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海巖)去年,構成「克強指數」的三大指標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大幅下滑,唯「銀行信貸規模」大幅擴張創歷史新高,甚至超過2009年刺激政策最寬鬆時。中國經濟在2014年的放緩,或許只是未來較長時期內經濟減速的一個序曲。對於這個龐大的發展中經濟體來說,信貸擴張、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正在耗盡增長動力,但新生動力的改革卻步履艱難,中國經濟最差的時候或許還未到來。
20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用電量數據令市場頗感意外。反映工業生產的活躍度和工廠開工率的用電量,2014年同比增速僅3.8%,比2013年的7.5%劇減3.7個百分點,創2003年來最低值,大大低於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年初預計的6.5%-7.5%的增速目標。
反映經濟運行狀況和效率的鐵路貨運量,雖然全年指標尚未公佈,但前11月連月下滑、負增長5.2%,足以說明貨運市場的慘淡和頹勢,外界預料全年鐵路貨運量負增長已成定局。
至於反映市場信心和風險的信貸指標,同樣令人大跌眼鏡。2014年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9.78萬億,超出2009年最為寬鬆之時,創出歷史新高;但廣義貨幣供應量(M2)卻大大低於13%的目標。
過去十多年,中國經濟依賴低工資水平、高污染產業及房地產建設實現高速增長,而今傳統的增長動力開始衰減,正是當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人口紅利的消失,削弱了製造業的競爭力;過熱的樓市可是放緩,預計今年這種趨勢還會繼續,將對鋼鐵、水泥和玻璃等長期產能過剩的產業造成進一步打擊……與此同時,改革紅利的到來則需更長時間等待。
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經濟2014年的放緩只是未來較長時期內經濟減速的一個序曲。通常較為樂觀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週一預計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降至6.8%。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的最新研究則認為,中國經濟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已降至6.7%。由此這位政府智囊向決策層提交的報告建議,2015年乃至「十三五」中國經濟的預期增長目標應定在6.5-7%左右,以此來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和經濟泡沫。實際上中國在過去兩年中,沒有尋求高於預期目標的增長速度,減少了政府對直接經濟活動的過渡干預,緩解產能過剩的加劇,避免經濟泡沫的形成,為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