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習近平1984年首次登上人民日報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1-2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習近平在正定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旗下的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報道,1984年6月17日,31歲的縣委書記習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二版刊發的通訊《正定翻身記》中。

《正定翻身記》原文5300多字,人民日報當年刊用2100多字。這裡刊登的全文版,首次披露習近平在縣委書記的崗位上,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執政為民的許多細節。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正定改革,有血有肉有精神,如今仍然給人啟迪、催人奮發。瞭解習近平當年的遠見和作為,便不難理解,今天他夙夜在公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性。

正定翻身記

七十年代初,河北省正定縣曾以我國北方第一個糧食高產縣而名噪一時。從那時起,它被一步步「逼上糧山」,成了聞名全國的高產窮縣。這個沉重的包袱一直背了十幾年。最近,記者訪問這裡,強烈地感到:高產窮縣已成歷史,商品生產正推動全縣城鄉大踏步向高產富縣邁進。縣委書記習近平高興地對記者說:「依托城市,引進智力,加速『兩個轉化』的新戰略,使我們扭轉了多年的被動局面,也給正定帶來了新的起飛。」

「高產窮縣」得救了

1981年秋天,胡耀邦同志到河北視察時指出:單算糧食生產不行,要搞多種經營,算全面賬,讓農民盡快富起來。這個意見切中要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幾年裡,我國廣大農村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由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商品生產轉化。而正定一直在單一經營的死胡同裡兜圈子,每到夏秋季節,正定的糧食作物照例是第一流的長勢,第一流的收成。年終一算賬,人均收入總是在百元以下。

高產為什麼和貧窮跑到一塊?記者曾對正定的經濟做過一次調查:從1971年到1980年,這個縣片面追求糧食高產,一面踩棉花,擠油料,壓瓜果,砍副業;一面不顧成本,盲目增加水肥,結果,糧食畝產過「長江」、超千斤,農民純收入的比例卻逐年下降。許多生產隊每年的純收入不足社員分配的實物占款,只好靠貸款分配現金。全縣有一半左右的生產隊還不清當年貸款,以累欠維持再生產。到1980年底,全縣生產隊累欠貸款達755萬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糧食高產縣」竟然缺糧吃,不少農民到外縣買高價糧餬口。

直到兩年前,正定還出現過這樣的怪事:省裡一個經濟部門準備投資在正定建一座化工廠,居然遭到拒絕。理由很簡單:建工廠就要佔地,一畝地就是一千斤糧食呀!結果財神爺讓別人請走了。

兩年後的今天,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迫使你改變成見,刮目相看。翻開統計部門提供的資料可以看到,正定縣近兩年經濟發展出現了驚人的高速度:1983年工農業總產值2.7億元,比1981年增長56%,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55.3%;糧食單產和總產都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人均收入373元,比1981年增長75%。這樣的發展速度在正定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到農村走一走,更加令人興奮。田野上難得看到多少人在勞動,村子裡隨風飄蕩著機器的轟鳴聲。農村實行大包干以後,解放出來的大批勞動力都投入工副業生產。原來的隊部、倉庫和飼養棚大都被專業戶和聯合體租用了,安上機器,變成了企業;許多農家小院也搭起席棚,辦起家庭工廠。縣裡的同志說,近兩年,商品生產的閘門一開,各種專業戶和聯合體像潮水一樣湧出來。到今年第一季度,全縣專業戶發展到3萬多個,聯合體發展到3000多個。目前,仍是大發展的勢頭。

商品生產神話般地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許多農家第一年創業,還清舊債;第二年就蓋起了新房,添置了新式傢俱。在二十幾天的時間裡,我們走訪了數十戶,看到農民普遍豐衣足食,許多農家添置了電視機、錄音機等高檔商品,有的人還騎上了摩托車。

正定人過去忌諱談論「高產窮縣」。原因是一部分幹部放不下「糧食高產縣」的架子,不願承認「左」的影響;廣大農民則心裡有氣:年年糧食豐收,年年缺吃少穿,到頭來落一頂高產窮縣的帽子,多喪氣!如今,他們投身到農村變革的洪流中,開始走上富裕之路,便開誠佈公地和你討論「高產窮縣」的教訓,探索正定經濟起飛的路子。一些農民反映,沒想到兩年時間領導就把高產窮縣的一盤死棋走活了。縣裡的幹部則說,是胡耀邦同志的指示幫我們打開了思路。過去單一經濟,路子越走越窄;現在,我們學會從自己的優勢出發,同城市做買賣,請專家出主意,路子越走越寬了。

「二十字經」顯神通

清晨,在正定縣通往石家莊市的公路上,一輛輛汽車、拖拉機、馬車滿載著建築材料、各種零配件和農副產品,川流不息地湧向市區;騎著摩托車、自行車的業務員也忙著進城瞭解商品信息,洽談各種生意。依托城市,大力發展商品生產,給這個縣的經濟帶來了新的活力。

正定南部、西部均與省會石家莊市接壤,有29公里的邊界線。縣城離市區15公里,加之2條鐵路、4條公路連貫市縣,交通十分便利。但是,對這個發展商品生產得天獨厚的條件,人們過去不僅沒有正確地認識和利用,反而千方百計加以限制。在不少人眼裡,農民的本份就是種地,進城做工、經商是「不務正業」。人們懂得了高產窮縣的根源在於商品生產不發達的道理,後悔不迭:人均一畝耕地的平原縣不發展工副業怎麼能富?偌大的省會就在眼前,靠城不會「吃城」豈不是傻瓜!

這兩年,正定人學精了。縣裡的同志風趣地說:我們的政策是利城富鄉,既為城市服務,又「掏城市腰包」,在服務中發展自己。從前年下半年起,正定開展了大規模縣情調查,並根據毗鄰城市又不屬於城市郊區的特點,確立了「半城郊型」經濟結構,學會利用自己的土地、勞力、資源的優勢,去叩城市經濟的大門。在實踐中他們總結出一套依托城市的對策,即: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這些成功經驗在群眾中被稱為「二十字經」。

緊靠石家莊市的二十里鋪、西兆通、南村三個鄉,近水樓台先得月,依靠「二十字經」首先發展起來,被稱為商品生產的模範鄉。記者在這一帶採訪時,欣喜地看到,鄉、鎮企業和農民家庭工廠比比皆是,各種產品令人眼花繚亂。模範鄉果然名不虛傳。這裡有與城市聯營或協作生產的化工原料、機械配件;有直接為城市服務的服裝、傢俱、牛奶、肉食、食用菌、花卉等產品;也有家用電器修理、書畫裝裱、風味小吃等服務項目。這些項目方便了城市人民的生活,同時使城裡的資金源源不斷流向農村,流到農民手裡。去年,這3個鄉從事商品生產和到市裡做工的農民,都佔到勞力總數的60%左右,總收入都超過了1000萬元。

模範鄉不過是捷足先登,全縣其他地區也各有自己的特色。無論鄉鎮企業,還是家庭工廠,一個共同特點是,都很注意避開城市經濟的鋒芒,在大企業的縫隙中發展自己。縣委研究室的同志稱之為縫隙經濟。他們說,縫隙經濟說白了就是「鑽空子」經濟,你城市缺什麼,我就補什麼。這不僅包括擀面杖、條帚、拖把之類的普通日用商品,也包括一些在城市不好安排的高級化工產品。我們在聯合化工廠看到一種叫無毒脫炭淨化劑的產品,原來因生產場地不好安排未能生產;正定縣「移花接木」,拿來我用,很快抱上了「金娃娃」,去年獲純利四十多萬元。

正定鎮內有一座歷史悠久、建築宏偉的大佛寺,早就聞名中外。過去交通不便,又缺乏服務設施,遊人寥寥。自從和石家莊市掛起鉤來,正定縣積極籌措資金,維修古塔,開闢園林,增加各種服務設施,加速大佛寺旅遊區建設,為城市人民提供了節假日遊覽和休息的地方。今年春天,市裡開闢一條汽車線,每半小時向大佛寺發一次車,車車客滿。遊人花錢買雅興,正定從中做生意。

在與石家莊打交道的同時,正定依托城市的戰略逐步面向全國,北至京、津,南至廣州,同許多大中城市發展經濟協作。去年,正定縣聽說深圳發展旅遊業需要坐騎,立即選良馬、雕金鞍,配上馬伕送到深圳。經濟上增加一筆收入自不必說,派去的人在特區瞭解到不少經濟信息。

背靠大樹好乘涼

在正定縣,數學家華羅庚、經濟學家於光遠、教育學家潘承孝等專家學者的大名,連普通老百姓都知道。這不僅因為他們對社會的貢獻,更重要的是,他們應聘成為正定經濟發展的顧問。縣委書記習近平把這些專家比作「大樹」,他說:「我們當然要抓緊培養自己的人才,可『小樹』沒長起,就要借一借『大樹』的蔭涼。這正是打破常規解決正定起步晚又要高速度的一條捷徑。」

在機構改革中組成的正定縣新領導班子,雖然知識構成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是他們深深的感受到,在農村經濟面臨歷史變革的今天,自己的科技知識、管理經驗都很不足,而用專家的智慧增加自己的聰明才智,正是彌補這個不足的好辦法。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縣委和縣政府先後聘請省內外55名專家、教授、工程技術人員成立了顧問團。顧問們知識淵博,造詣很深,是難得的良師。正定有計劃地邀請他們來縣講學,作學術報告,提高幹部隊伍的素質。對全縣性的重大決策,如總體發展規劃、全年工作計劃、商品生產結構佈局、城鎮建設、教育改革等,邀請顧問到縣考察,確保選擇最佳方案。顧問們還經常提供科研成果、科技情報、市場信息,介紹推薦技術人才,為正定經濟起飛獻計出力。

經濟學家於光遠在正定農村考察後,建議創辦「農村研究所」,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縣委、縣政府接受了這個建議,於今年3月選調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志組建研究所,著手勾畫農村最新最美的圖畫。於光遠還推薦正定3位同志到北京《經濟效益報》幫助工作,及時傳遞各地的經濟信息。

在縣委、縣政府大門口,新添了一塊人才技術開發公司的牌子,縣長程寶懷兼任這個公司經理。他說:「這是我們引進智力的又一條途徑。」去年春天,縣裡通過報紙、電台向全國發出「招賢榜」,收到24個省市的六百多封來信,經過考核,確定招聘人選180人。經與外地協商,已有9名技術人員辦理了調動手續,正式來縣工作,正在辦理手續的16人。正定出產的x-195x型柴油機,過去耗油量大,積壓滯銷。內燃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劉玉仲從外地應聘調到柴油機廠工作。他和技術人員、工人一起,經過4個月的努力,解決了技術難題,使正定的柴油機一舉成為全省的優質產品,迅速打開銷路。去年上交利潤45萬元,比1982年增長了29倍。有的技術人員調不進來,公司採用簽訂合同,聘請借用的辦法,請到正定幫助改進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去年以來,全縣機械、建材、五金、化工、紡織等13個行業共聘請、借用各種專業技術人才130多人次,對振興正定工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用專家、學者和一切有識之士的知識豐富自己,「背靠大樹」發展商品生產,已成為正定的「基本縣策」。去年,縣委號召每一個鄉、每一個企業,包括農民的家庭工廠,廣泛地和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重點廠家掛鉤,到大樹底下找「蔭涼」。為了給見世面不多的老實農民壯膽,縣委提出「五不怕」:不怕「大人物」事繁難請;不怕大機關「高門坎」難進;不怕吃閉門羹;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斷腿。上層不通走下層,「官方」不通走民間。

實際上,這些「大人物」、「高門坎」對渴望科學技術的農民兄弟非常熱情。去年,這個縣有兩個農民為考察一個化工項目去北京,向中國科學院化工研究所一位高級工程師請教。他倆蹲在門口,指望專家下班見一面,得個答覆就滿意了。誰知,這個專家不僅回答了問題,還把他倆拉到家裡,拿出茅台酒款待一番。消息傳回正定,比動員報告還管用,許多單位都要出去闖一闖。到目前為止,正定已同全國35所大專院校、21個科研單位、76個重點廠家掛鉤,引進項目130多個。多數經濟部門和企業都靠上「大樹」,借上「蔭涼」。至於專業戶、聯合體聘請的私人顧問就更多了。

新一代農民的眼光

正定經濟的新戰略,把數十萬「土裡刨食」的莊稼人帶到商品市場裡,讓他們接受價值法則的訓練,在短短的兩三年內,造就出一批具有新素質的農民。正定縣委最近著手編寫《新素質分子一百例》。他們認為,建設一支新型農民隊伍,對正定經濟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戰略意義。

在南石家莊村,我們訪問5戶農民辦的一家養殖公司。40出頭的經理張春祥,衣著整齊,滿面春風,騎著自己的「明星」牌摩托車,引導我們的吉普車去參觀他們的實驗室。車子剛停穩,鄰村一個農民攝影師騎摩托走過來,他聽說記者來了,忙問能不能幫助買一台高檔照相機。在趙村一個經營糕點的小攤上,一位青年農民穿著西裝,繫著領帶,旁邊擺著錄音機播放音樂招徠顧客。農民的形象確實變了。他們脫去舊布褂,換上城裡流行的時裝;談起商品生產,什麼「信息」、「價值」「可行性研究」滿口新名詞,如果不細打聽,你就分不清他是幹部、工人,還是農民。

這些新式農民的共同特點是渴求知識,願意和科技人員交朋友,想問題、辦事情很有眼光。東塔子口村吳會來就是其中一個。他全家6口人,兩個兒子在中學讀書。愛人和兩個女兒做勞保手套,自己跑業務。每年收入三四千元。他訂有幾種報刊,經常駕著輕騎到省會瞭解市場信息,根據市場變化安排自己的生產。去年,他和兩戶農民合股辦一個金鋼砂廠。今年春天又聯合5戶農民集資興辦生產內牆塗料的小化工廠。我們訪問那天,他從抽屜裡拿出一本技術資料,滿有把握的說:「這是建築研究所一位朋友提供的新型建築材料,我們準備很快就上它!想發家就得『吃一看二想著三』。」

在正定農村,吳會來式的能人真不少。過去,他們窮怕了,窮蔫了;如今,兩三年的時間裡,就在商品經濟的學校裡訓練得有膽有識,雄心勃勃。小馬村37歲的黨支部書記張福斌給人的印象最深。他帶領群眾大搞工副業,改變了高產窮村的面貌,又向新的高峰登攀。去年他從一個刊物上看到西北大學研製成功一種國內市場緊缺的化工產品,立即趕到西安考察,在徵詢有關專家意見後,經過村民討論,決定買下專利,集資100萬元,建一座化工廠,選送20名高中畢業生去西北大學接受培訓。

這樣一筆巨款,這樣一項大事業,在村裡、縣裡都引起了許多議論,不少人為張福斌捏一把汗。他卻從容地說:「幹事業總要擔一點風險。工廠辦成了,一年能拿利潤60萬元,小馬村子孫後代就有了搖錢樹;有專家、教授給我們做後盾,一定會成功!」

在正定,張福斌式的新一代農民正在成長。

      責任編輯:SalviNg
習近平強調規矩是為凝聚民心      [2015-01-26]
習近平上任後首次大閱兵引關注      [2015-01-25]
楊潔篪代表習近平弔唁阿卜杜拉      [2015-01-25]
中央政治局新年首次集體學習辯證唯物主義      [2015-01-24]
習近平:杜絕「封妻蔭子」腐敗之道      [2015-01-24]
韓「中國旅遊年」開幕 習近平致賀信      [2015-01-24]
習近平視察14軍的最大信號      [2015-01-24]
習近平談反腐:開弓沒有回頭箭      [2015-01-23]
習近平視察駐昆明部隊 讚19歲烈士「軍人血性」      [2015-01-23]
習近平視察第14集團軍:讓強軍目標在基層生根      [20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