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今天上午10點,原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中國奧委會主席何振梁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1月4日下午3點50分,何振梁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協和醫院去世,享年85歲。
據北京晚報報道,何振梁逝世後,國際奧委會總部降半旗3天以示哀悼。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表示,何振梁幫助奧林匹克運動更加瞭解他的國家、中國人民和(其)傑出的文化,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失去了它最熱忱的大使之一。中國奧委會主席、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表示,何振梁病逝是國際奧林匹克事業的重大損失,他對中國體育和世界體育作出的貢獻將被銘記。
已故的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經這樣評價何振梁:「他是國際奧委會委員中我最親近的朋友之一。他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投入,是出於他對《奧林匹克憲章》的忠誠,對他國家的忠誠,也就是說是完完全全的投入。」
申奧成功以後,何振梁被大家尊稱為「申奧功臣」、「中國體育外交家」、「中國的奧林匹克先生」,他為這些讚美之詞感到不安。他最喜歡的稱呼,還是北京申奧「最年長的志願者」。
一封家書 成家人念想
10點,送別人群陸續排隊走入靈堂,與何振梁老人見上最後一面。靈堂正中,掛著何老的遺像,橫幅上寫著「沉痛悼念何振梁同志」。何老身著深藍色西裝,身上覆蓋著黨旗。靈堂內大約有上百個花圈,都是親屬和各界人士送來的。家屬站在一旁,與每一位前來悼念的人握手表示感謝。
在第二次申奧時,何振梁已經被腎病困擾,那時他給兒子留了一封家書,說如果發生不測,家人可將其打開;如果平安歸來,則原封不動。今天上午,何老的兒子對記者說,這封家書至今沒有拆開,它已成為全家人的一個念想。
病重時,何老最擔心的是老伴梁麗娟的身體。今天上午何老的家人說,何老的夫人身體目前還好。可是,讓很多人忍不住落淚的,是她送的輓聯:「阿梁莫走遠,待我結髮來」。昨天上午,她把何老一生獲得的勳章展示給家人們看,每一枚勳章都是一個故事。講起這些故事,她如數家珍。
各界人士 自發送別
從9點開始,靈堂外面就排起了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前來緬懷何老。其中,有何老家鄉浙江上虞的鄉親,有無錫何振梁紀念館的館長,還有來自內蒙古的體育愛好者。他們佩戴一朵小白花,手裡拿著何老的生平簡介。
何老的老部下、曾任國際排聯主席的魏紀中說,他還記得到醫院探望何老最後一面,當時何老已經無法與人交談。但在他離開醫院的時候,何老朝著他招了招手。魏紀中回憶,從1958年進入國家體委工作時開始,何老就是他的領導。何老對部下的要求很嚴格,文件上只要寫錯一點就要重新寫,即使用橡皮擦掉也不行。1993年第一次申奧失敗時候,何老非常內疚,甚至因自己在國際奧委會任職,感覺自己應該負主要責任。
「何振梁的做事方式,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為中國體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走出靈堂的許海峰對記者們說,「1993年申奧失敗的時候,何振梁默默跟大家握手,這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眾多體育界人士前來悼念,王義夫、葉喬波、錢紅、謝軍等人士走出靈堂時痛哭流涕。
奧運老人的故鄉情懷
何振梁祖籍浙江上虞,1929年出生於江蘇無錫。由於戰亂,他9歲那年,全家搬到了上海,但何老說過,「我可是一個地道的無錫人哦。」在無錫,有他兒時常爬上去躺著看天的大石頭,有他常去游泳的古運河。
1月4日,何振梁去世的消息傳到故鄉,無錫人紛紛趕到設在當地的「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緬懷「奧運老人」,寄托哀思。
無錫人自發來懷念弔唁
今冬的錫城,不像往年那麼寒冷。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河兩岸仍能看到不少綠色。在離市中心不遠的運河公園裡,有一座兩層的暗紅色建築,這裡就是「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
走進館內,裡面陳列著各種與奧運相關的珍貴文物,其中1900多件都來自何振梁的捐贈。每一位參觀者都會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對著何老的遺像鞠躬獻花。「以前每天有五六十人來參觀。但從1月4日後,每天至少有三百人進館,大家都是來緬懷何老的。不少人還是從上海、泰州等地遠道而來。」62歲的徐煒館長說。
徐煒說,當年修建陳列館時,何老起初是不同意的,他不想突出個人,也怕政府花錢太多。「我們一再解釋,陳列館不用新建,是用上世紀遺存的塑料廠倉庫改造的,不用花很多錢。另外,建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宣傳奧運文化,而不是個人。何老這才答應下來。」
2008年5月,陳列館建成後,國際奧委會兩任主席薩馬蘭奇和羅格先生都來參觀過,分別捐贈了銀杯和金五環,如今都成了館內的珍貴藏品。
何老曾回故鄉尋根
出了「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沿路往西北方向走約800米,就到了一片叫「田屠裡」的地方。這裡離無錫地標「吳橋」很近,是何振梁出生的地方。
由於城市改造,田屠裡一帶不少老房子都已經拆掉了,還有六七十戶人家仍住在這裡。一位周大爺熱情地告訴記者,「何先生家以前就住這裡的,在蓉湖大橋下紅綠燈所在的位置,是二層的樓房,不過當年是租的。2003年修建蓉湖大橋時,他家的老房子拆掉了。」周大爺說,何先生以前回過田屠裡幾次,專門找尋兒時記憶中的故鄉痕跡。
徐煒說,他當時是無錫市體育局的副局長,曾陪同何老回過田屠裡。「有一位老奶奶還認得何老,親切地說『振梁回來了』,當時何老特別高興。」田屠裡離京杭大運河不遠。何老當時告訴徐煒,自己小時候常常在運河裡游泳,從岸邊一直游到河中間的小島「黃埠墩」上。看到這些景物,何老感覺特別親切。
難忘家鄉文化與味道
由於9歲就離開家鄉,後來又一直在北京工作,對於無錫話,何老漸漸地只能聽而不會講了。《無錫日報》記者單紅說,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後,當時已經72歲的何老終於可以休息一段時間了。他拒絕了很多採訪,但當單紅用無錫話和他聊天時,老人感到很親切,最終答應接受採訪。
在單紅的眼中,何老是一位儒雅淵博的「體育貴族」。「每次採訪他,他總是說報道不要突出個人,更不要把他說成『奧運之父』。奧運之父是顧拜旦,他只能算是個奧運老人。他認為北京申奧成功主要是因為國家富強了。」單紅說,2001年以後老人多次回到無錫,「每次回來,他總愛去一些有歷史文化的地方,錢鍾書故居、薛福成故居這些地方他都去過。看到文物保護得好,聽說無錫被評為宜居城市,他特別高興。」
儘管離開無錫很多年,但何老依然喜歡甜甜的家鄉味道。徐煒說,他每次去北京看望何老時,總會帶些無錫的三鳳橋排骨和穆桂英糕點。鄉情,在這位奧運老人的心裡,已經濃得化不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