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歐陽文倩)昨公佈的「2014年研究評審工作(RAE)」結果,八大逾1.65萬項研究中,雖然有近半達「國際卓越」或以上水平,但同時亦有4%,約660項只獲不入流的「U級」(不予評級,俗稱「揸兜」),顯示部分參與評核的學者研究工作甚差,濫竽充數,「hea(消極、懶散隨便)交」情況令人咋舌。教資會研究評審工作小組副召集人錢大康說明指,「不予評級」項目包括學者於報章的散文、課堂筆記。研資局主席華雲生補充,有人將評論(Review)當研究(Research),但由於沒有原創性,不能將之計算在內只能評「U級」。
根據教資會昨日公佈的「2014年研究評審工作(RAE)」結果,除整體有46%研究獲評3星至4星的高水平,4%獲「U級」的項目也令人關注,反映八大院校中部分參與評核的學者研究工作參差不齊。
城大理工嶺南「U級」略高
根據本報取得的院校細分資料,教育學院共有7%項目被評為「U級」為八大中比重最高。城市大學、理工大學及嶺南大學略高於全港水平,各有5%項目被評為「U級」,其餘院校則介乎3%至4%。如按參與評審項目及人數比率推算,理大、中大、城大及港大都有較多的「U級研究」,各超過100項。
到底怎樣會被評為「U級」呢?錢大康舉例表示,被評為「U級」的項目當中,「有些是刊登於報紙的散文,或者刊登於報紙的評論,他們就拿來當是研究項目去提交,我們小組不會視之為研究,故不作審核;也有些人提交課堂筆記,其實不予評級就是交錯東西,沒有交錯的話我們也會予以『1星』評級。」
「交錯東西」院校無依指引
華雲生進一步解釋,這個「交錯東西」的現象,主要因為院校沒有根據指引去作出呈交,「有些人是將評論文章(Review article)交上來,他們認為當中有調查,很重要,也花了很多心血,但評核小組的看法是這並非原創研究(Original research),所以小組會視之為不予置評,但它有可能是不錯的題目。」
對於有學者「hea交」散文筆記當是學術研究項目,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直言這是「濫竽充數」、「欠缺學養」,「課堂筆記都交,真的很誇張。一般而言,大家都知道應該要交國際性的學術期刊文章才會被計算在內,因為經過的嚴謹的評審程序,Acceptance rate(獲接納比率)可能低於兩成,非老師自行製作予學生的『課堂筆記』所能比擬。」
學者7年交4份研究要求不過分
他又指,RAE要求每位參與評核的人員提交7年內最多4份研究項目的要求並不過分,「其實即約兩年一篇研究文章,一般校內評審也可能有類似要求,如果他們達不到這個水平,反映了這些『學者』並無專注做學術,亦應該急起直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