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張建忠 黃瑤瑛 泉州報道)「弘揚絲路精神要築牢政治互信基礎。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不一、利益訴求各異,尤其需要我們真誠相待、坦誠相見。」以「打造命運共同體,攜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11日在福建泉州舉行,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在會上作此表示。
今次研討會為期2天,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新華通訊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福建社會科學院共同承辦,來自中國、印度、泰國、新加坡、緬甸、埃及、美國等30多個國家的20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此次研討會意在為沿線國家共謀發展、共同繁榮提供新的契機,加深沿線各國對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理解,推動沿線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2013年,中國領導人首次提出與「海絲」沿線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蔣建國介紹說,「一帶一路」構想一提出,就引起國際社會和沿線國家的積極反響,「海上絲綢之路使沿線各國成為一個大家庭,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境外新聞媒體的熱門話題、海外出版機構的重要選題、國際智庫研究的重點課題。
海絲倡議提出一年多來,中國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舉措,推動與沿線國家的務實合作。「當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已進入適合合作的新階段。我們要堅持合作發展、共贏發展、共商大計、共建項目、共享收穫,不斷創造更多利益契合點和合作增長點。」蔣建國就此表示,弘揚絲路精神就要激發合作共贏的能力,海上絲綢之路使沿線各國成為一個大家庭,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弘揚絲路精神就要堅守和平發展信念、強化人文交流紐帶。」蔣建國續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既要實現道路互連,更要實現心靈相通。我們要發揚古老海上絲綢之路深厚的文化底蘊,發揮人文交流潛力,使各國人民相識相知,互信互敬。讓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們攜起手來,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王偉光:新絲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參會的中國社科院院長王偉光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比作是一條貿易、文化、友誼之路,「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他指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必須為此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方面,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讓沿線國家共同受益;另一方面,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沿線各國的政治互信,鞏固了各國友好往來,拓展了各方交流的新渠道和新領域。」
福建省委書記:借力自貿區、海絲「雙機遇」
「加快建設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重點拓展與東盟自貿區的經貿合作,進一步擴大與印度洋沿岸國家的貿易總量,支持企業到海絲沿線國家投資。」 福建省委書記尤權11日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上談及閩省借力自貿區、海絲「雙機遇」時表示。
尤權介紹說,福建是世界公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從唐宋到明清直到近代,福建都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明代前期,鄭和從福州開洋遠航,七下西洋;明代中後期,漳州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近代中國五口通商中,福州、廈門佔了其中之二。
尤權強調,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和重點發展區域,福建長期以來與東南亞等海絲沿線國家有著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現在,中央政府確定福建作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我們將從豐厚的歷史積澱中汲取營養,主動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全方位推進與海絲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做出積極的貢獻」。
據尤權透露,除借力自貿區、海絲「雙機遇」深化多元貿易往來外,福建還擬在三個方面努力融入新絲路建設:加快完善海陸空及信息通道等基礎設施,加強與相關國家在港口碼頭、物流園區、集散基地和運送中心等方面的合作,創新口岸通關機制,促進貨物流通和人員往來的便利化;以海水養殖、漁業加工、海洋科技和海上旅遊等為重點,推動建立一批合作園區,同時,共同探討海洋環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災減災等領域的合作路徑;辦好絲綢之路電影節、東亞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推動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全面深化教育、文化、體育、醫療等領域的互補合作。
官方的消息顯示,福建自貿區將於今年3月全面啟動建設,目前平潭、廈門、福州三個自貿片區均已劃定發展大向及定位,屆時自貿區、海絲「雙機遇」將令福建開放度進一步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