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南京,對我同胞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頁。
據京華時報報道,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昨天上午,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
據新華社電昨天上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主持公祭儀式。
紀念館集會廣場佈置得莊嚴肅穆。現場國旗下半旗。廣場西側巨大的「災難牆」,灰黑的底色映襯著「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14個白色大字。一萬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靜靜肅立。
9時56分,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現場,站立在群眾方陣前。18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兵齊步行進至公祭台兩側,持槍佇立。
10時整,公祭儀式開始。軍樂團奏響《義勇軍進行曲》,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嘹亮的歌聲響徹雲霄。國歌唱畢,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公祭現場拉響了防空警報。同一時間,南京全城警報響起,汽車、火車、輪船汽笛齊鳴。
默哀持續一分鐘。軍樂團奏響低回空靈的《安魂曲》,16名禮兵抬起8個巨大的花圈,緩步走上公祭台,將花圈安放在「災難牆」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飽含深情地宣讀《和平宣言》。
隨後,習近平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85歲的夏淑琴老人和一名少先隊員一起,緩步走上公祭台,為國家公祭鼎揭幕。
古之以鼎記事,今之鑄鼎銘史。這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圓形銅鼎將永久設立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上。「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160字銘文記敘了南京大屠殺史實和國家公祭日的設立。
6名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共同撞響「和平大鐘」。隨著三響深沉悠遠的鐘聲,3000羽和平鴿振翅飛翔,寓意著對30萬死難者的深深追思和圓夢中華的雄心壯志。
公祭儀式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各界代表走進紀念館展廳,參觀《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參觀結束時,習近平、張德江在簽字簿上簽名。隨後,習近平等親切會見了參加儀式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和遇難者遺屬代表。
習近平講話
「舉行公祭儀式不是要延續仇恨」
習近平在講話中表示,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談歷史
鐵證如山,不容篡改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無數婦女遭到蹂躪殘害,無數兒童死於非命,三分之一建築遭到毀壞,大量財物遭到掠奪。侵華日軍一手製造的這一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慘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三大慘案」之一,是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是人類歷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頁。
令人感動的是,在南京大屠殺那些腥風血雨的日子裡,我們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眾多國際友人也冒著風險,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並記錄下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他們中有德國的約翰·拉貝、丹麥的貝恩哈爾·辛德貝格、美國的約翰·馬吉等人。對他們的人道精神和無畏義舉,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審判戰犯軍事法庭,都對南京大屠殺慘案進行調查並從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論,一批手上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日本戰犯受到了法律和正義的審判與嚴懲,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認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事實,歷史不會答應,30萬無辜死難者的亡靈不會答應,13億中國人民不會答應,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都不會答應。 >>談和平
否認罪責意味著重犯
自古以來,和平就是人類最持久的夙願。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有了陽光雨露,萬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
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代友好下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我們不應因一個民族中有少數軍國主義分子發起侵略戰爭就仇視這個民族,戰爭的罪責在少數軍國主義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們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侵略者所犯下的嚴重罪行。一切罔顧侵略戰爭歷史的態度,一切美化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論,不論說了多少遍,不論說得多麼冠冕堂皇,都是對人類和平和正義的危害。對這些錯誤言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必須高度警惕、堅決反對。
>>談未來
和平合作是永恆主題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近代以後的100多年時間裡,中國人民無數次經歷了戰爭磨難,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不是人類和平之計。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恆主題。
剛才,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莊嚴揭幕。我們設置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後人」「永矢弗諼,祈願和平」的心願。
此時此刻,我們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殺慘案中不幸罹難的同胞們,告慰所有在日本侵華戰爭中不幸死難的同胞們,告慰所有在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中英勇犧牲的同胞們,告慰所有在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大鬥爭中英勇獻身的同胞們: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前景無比光明。
此時此刻,中國人民也要莊嚴昭告國際社會: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維護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願同各國人民真誠團結起來,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而攜手努力!
現場
離得近一些心裡覺得安慰
昨天早上7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外已聚集數百民眾。紀念館周邊五六百米外已拉上警戒線,警方向民眾解釋,12點左右警戒線才會解除,希望民眾午後再來紀念館,但也只能在紀念館外停留,公祭日全天紀念館都不會開放。
參加公祭日的民眾並不願意離開。一位上海來的56歲中年女士告訴京華時報記者,早上4點,她和同行的姐妹便來到紀念館外。「我們也知道不能進,但是和紀念館離得近一些,心裡才覺得安慰。」
另一位85歲的老先生從江蘇常州趕來,特地參加公祭日。在日軍攻陷南京前後,常州居民也遭到殺戮,「村子裡的道邊上,每隔幾步就有一個死人。」這位老先生說,由於年齡原因,他不能每年都來參加,但是今年從國家層面公祭,他希望來南京看看公祭日的情況。
與上述幾位參與者類似的人有很多,直到中午警戒解除,站在各個路口守候的人不斷增加,目測超過萬人。記者注意到,人群中有一隊手捧黃色菊花的年輕人,帶隊的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們知道全天閉館,只是想在紀念館門前獻束花,以表哀思。
11點半,警戒解除,密密麻麻的人群湧向大屠殺紀念館。很多人走到紀念館正門前駐足默哀,奉上獻花。
國家公祭鼎
160字銘文記述歷史警示未來
記者瞭解到,國家公祭鼎採用「三足兩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壽縣出土的東周時期用來祭祀的禮器、最大的圓鼎「楚大鼎」(又稱「鑄客大鼎」)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鑄造。鼎高1650mm,鼎足高915mm,底座為高450mm,長寬各2000mm的黑金沙石。
可撰文的空間共三面。鼎左後方和右後方側為記事,共287個漢字,楷體簡體字。詳細記載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設立「國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舉辦首次國家公祭的事實。
「國家公祭鼎」正面最為重要,是鑄有160字的銘文。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鄔烈炎介紹,原本這160個字是想用小篆體,因為小篆與鼎出現的時期一致,但是考慮到民眾的辨識度,最終還是採用了魏碑簡體字。
銘文內容描述了南京大屠殺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巨大災難,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和強烈譴責之情,對遇難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記述了南京大屠殺激發全民抗戰,中國人民最終取得勝利的歷程,表達了銘記歷史、警示未來,維護和平、圓夢中華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鄔烈炎介紹,對於公祭鼎的設計達100多稿,無論是鼎的大小設計還是上面採用的紋的元素,都經過了反覆的討論。公祭鼎以1933年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為原型,主要是考慮其出土時間在抗戰時期,而且也是江淮文化的代表。公祭鼎大小比「楚大鼎」要大,一是考慮紀念儀式現場的環境,另外還需與紀念館現有紀念碑、和平大鐘、災難牆等其他紀念物相協調。
記者注意到,銅質的鼎身和銅質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質的底座重1213公斤,設計者稱,這組數據寓意2014年12月13日舉行首次國家公祭。
綜合央視報道
為何設置國家公祭鼎?
首個國家公祭日儀式上為何需要設置國家公祭鼎?意義是什麼?記者從權威部門獲悉,意義有三。
一是國家重器體現國家禮儀。鼎在中國傳統中是國家重器,是國家政權的象徵,也是祭祀時重要的祭器和禮器。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設立「國家公祭日」,並首次以國之名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是體現國家意志的最高規格的祭祀儀式,以鼎紀念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有助於突出祭祀主題,體現國家禮儀,營造莊重氛圍。
二是鑄鼎記事紀念國家公祭。在中國古代歷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會事件,有鑄鼎記事的傳統。設置國家公祭鼎紀念設立國家公祭日和舉行首次國家公祭活動兩個重大歷史事件,符合傳統禮制,更能表達公祭活動銘記歷史、警示未來的現實意義。
三是鑄鼎銘史強化歷史記憶。南京大屠殺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巨大創傷,是中國人永遠無法忘記的歷史之痛。古之以鼎記事,今之鑄鼎銘史,設置國家公祭鼎並永久陳列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無論對歷史記事,還是凝固社會記憶,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據新華社
揭秘
公祭儀式的「數字寓意」
77名青少年朗誦《和平宣言》,和平大鐘撞響3次,放飛3000羽和平鴿……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有著特殊的寓意。
在為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敬獻花圈後,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現場朗誦《和平宣言》。宣言中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客觀描述和對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讓很多現場公眾落淚。據瞭解,之所以選擇77名青少年誦讀宣言,在於「77」這個數字寓意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77週年。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永久設立「國家公祭鼎」,是首個國家公祭儀式的重要內容。據設計者介紹,國家公祭鼎的設計亦有數字寓意,銅質的鼎身和銅質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質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徵2014年12月13日舉行首次國家公祭。
儀式的最後一項議程,是由6名來自南京市工、農、兵、科、學、企界代表撞響和平大鐘3次,每次間隔5秒,第一次鐘聲響起時,放飛3000羽和平鴿。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介紹,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30萬以上,這是經戰後國際軍事法庭認定的事實,不容任何詆毀與質疑。「3」聲鐘響和「3000」羽白鴿,寓意紀念30萬遇難同胞,也是再次重申這一法定事實。據新華社
觀察
3次紀念日講話均發出警示信號
從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77週年紀念日、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到昨天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4年的紀念活動,無論數量和規格均為近年之最。專家指出,研析習近平主席在公開紀念場合包括首次公祭日的發言,會發現我們對紀念抗戰的思考達到新高度。
「緬懷銘記和平未來」成關鍵詞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學者張驥指出,以7月7日、9月3日、12月13日習近平的公開講話來分析,具體講稿會因為紀念日主題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體現的核心內容中,緬懷、銘記、和平和未來都成為重要關鍵詞。一般用四字詞語概括全篇內容,點明演講主旨。
昨天公祭日的講話提出「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7月7日的講話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警示未來」;9月3日的講話提出「銘記歷史、警示未來」。
張驥認為,這些關鍵詞表明了我們每一個紀念日的目的,緬懷和銘記是因為「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銘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8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能夠使我們明白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表達對先烈的致敬和感恩,增強我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珍視和平是每篇講稿裡重點強調的內容,向世界表明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不對外侵略;警示當下和未來,必須對否認歷史、歪曲歷史、破壞和平的言論和行徑高度警惕、堅決制止,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
習近平3次講話彰顯大國自信
張驥認為,習近平3篇講話稿均在言辭間發出了對外警示的信號。
在公祭日講話中,習近平連續使用了四個「不會答應」:「任何人要否認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事實,歷史不會答應,30萬無辜死難者的亡靈不會答應,13億中國人民不會答應,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都不會答應。」在告慰英靈時首次明確宣示:「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成為一大亮點。
「這句話非常有力度。」張驥指出,這體現了大國的自信。這種自信來自於從改革開放到今天中國國力的增長和中國崛起的過程。同時也是對那些妄圖為歷史翻案、破壞和平發展的人的一種警告。
回顧7月7日講話中,不點名地批評了「少數人」「否認甚至美化侵略歷史,破壞國際互信,製造地區緊張」,使用了「強烈譴責」和「決不答應」。
9月3日的講話中,則明確指出「日本一些政治組織和政治人物依然在矢口否認日軍侵略的野蠻罪行,依然在執意參拜雙手沾滿鮮血的戰犯亡靈,依然在發表美化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的言論,依然在藐視歷史事實和國際正義,依然在挑戰人類良知。」譴責這些做法「不僅違背了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承諾,而且背離了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和廣大亞洲國家人民的感情。」指出中國人民眼睛裡「決容不下沙子」。
張驥指出,之所以要發出警示的信號,是因為現在有人要否認歷史,有人要為歷史翻案,必須提高警惕。
站在全人類高度看中國抗戰
張驥指出,多篇講話稿對比發現,一大共同點是站在人類、世界的高度看待日軍侵華、中國的抗戰。不再局限於中國自身的角度,而是客觀地將抗日戰爭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視角下。
「習近平公祭日講話突出強調了南京大屠殺在對全世界意味著什麼。南京大屠殺不是中國一國的事,是對全人類的罪行。」張驥說,其中「滅絕人性」表明是站在人性的高度,突出了南京大屠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三大慘案』之一」,是「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人類歷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頁」,並提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的定性和定論,這充分表明南京大屠殺已經是人類共同的災難,而不僅僅是中國的一段悲慘的歷史。
張驥認為,這種全人類的視角與中國的擔當、責任感相對應。其背後的邏輯是,今天中國在思考曾經的苦難、維護自身利益、面向未來長久的發展的時候不僅僅站在一個國家的立場上,而是站在國際公益、國際道義的立場上,不僅維護的是一國之和平,也是地區和世界的和平。這也是中國新的義利觀的一種體現。
在7月7日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習近平在9月3日的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