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網4月2日報道,《習近平用典》一書面世後,在社會各界引起了熱烈反響和廣泛讚譽。該書共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和文章中使用的典故135則。為了便於廣大黨員幹部更好地學習領會,把握精髓要義,該書典故釋義作者楊立新又從這135則典故中,精選出習近平總書記使用頻率最高、影響最大、最能體現他治國理政理念的十大用典,並附原文,詳列出處。
【敬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2014年5月9日《在參加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
——2012年12月29日、30日《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
——2004年1月5日《心無百姓莫為「官」》(《之江新語》第26頁)
——2003年12月30日《在檢查節日市場供應和物價情況時的講話》
原文:
古往今來,許多有作為的「官」都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于謙的「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說明心無百姓莫為「官」。——《心無百姓莫為「官」》
出處:(清)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原典:上同。
釋義:
這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一首題畫詩,是他在山東濰縣知縣任上贈給署理山東巡撫包括的,約創作於乾隆十一、十二年間(1746—1747年)。當時山東大澇,濰縣尤烈,餓殍遍野。鄭板橋即令「大興修築,招遠近饑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應先上報朝廷,他斷然拒絕道:「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任之!」
這首詩巧妙地以竹聲作引,托物取喻。首句寫自己在衙署書房內休息,聽到窗外風吹竹葉之聲。一個「聽」字,凸顯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憂心如焚、夜不成寐的心境。次句由自然界的風竹之聲聯想到百姓啼饑號寒的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作者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第三句「些小吾曹州縣吏」,是說我們只是小小的州縣官。些小:微小。吾曹:我輩,指自己和包括。第四句,「一枝一葉」表面詠竹,暗喻民間疾苦,既照應了風竹畫和詩題,又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百姓的冷暖安危時刻牽動著我們的心!
【為政】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013年1月22日《在中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2008年5月13日《領導幹部要認認真真學習 老老實實做人 乾乾淨淨幹事》
——2005年2月7日《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之江新語》第114頁)
原文:
人格魅力是領導幹部人品、氣質、能力的綜合反映,也是黨的幹部所應具備的公正無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優良品質的外在表現。廣大幹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不但要看我們是怎麼說的,更要看我們是怎麼做的。「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有的領導幹部之所以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威信高、影響力大,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自身模範作用好、人格魅力強。否則,「台上他說,台下說他」,說話辦事怎麼會有影響力和號召力?
——《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
原典: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釋義:
孔子這兩段話都說明了為政者自身行為端正的重要性。在《論語·顏淵》中,魯國大夫季康子向孔子問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認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端正,誰還敢不端正呢?對於什麼是政治,孔子用一個「正」字概括。
關於「正」,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有如下觀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認為,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為端正,無須下命令,百姓也會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服從。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對百姓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在評價西漢「飛將軍」李廣時,引用了孔子這句話:「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對「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詮釋。
【立德】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2008年5月13日《領導幹部要認認真真學習 老老實實做人 乾乾淨淨幹事》
——2003年7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作報告時的插話》(《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
——1990年3月《從政雜談》(《擺脫貧困》第40頁)
原文:
領導幹部乾乾淨淨幹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和宗旨的內在要求。在我國歷史上,注重修身立德、為官廉潔,是許多思想家倡導的政治主張,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終身恪守的為官準則。早在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有為政以廉的勸誡。管子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孔子說:「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把「欲而不貪」作為為政的必備條件。南宋呂本中在他所著的《官箴》中說:「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其中的「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乾乾淨淨。這些思想具有歷史進步意義,今天讀來仍對我們有很大的啟迪。——《領導幹部要認認真真學習 老老實實做人 乾乾淨淨幹事》
出處:(南宋)呂本中《官箴》
原典:
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釋義:
呂本中(1084—1145年),南宋詩人,歷官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其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條。首條開頭云:「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認為當官的法則,只有三條,即清廉、謹慎、勤勉。遵守這三條法則,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遠離恥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賞識,可以得到下屬的擁戴。
關於呂氏《官箴》,《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故此書多閱歷有得之言,可以見諸實事。書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曰:『上嘗御書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賜內外諸臣。案此三字,呂本中《官箴》中語也。』是數百年後,尚蒙聖天子采擇其說,訓示百官,則所言中理可知也。……雖篇帙無多,而詞簡義精,故有官者之龜鑒也。」文中提到的「上」,為康熙皇帝。另據清代史學家趙翼的《陔餘叢考》記載:「各衙署訟堂多書清、慎、勤三字作匾額。」說明「清、慎、勤」業已成為清朝通用的「官箴」。故近代學者梁啟超在《新民說》第五節「論公德」中稱:「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修身】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原文:
我一直講「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那就可能一瀉千里。幹部不論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不以惡小而為之」。蘭考歷史上出了一個有名的清官張伯行。他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為謝絕各方饋贈,專門寫了一篇《卻贈檄文》,其中說道:「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我看,這也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出處:(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下》
原典:
衛彪傒適周,聞之,見單穆公曰:「……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帝甲亂之,七世而隕。後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幽王亂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謂多,胡可興也?夫周,高山、廣川、大藪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蕩以為魁陵、糞土、溝瀆,其有悛(quān)乎?」
釋義: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是《國語》中收錄的一句諺語。登:攀登高山。崩:山石崩墜。意思是說,學好難如登山,學壞易似山崩。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句典故的背景是這樣的,東週末年,王子朝叛亂,周敬王被逐於都城,逃到成周(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諸流亡大臣擬在成周築城建都。晉國的執政者魏獻子贊同,然而衛國大夫彪傒以為不可,並引用了「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句諺語以及歷朝歷代的教訓加以勸阻。
這句古諺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從善之難、從惡之易,是古代先賢的勸世箴言,為歷代政治家所重視。據《南史·宋文帝紀》記載,宋文帝劉義隆為倡導新政,蕩滌官場的頹廢,曾勸誡群臣道:為官為政,切記「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此後,劉宋政權開啟了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
【篤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2014年5月8日《在同中央辦公廳各單位班子成員和幹部職工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2014年5月4日《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4年4月1日《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時的講話》
——2004年1月5日《心無百姓莫為「官」》(《之江新語》第26頁)
——1990年3月《從政雜談》(《擺脫貧困》第28頁)
原文:
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我們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隨著中國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必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同時,我也相信,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將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推動力量,而且將為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原典: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釋義:
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微處著手。告訴我們做大事、難事要從小事、易事做起。
老子主張「無為」,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去「為」,所以叫「為無為」。同時,老子又強調「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提醒人們處理艱難的事情,必須先從細易處著手。但面對細易的事情,切不可掉以輕心。「難之」,就是一種慎重的態度,縝密的思考,細心而為之。所以老子的「無為」並不是讓人們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求得「無不為」,也就是他所說的「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是一種樸素辯證法的方法論,暗合著對立統一的法則,隱含著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這對於我們無論行事還是求學,都是不移的至理。
【任賢】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2014年5月9日《在參加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
——2013年3月19日《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的講話》
——2009年3月1日《關於幹部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2006年9月13日《越是艱苦環境,越能磨練幹部品質》(《之江新語》第115頁)
——1990年3月《從政雜談》(《擺脫貧困》第25頁)
原文:
中國有句古話,「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我們現在的幹部遴選機制也是一級一級的,比如,我在農村幹過,擔任過大隊黨支部書記,在縣、市、省、中央都工作過。幹部有了豐富的基層經歷,就能更好樹立群眾觀點,知道國情,知道人民需要什麼,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各方面經驗和專業知識,增強工作能力和才幹。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條件。——《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的講話》
出處:(戰國)韓非子《韓非子·顯學》
原典: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
釋義: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闡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須從基層做起。州部指古代基層行政單位;卒伍為古代軍隊基層編製,五人為伍,百人為卒。意思是,宰相必定是從地方下層官員中提拔上來的,猛將必定是從士兵隊伍中挑選出來的。
韓非子是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強調國家的文臣武將,特別是高級官員和將領的選拔,一定要有基層實際工作經驗。因為這些人來自基層,更瞭解戰場的形勢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夠更好地處理政務,領兵作戰;反之,如果缺乏基層歷練,就有可能紙上談兵,誤國誤民。
常見到一些文章將這句話中的「州部」誤寫作「州郡」。「州郡」為古代高級行政區劃,其長官為州牧郡守。州郡制最早出現在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將秦朝的郡縣兩級制改為州郡縣三級制。顯然,「州郡」與「卒伍」並不在一個層次上。
【廉政】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2012年11月17日《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原文:
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始終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黨風廉政建設,是廣大幹部群眾始終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盪、政權垮台,其中貪污腐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
出處:(北宋)蘇軾《范增論》
原典: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釋義:
《范增論》是蘇軾早期的一篇史論文章,收錄在《古文觀止》卷十。文中蘇軾針對陳平用計離間項羽和范增的觀點,翻空出奇,立意新穎地提出:「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他打了個比方,東西總是自身先腐爛,然後蟲子才會寄生,說明事物總是自己先有弱點然後才為外物所侵。指出正是由於項羽生性多疑,聽信讒言,才被敵人利用,從而丟掉了天下。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腐敗問題的關鍵在於腐敗者自身道德素養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金錢和美色的誘惑。因此,我們要自重、自省、自警,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
【創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4年6月9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2014年4月1日《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
——2013年12月12日《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原文:
廣大青年一定要勇於創新創造。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正所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於和勇於創新的人們。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出處:(春秋至秦漢)《禮記?大學》
原典: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釋義: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刻在澡盆上的警詞,旨在激勵自己自強不息,創新不已。文中三個「新」字,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肌膚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在這裡引申為精神上的棄舊圖新。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持之以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動態角度來強調不斷革新。「創新」一詞即濫觴於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是比較強調創新的,要求人們以一種革新的姿態,適應並推動社會發展,而不能因循守舊,阻擋歷史前進的步伐。
將洗澡引申為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在中國文化中比較普遍。古之聖人,欲養性必先修身,欲清心必先潔體,如《莊子·知北遊》中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也稱「儒有澡身而浴德」。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疏為:「『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謂能澡潔其身,不染濁也;浴德謂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十八大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是「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中「洗洗澡」便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
【法治】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2014年9月5日《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2014年4月30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原文:
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我們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我們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們繼續前進的新起點。形勢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法律體系必須隨著時代和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出處:(戰國)韓非子《韓非子·有度》
原典: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故有荊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今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釋義:
韓非是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度」,就是有法度。韓非把「奉法」作為治亂興亡的關鍵,提出「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意思是說,國家不會永遠富強,也不會長久貧弱。執行法令的人堅決,國家就會富強;執行法令的人軟弱,國家就會貧弱。
韓非認為,法度不論哪個國家都有,關鍵是掌握法度的人。他以荊莊王(楚莊王)、齊桓公、燕襄王、魏安釐(xī)王為例,說明誰真正掌握住法度,誰就能強大。在這裡,韓非把「依法治理」看得高於一切。的確,在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數百年的混亂,不依靠法治,任何國家都無法生存下去。周朝傳下來的淳厚民風民俗,被膨脹的、畸形發展的私有制沖得一塌糊塗,失去行為規範的人們只顧眼前利益而不知路在何方。所以韓非認為,只有以法治國,用法度來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國家才能強大。這與儒家「刑不上大夫」的觀念正好相反,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
【辯證】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2013年11月9日《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
原文:
堅持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全面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大家來自不同部門和單位,都要從全局看問題,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維、提前謀局。只有這樣,最後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黨和人民事業發展要求。
出處:(清)陳澹然《寤言·遷都建藩議》
原典:
方今國勢,無復雍乾財富之盛,驟語建置,微特黎民滋懼,即殊識之士亦徘徊瞻顧而不敢為。惟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誠欲延國命於累卵之巔,舉危疆以圖自保,則因勢制地之術,固有不容不先振其綱維,而徐措其節目之細,則遷都之說尚焉。
釋義: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是清末舉人陳澹然(1860-1930年)的戰略名言。面對列強的侵略和清朝國勢的日衰,陳澹然在光緒戊戌年(1898年)寫就《遷都建藩議》,提出這一著名觀點。其意為:不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就難以謀劃周全一時之事;不從全局利益考慮問題,就難以籌謀得當局部之事。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是從時間維度闡釋長遠目標與階段目標的關係。即:長遠目標不明確,階段目標就無從把握。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是從空間維度闡釋全局目標與局部目標的關係。即:全局目標不明確,局部目標就無從把握。
因此,做事需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考量,要將長遠利益與全局利益置於首位,當前及局部的行為都必須服從於長遠的和全局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