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參考消息網援引外媒報道,只要粗略瀏覽一下過去三個月的財經媒體,你也許就會有一種印象:中國準備切斷與美國國債和美元的關係。鑒於近期人民幣貶值(其推動因素是淨資本流出,而不是人為干預),以及媒體報道的去年底中國減少購買美國國債,出現中國可能「拋棄美元」的擔憂並不令人意外。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4月3日以《別擔心,中國不會拋棄美元》為題報道稱,分析人士擔心,中國已開啟減持其1.3萬億美元美國國債的進程,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限制美中經濟相互依賴的目標。如果這是真的,那麼這一進程將提高美國政府的貸款利率,並通過削弱對美國國債和美元的信心顛覆全球金融體系,甚至可能因為減少美中互利的重要來源而激化美中緊張關係。
幸好,這種對數據和近期趨勢的解讀並不可靠。據媒體報道,2014年中國減持美國國債近260億美元。即使以面值來衡量,這也遠非前所未有的規模。2011 年,當資本大量流入時,中國人民銀行也曾採取同樣的措施,削減了可用於投資美國國債的外匯儲備。中國近期的資本流出也許產生了同樣的影響:投機商將手中的人民幣兌換成美元。這種資本流出的推動因素是外界對中國經濟減速和國內債務增加的擔憂,而不是中國政府採取的策略。
同樣值得懷疑的是數據本身的真實性。據財經媒體報道,到去年底,中國對美國國債的淨購買額達到近1500億美元,而這個數字似乎與媒體報道的中國減持美國國債不符。許多分析人士推測,兩者的差額是中國通過歐洲債券布魯塞爾清算行等中間商購買美國國債的結果。
中國通過中間商購買美國國債的原因現在已經顯而易見。鑒於資本流出和經濟疲軟導致人民幣貶值,公開大規模購買美國國債將給人民幣帶來額外的下行壓力,而這是中國不希望看到的。推動這些購買行為的不是有利於出口的干預目的,而是更基本的需求:將中國貿易盈餘放在一個規模和流動性都足以支撐它的市場中。只有美國國債市場的規模和深度才足以支撐每年近1000億美元的資本流入。中國根本沒有拋棄美國國債,實際上,中國減少購買美國國債完全不是中國政府的選擇。
如果中國真的要開始減持美國國債,就必須至少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中的兩個:第一,中國經濟重心從出口和投資轉向國內消費;第二,人民幣國際化;第三,中國必須找到一個安全、穩定的新市場,以存放其過剩的流動性。
前兩個條件將解決中國的長期問題,即出口收入以美元計價。中國旨在將出口導向型經濟轉為消費導向型經濟的努力意味著,中國人民銀行的外匯儲備將不再以只能投資於美元資產的美元為主。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經濟尚未出現轉型跡象。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家庭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占比為35%,僅相當於美國家庭消費佔其GDP比例的一半。而且,這個比例自2008年以來幾乎沒有太大變化。其根本原因是,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均導致大部分收入流入少數精英階層或政府手中,而不是流入最有可能消費的普通家庭手中。在中國經濟完成轉型或中國政府願意容忍經濟大幅減速之前,中國都將繼續依賴出口以及以美元計價的出口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