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軍隊文工團演出。 【文匯網訊】解放軍報1月4日刊發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會長程寶山的署名文章《強化軍事文化研究的時代擔當》。文章指出,當前在整個文化市場中軍事文化存在被逐步邊緣化的危險,表面看只是年輕人文化追求的變化,實質卻是在庸俗文化、低俗文化氾濫的舞台上,傳統的優秀民族文化的被淡忘、被丟失。
文章同時強調,在軍事文化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以強烈的時代擔當感,繼承發揚我們的優良傳統,把革命的、進步的、優秀的文化精神不僅灌注於部隊,而且在全社會提倡,讓民族文化基因、紅色文化基因在年輕官兵中得以傳承,並滲透到群眾中,形成鮮明的、強大的民族精神和國家意志。全文如下:
(一)
人類發展史,不僅包括經濟發展史、社會發展史、文化發展史,也包括戰爭發展史。戰爭是給歷史打上深刻烙印的社會實踐。
對於人類歷史上的戰爭現象,毛澤東曾稱之為「怪物」。毛澤東之所以這樣稱呼戰爭,我理解主要是:人們不想要戰爭,戰爭卻常常來臨;同任何事物一樣,戰爭也具有兩面性,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爭不只是有破壞和平、摧毀生命財產的一面,它還有推動社會進步的一面。
非正義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數不清的災難,正義戰爭卻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否認的貢獻。戰爭給世界帶來了痛苦、死亡和毀滅,也帶來了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的誕生,使人類社會絢麗多姿,波瀾壯闊,向前發展。回顧歷史可以看出,眾多的偉人、英雄、將帥,眾多的國家和民族的興亡,眾多的社會發展的轉折點,眾多的名著、名劇、名言、名理,都與戰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一條真正的變色龍。」人們都想揭開戰爭的神秘面紗,都有掌握戰爭奧妙的願望,由此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軍事著作和軍事理論家。正是這些軍事實踐的成果,成就了軍事文化的大廈。因此,研究軍事文化就是研究人類已經總結出的經典智慧,提升制勝戰爭、駕馭社會的能力,成就今天的目標和明天的夢想。
(二)
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軍事文化;什麼時代有戰爭,那個時代就有軍事文化。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的軍事文化在古老的原始社會的部落戰爭中就已經開始孕育。在漫長的奴隸制社會,特別是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有了真正的發端和形成,尤其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兵家是同道、法、儒、縱橫家等齊名的重要一家。以《孫子》為代表的一大批兵書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古代兵學理論體系的初步確立,已經觸及到戰爭中的基本關係和基本要素。後來又經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因王朝更替而發生的戰爭實踐,中國傳統軍事文化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
自1840年以來,中國的軍事戰爭史進入了以反抗外敵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為主要形式的時代。在這個百多年的時間中,中國這片國土上所發生的戰爭實踐令世界矚目。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革命戰爭實踐所創造的輝煌,使傳統的中國軍事文化以更為現代、更為科學、更為系統完整的新面貌呈現給世人。其傑出的標誌就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發展和應用。它對於中國革命的勝利,對於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以至於對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都產生了並且繼續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已經跨出了國界,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著世界。
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軍事文化是一種大文化、大智慧、大視野、大戰略。
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面對這樣一座豐富的軍事文化寶庫,我們應當自信,應當驕傲,更應當學習、研究、思考,繼承和發揚。
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一種文化擔當。
(三)
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話題,但也有一些人和勢力心理不平衡,忌妒和懼怕中國的發展,利用各種手段尤其是文化輿論的方式企圖唱亂中國、唱衰中國。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思和關注的。
我們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充分自信,我們對中國的國防和軍事力量充分自信,但真正讓我們擔憂的則是我們的文化發展中遇到的挑戰。金錢對文化的綁架,市場對道德的衝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尤其是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理論的多方面滲透等等,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血脈,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沒有文化的崛起,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崛起。沒有文化的力量,就不可能真正具備抗衡一切外部勢力浸染的能量。沒有文化的復興,也就不會有真正的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在這個文化復興的大戰略中,中國軍事文化的研究、傳播和創新發展,無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用軍事文化去影響社會文化、建設先進文化、引領時代文化,是一項光榮的戰略任務。
(四)
中國軍事文化源遠流長,充滿著帶有東方思維特色的智慧,不僅滋養著我們中華民族,而且影響到世界。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的《孫子兵法》在全世界有著很大的發行量。人們不僅從中學習戰爭法則,而且用於經商等諸多方面。優秀文化的真正魅力在於他能傳承於本國,也能傳播於世界。現在確有一些人,置優秀傳統文化於不顧,卻對外國的腐朽文化奉若經典,頂禮膜拜,盲目推崇和模仿,甚至成為西方敵對勢力「文化滲透和侵略」的助推者,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
在革命戰爭年代誕生的先進軍事文化,繼承、吸收了中國優秀傳統軍事文化的營養,不僅對人民軍隊的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整個新中國的文化建設一直有著奠基和引領的作用,是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大批以革命戰爭為內容的戲劇、小說、詩歌、電影、音樂、舞蹈等等,曾經教育和影響了新中國成立後的幾代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軍事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主旋律:人們最愛看的電影是戰鬥片,最愛唱的歌是軍歌,最愛讀的書是軍事長篇小說,崇軍尚武、昂揚向上是那個時代年輕人追逐的潮流。
年輕人的時尚追逐往往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風向標。社會向年輕人提供什麼樣的文化產品,必然影響到年輕人的文化追求。如果對青年一味迎合,就是忘記了文化傳播的社會責任和教育功能。當前在整個文化市場中軍事文化存在被逐步邊緣化的危險,表面看只是年輕人文化追求的變化,實質卻是在庸俗文化、低俗文化氾濫的舞台上,我們傳統的優秀民族文化的被淡忘、被丟失。這種狀態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五)
談到軍事文化,不能不談到百多年來中國所經歷的兩場對日戰爭。
一場是1894年的甲午海戰。戰爭的結局是當年日本並不佔優勢的海軍戰勝了大清朝可在亞洲稱雄的北洋水師。
一場是70多年前的抗日戰爭。戰爭的結局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八路軍、新四軍,用小米加步槍和統一戰線所形成的全民抗戰,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
這兩場一負一勝的戰爭昭示了一個真理,那就是毛澤東的名言: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
敗者不在武器,勝者也不在武器,並非否認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而只是說明武器的因素再重要,也沒有人的因素重要。戰爭是否正義,人心的向背,政治的清明,戰略的失當,尤其是人的犧牲精神,等等,這些精神文化層面的因素,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
科技的發展,包括核武器等高尖端武器的出現,並不能改變精神文化因素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從某種意義說,這種因素不是降低了,反而顯得更加重要。近一二十年世界政治格局的激烈變化,局部戰爭的不斷發生,特別是伊拉克至今未能擺脫的戰亂,所謂「顏色革命」的頻頻上演,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網絡信息戰樣式的出現和應用,都在證明:武鬥伴隨文鬥,文鬥武鬥相互交叉滲透。這種戰爭樣式的變化,讓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文化領域裡的鬥爭。
吸取甲午海戰的教訓和抗日戰爭的經驗,從文化層面看,就是我們在加強武器裝備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用先進的軍事文化凝聚國魂、軍魂、民魂。文化激發活力。先進文化的灌輸可以凝聚中國精神,激活打贏戰爭最根本的因素。否則,雖富而不強、沒有精神之魂,就可能會軍無戰將、兵無鬥志,何談取勝?
由此,在軍事文化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以強烈的時代擔當感,繼承發揚我們的優良傳統,把革命的、進步的、優秀的文化精神不僅灌注於部隊,而且在全社會提倡,讓民族文化基因、紅色文化基因在年輕官兵中得以傳承,並滲透到群眾中,形成鮮明的、強大的民族精神和國家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