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5大城市群GDP佔全國一半 陷3問題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4-15]

【文匯網訊】商務部研究院產業研究員沈雲昌認為,當前城市群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城市產業同質化問題、財稅利益分配問題、地方保護問題。有專家表示,這些問題的背後,實質上是市場化所要求的一體化與行政權力分割之間的矛盾

據法治週末報道,「城市群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決城市健康發展的問題。城市群能否順利從口號到落地,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種新型的區域協作機制,這種機制既要依托於現在的行政區,又要超脫於現在的行政區,可以讓城市之間以合作共贏的方式解決共同的問題。」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4月初,國務院發佈《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範圍和定位,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台後國家批復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至此,我國已形成了五大國家級城市群。

但是,城市群要真正從口號走向現實,必須解決當前城市群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商務部研究院產業研究員沈雲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前城市群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城市產業同質化問題、財稅利益分配問題、地方保護問題。

「這些問題的背後,實質上是市場化所要求的一體化與行政權力分割之間的矛盾。」馮俏彬對法治週末記者分析。

9年形成5大國家級城市群

在中央於2006年3月發佈的「十一·五」規劃中,「城市群」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及,規劃稱「有條件的區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通過統籌規劃,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合理分佈的新城市群」。

中央關於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傳遞出了這樣的一種信號:中央確定了城市群的空間戰略方向,21世紀將迎來中國城市群大發展時期。

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要繼續發揮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區內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這樣的部署。

經過9年的規劃發展,如今,我國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珠三角五大國家級城市群。

「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對於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國務院在對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批復中寫道。

可以預見,《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獲批,只是一個開始。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稱,我國的城市群規劃已進入正式編製階段,初步確定打造20個城市群。包括5個國家級城市群、9個區域性城市群和6個地區性城市群。

對於未來城市群的佈局,2014年發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等城市群,使之成為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進一步明確,今年將「制定實施城市群規劃,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化」。

5大城市群GDP佔全國一半

對於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定位,國務院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四個「打造」:第一,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第二,打造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第三,打造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第四,打造「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

從國務院的定位可以看出,未來長江中游城市群無論是對加快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還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都有重大意義。

國務院對於長江中游城市群寄予厚望的「底氣」,來源於幾大城市群在近些年的GDP成績。

2014年,全國GDP達到了63.6萬億元,而五大城市群的GDP總和佔據了半壁江山。

長三角僅核心區16個城市GDP總量便達到了10.6萬億元,佔全國總量的15%。

珠三角9個僅佔全國面積0.57%的城市,即以7.8萬億元的總量創造了全國12%的GDP。

京津冀在2013年首次突破6萬億元大關之後,在2014年再次達到6.6萬億,佔全國10.4%。

已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中的成渝城市群,以3.7萬億元的GDP佔到了全國6%的份額。

剛剛獲批的長江中游城市群GDP達到4.5萬億元,佔全國7%。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人均GDP超過6500美元,城市化率超過50%,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進行測算,2015年中三角GDP將超越珠三角(不算港澳地區),2020年超越京津冀。

沈雲昌認為,五大城市群之所以能夠提升到國家級層面,有很多內在規律上的共同點:

一是產業集群相互依賴程度高。各城市群的產業配套緊密,絕大部分都是在集群內實現近距離專業分工,集群發展的內部成本低、專業分工的效率高。

二是城市功能互補性強。相較其他區域的城市發展而言,產業雖有同質化但程度較低,城市功能分工較為明確,服務業中心、製造業中心各有不同,功能相互補充、相互依賴,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在區域內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三是共同市場程度高。雖然區域之間不存在關稅,但是由於區域文化相似、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相近、產業需求客戶相同,五大城市群通過長期發展,形成了相對屬於自己圈內的共同市場。

「城市群概念提出的核心目的,就是通過集群效應打造新增長極。通過城市群的規劃協調,能充分促進城與城之間的關聯發展,加速城市群空間組織的演進,進而實現城市群內部功能高效互補、專業分工深化、制度創新協同等目的。」沈雲昌對法治週末記者表示。

發展面臨三大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群迅猛發展之餘仍然存有一些隱憂,而這些問題能否得以順利解決,是決定城市群從概念到落實的關鍵。

沈雲昌認為,城市群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點:

一是產業同質化問題。以成渝城市群為例,在產業分工上,迄今成渝兩地在多個方面仍有直接競爭,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在IT產業上。成都曾制定「到2015年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將形成5000億元產值的IT產業集群」的發展計劃,而重慶則希望「在2015年達到1萬億元規模,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

除了「群主」中心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市往往都產業同質化嚴重,這在城市群發展過程中就會出現競爭過度、資源不能優化配置的問題。

二是財稅利益分配問題。在城市群統一規劃協調後,對每個城市適合發展什麼、應該發展什麼才能實現群內最優化發展,涉及到各城市的產業調整、主體功能調整,進而影響到各城市的稅收變化,發展利益的變化。

三是地方保護的問題。從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每個地方都有自己長期辛苦養大的「親兒子」,地方保護是阻礙市場相互深度開放形成城市群的障礙。

馮俏彬分析後認為,在產業同質化、利益分配等突出問題的背後,是市場化要求的一體化與行政權力分割之間的矛盾。

亟需新型區域協作機制

對症分析後發現,頂層戰略設計在城市群的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是實現城市群優勢共振強化和功能互補優化的關鍵之處。

馮俏彬認為,城市群要想將口號化為行動,需要在理念、規則、具體合作方式等方面作出改變,「這就需要一種新型的區域協作機制,既依托於現在的行政區,又超脫於現在的行政區,能夠以合作的心態來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設計具有剛性的協作規則、設立支持合作的機構、確定清晰的合作方向、制定政策手段、建立利益協調機制、吸取政府之外的支持力量……這些工作都是城市群規劃中亟需去做的。」馮俏彬對法治週末記者強調。

沈雲昌同樣認為,新型區域協作機制可以起到「內外兼修」的作用:「內部要實現優勢強化、功能互補,解決好城與城之間的合作關係;外部要提升城市群競爭力,產業集群專業化、城市集群高端化、整體發展優質化。」

沈雲昌認為,破除以上問題的關鍵是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績考核目標多元化。城市群統一規劃、綜合協調後,就要求各地分工有序、功能互補。這樣勢必會出現有些地方多發展(例如產業基地)、有些地方少發展(例如生態水源地),有些地方重點發展製造業、有些地方重點發展服務業、有些地方重點發展農業……這種打破原來各地門門齊的局面。

這就要求在政績考核上必須目標多元化,不同地區承擔的任務不同,就採取不同的政績考核目標,而不是統一標準的關鍵指標。例如,生態區域就重點考核生態優化,製造業區域重點考核產值、稅收、就業等。只有這樣,各地才會安心的各司其職。

二是財政稅收分配合理化。既然在城市群大區域內合理進行城市分工,那麼在財政稅收的分配上就要合理化,這樣有些城市才會積極按照統一分工發展財稅少的產業,避免同質競爭。與此同時,財政稅收分配合理化才能促進城市與城市之間醫療衛生、學校等基礎設分佈合理化,最終促進整個城市群健康發展。

三是市場競爭自由化。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從市場經濟機制、行政管理制度、要素流動制約因素等各方面改進,實現更高程度的市場競爭自由化,才能進一步在城市群內打破地方保護主義。

      責任編輯:冬瑾
5大城市群GDP佔全國一半 陷3問題      [2015-04-15]
5月1日起內地法院立案改為登記制      [2015-04-15]
內地首季經濟增速創六年新低      [2015-04-15]
袁隆平超級稻只是出了點小問題嗎      [2015-04-15]
津首季引內資超千億 京企成主力      [2015-04-15]
廣東:黑勢力滲透 危及基層執政根基      [2015-04-15]
多省常委調整 「本土」官員獲拔擢      [2015-04-15]
某「老虎」落馬有鄉鄰抱怨未沾光      [2015-04-15]
內地165縣向國務院申請撤縣設市      [2015-04-15]
宗長青當選河南濟源市市長      [201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