國」入憲則表明依法治國方略已由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

記者:那麼十五大之前,我們為確立這樣一個基本方略做了哪些努力?

李步云:我們黨開始重視依法治國當然並不始於黨的十五大,而應該是更早一點,我把它定位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也就是說,在第一個里程碑之前,全黨形成這麼一個共識,還有一個很長的理論準備和實踐過程。

記者:請您具體談一談這個前期的歷史準備過程。

李步云:這表現有五個節點。

第一個節點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全會公報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現在起,應當把立法工作擺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重要議程上來。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要保持應有的獨立性;要忠實於法律和制度,忠實於人民利益,忠實於事實真相;要保證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於法律之上的特權。」這裡面最關鍵的就是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

第二個節點是1979年中央64號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堅決保證刑法、刑事訴訟法切實實施的指示》。這一文件強調,刑法等七部法律通過後,「它們能否嚴格執行,是衡量我國是否實行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標誌」。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包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法治」這一概念。

第三個節點是審判「四人幫」。後來中央決定要寫一篇文章來總結這個經驗,就是以「特約評論員」名義撰寫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里程碑》一文,發表在1980年11月22日《人民日報》。總結的這次歷史性審判的五條現代法律原則是:司法獨立、司法民主、實事求是、人道主義和法律平等。該文最後說,「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審判,是我國民主和法制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引人注目的里程碑。它充分體現了以法治國的精神,堅決維護了法律的權威,認真貫徹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各項原則,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具有除舊布新的重大意義」。這也是最早提「以法治國」的重要中央文獻。

第四個節點是黨的十二大及新的黨章提出「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

第五個節點是1982年憲法。在此之前,很多的法治原則被1975年憲法取消了。1982年憲法在序言裡專門有一段強調要維護憲法與法律的尊嚴與權威:「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鬥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記者:這五個節點是否可以認為是我們最終確立以法治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實踐準備?

李步云:是的。除此之外,從1979年開始到黨的十五大,圍繞著「人治」和「法治」,理論界展開了「法治論」「結合論」和「取消論」這三大派的激烈爭論。這次爭論參與人數之多、文章之多、規模之廣,非常罕見。「法治論」主張用法治來反對人治,倡導依法治國。「結合論」認為人治和法治都有必要,兩者應結合起來。「取消論」認為,人治與法治是西方的一種提法,不科學,有片面性,有副作用,我們用「社會主義法制」就行了。這三大派的爭論可以看作是我們國家法治早期的理論準備過程。

因為「依法治國」得人心,符合黨心民心,符合歷史的規律,慢慢地為黨的領導機關和廣大幹部所採納。正是因為有了前期這些理論上、實踐上的準備,黨的十五大才正式提出「依法治國」。

記者:那麼在黨的十五大以及「依法治國」入憲這第一個里程碑之後,我們國家的法治實踐還有哪些重大的事情?

李步云: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這是一個重大的發展,因為以前黨的文件都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大文明一起抓。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把民主、法治、人權放到政治文明的範疇,把民主法治提高到一個戰略的高度,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列。黨的十七大重要的貢獻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意義在哪裡?科學發展觀提出「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兩點對法治國家建設非常重要,因為要是沒有經濟基礎,其他都談不上。沒有富強,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都受影響。以人為本說明法治建設還是要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因為法律歸根結底是為老百姓服務的。從這兩點來說,科學發展觀對法治建設提供了一個指導思想。

記者: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國家依法治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李步云:在我看來,黨的十八大是我們國家依法治國進程中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

記者:這是您所說的第二個里程碑。

李步云:是的。為什麼這樣講?十八大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到這樣一個戰略高度,過去沒有。除此之外,中央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及重大舉措,比如,十八大提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提出「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為了貫徹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提出法治中國建設,從「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5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決議涉及方方面面,把治理國家的現代化作為總目標。治理國家的現代化關鍵就是法治,用法律手段來治理。因為現代化是相對古代來說的,古代就是人治,專制主義,不是現在的民主。因此現在有了民主必須要有法治,通過法律手段來治理國家。

記者:剛剛閉幕的四中全會專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作出了決定,其重大意義在哪裡?

李步云:四中全會揭開了建設法治中國的新篇章,是中國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第二個里程碑的關鍵性標誌,它描繪出了建設法治中國的宏偉藍圖。其基本要求和標誌可以概括為以下八條:人大民主科學立法,執政黨依法依憲執政,政府依法行政,社會依法自治,法院獨立公正司法,法律監督體系完善,法律服務保障健全,法治文化繁榮昌盛。尤其是在這八項基本要求中提出了過去沒有的許多創新性理念和具體制度要求。為我們指明了建設法治中國的明確、清晰的方向和道路。今後,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任務就是要認真落實四中全會的要求,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保障。

來源:學習時報

聚焦四中全會
      責任編輯:新道
外媒:依法治國將激發中國經濟潛力      [2014-10-27]
國平:以黨的領導推進依法治國      [2014-10-25]
四中全會公報明確推進依法治國六項任務      [2014-10-23]
四中全會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定      [2014-10-23]
為什麼需要如此重視依法治國?      [2014-10-22]
法學泰斗陳光中談依法治國      [2014-10-21]
媒體解析七常委如何推進「依法治國」      [2014-10-20]
四中全會為何討論「依法治國」      [2014-10-19]
復旦發佈網絡報告:網民盼依法治國      [2014-10-16]
媒體稱四中全會將從6方面闡述依法治國      [201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