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港教授內地倡環保 「觀鳥」總動員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4-30]

【文匯網訊】(孔蓮芝 李茜茜 保山報道)20多年來,他行走在香港、內地之間,舉辦講座,教授鳥類自然科普知識,倡導環保;他為內地帶來一撥又一撥的觀鳥愛好者,帶動當地村民護鳥、掙鳥錢;他提前10年退休,每日觀察鳥情,記錄鳥種,編撰「鳥書」。香港城市大學的教授張浩輝,為了發展內地鳥類保育事業,安家內地,從教授變身「鳥叔」,只為鍾愛自然,致力內地、香港的生態環保事業。

安家保山 推廣生態護鳥

香港與保山相隔逾2000公里,但高黎貢山的鳥鳴卻穿越千里,召喚來了遠在香港的張浩輝。張浩輝告訴記者,自1994年首次到雲南高黎貢山百花嶺觀鳥後,每年冬季他都會如約而至,「因為高黎貢山幾乎擁有喜馬拉雅山系的所有鳥種,百花嶺一天可以看到100多種鳥,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

張浩輝的另一個身份是香港觀鳥會中國自然保育基金委員會前主席,有著逾20年的欣賞及保育鳥類經驗。張浩輝說,觀鳥運動對港人來說,並不陌生,香港位於全球最大的候鳥遷飛區,每年途經的候鳥數以萬計,每年香港濕地公園還會舉行觀鳥節。

雲南是動植物的王國,光鳥類記錄就有900多種,然而因為經濟、信息落後等原因,觀鳥運動始終得不到普及。張浩輝說:「香港居民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至少比內地領先30年。」正因如此,為了發展內地的鳥類保育事業,張浩輝在雲南保山市中心購買了一套小公寓,安身保山,儘管飲食、語言和生活上有些不習慣,但每天能夠親近自然,推廣生態環保,張浩輝感到很滿足。

張浩輝認為,現在保山與80年代的香港很相似,當時的香港觀鳥者也並不多,市民的環保意識也不夠強烈,但如今的香港觀鳥會已發展到2000多名會員,而且每年都在增加。他的目標是,未來20年,在內地培養更多的觀鳥愛好者,感染更多的人為自然環境改善做努力。

帶團觀鳥 帶旺漢龍村

每次往返滇港之間,張浩輝都會為高黎貢山帶來一撥又一撥的觀鳥愛好者,每一個愛好者又是一個輻射源,帶來更多的觀鳥迷。隨著接待張浩輝觀鳥團隊次數的增多,高黎貢山百花嶺的村民,不僅對鳥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看到了觀鳥潛在的巨大商機。

一進百花嶺的漢龍村,村口就陸續出現了與觀鳥有關的吃住行廣告牌,恍如進到了觀鳥俱樂部。張浩輝告訴記者,他初來百花嶺時,當地的村民還會獵殺鳥類,或拿去賣錢,或自己烤著吃,沒有任何的保護意識。「當時的百花嶺村民還以傳統的作物為生,村民忙於生計問題,不會去想著保護那些鳥類。」在張浩輝的帶動下,百花嶺吸引的鳥迷越來越多,得到回報的村民自覺的成為了自然志願者,更加保護自己賴以為生的鳥類。

目前,漢龍村的鳥導(以帶領遊客和鳥迷觀賞鳥和拍攝鳥為職業)已經有33個了,每個人又經營著一個水塘觀鳥點,鳥導費,農家樂、水塘觀鳥點,加起來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在百花嶺野生動物救助站旁正建著百花嶺鳥類博物館,張浩輝一再的和負責人溝通,希望博物館布展的時候,千萬不要打鳥做標本,盡量用圖片、影像資料等宣傳,讓遊客到自然去感受。

聞聲知鳥 傳授觀鳥經

遊走在香港和內地,張浩輝的觀鳥足跡遍佈北京,上海、廣東、新疆、雲南等地,即使再忙碌,張浩輝有一個長久養成的習慣,每個月都會做觀鳥的詳細記錄,他稱之為「課程記錄」,常年觀鳥,也讓張浩輝在多地發現了以前未在該地出現的新鳥種。

「聞聲知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張浩輝說,鳥類有自己的語言,有時候聽叫聲,就知道這隻鳥發生了什麼故事。豐富的觀鳥經驗讓張浩輝能辨別100多種鳥類的叫聲,還能辨識出鳥兒發出的躲避天敵、求偶和飢餓等叫聲。張浩輝介紹,有些鳥媽媽除了教會兒女們學會捕食、躲避天敵等基本生存技巧外,還會教小鳥學習模仿其他鳥的叫聲,有吸引異性關注的,還有的則是刻意模仿天敵的,意在把同類嚇走。「鳥類的聰明和智慧,其實往往超乎出常人的想像,這也是觀鳥的樂趣所在。」張浩輝說。

目前,張浩輝在編撰更新,以中國境內的野鳥為主的《中國鳥類辨識圖鑒》一書,預計今年9月份面世。

百花嶺「鳥王」 從捕鳥到護鳥

初見老侯是在百花嶺漢龍村的農家樂裡,一輛旅行社的中巴車停放在院子裡,院子一側的廂房,一張大大的鳥迷簽名布前,坐著幾名來自澳大利亞的鳥迷遊客。老侯在記者面前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我很生氣,現在高黎貢山的鳥少了,從620多種減少到580餘種了。」

「鳥兒現在是我們村的寶貝,誰都不准傷害它。」「鳥王」老侯本名叫侯體國,是高黎貢山百花嶺的第一個鳥導(以帶領遊客和鳥迷觀賞鳥和拍攝鳥為職業),因為敏捷的身手和豐富的喚鳥技巧、辨識鳥的能力,被圈內人稱作「鳥王」老侯。但令老侯慚愧的是,他的一身本領都是通過獵鳥學來的,從小在高黎貢山長大的老候,大山就是樂園,漫山遍野的打鳥、獵鳥更是少時的樂趣。

然而,隨著像張浩輝這樣的觀鳥愛好者陸續來到百花嶺,既能掙錢又能發揮自己的特長,讓老侯從鳥殺手蛻變成護鳥者。最讓老侯印象深刻的是,1989年,老侯在山上打鳥時遇到一對來觀鳥的台灣陳姓夫婦,他們正在尋找一種叫血雀的鳥,老侯帶他們很快找到了,他們便讓老侯做鳥導,每天支付20元的報酬。第二天,在老侯的帶領下,他們看到了70多種鳥,夫婦倆激動之餘,動情的勸導老侯,不要再打鳥了,鳥類應該受到保護。此後,來自香港、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國內外遊客不斷來到百花嶺觀鳥,都讓老侯做嚮導。

「小小的鳥兒竟然能吸引人跨越千山萬水來觀賞它。」老侯心有所悟。從此,放下獵槍,開始了自己的鳥導生涯。2002年,來觀鳥的客人成批增長,老侯在家裡建起了百花嶺第一家農家樂, 同年,在眾多鳥友的協助下,「鳥網」高黎貢山百花嶺站落成。

村民自創「水塘」觀鳥 觀鳥吸金兩相宜

在高黎貢山百花嶺的漢龍村,有一種特殊的觀鳥方式叫水塘觀鳥,這種水塘不是自然的水塘,而是漢龍村的村民們為了吸引鳥類而建在山上的小水塘,順著老侯指點的路,我們順利的找到了一個水塘鳥點。

黑色的防哂網搭成的簡易觀鳥屋,隱蔽在樹林中,掀開門簾,只見10餘個觀鳥窗前,長槍短炮式的相機一字排開,快門輕快的卡卡聲和屋外的鳥鳴聲合在一起。從觀鳥窗望出去,幾隻不知名的小鳥正在一個小小的水塘裡嬉戲,放有麵包蟲的樹枝和拴著蘋果的細繩上落滿了顏色各異的鳥。正在觀鳥的幾個鳥迷告訴記者,「觀鳥,需要耐心和熱情,看得多了會發現,其實鳥有許多不同的神態,打瞌睡、伸懶腰、散步、四處張望……很有意思。」他們已經在山上呆了4天了,觀鳥水塘一天換一個,每天40 元,相比漫山遍野的觀鳥,水塘觀鳥集中、省時、省力。

張浩輝說,水塘觀鳥是當地村民的一個創新,這種方法既能觀鳥,又能給村民帶來收入,還能帶動更多的人喜愛觀鳥,對保護鳥類是有益的。但他更主張原生態的自然觀鳥。

(話你知)鳥類樂園——高黎貢山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雲南省西北部的保山市和怒江州瀘水縣境內,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以其生物多樣性,被學術界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高黎貢山,是中國鳥類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截至目前,在中國境內發現的鳥有1300多種,雲南就有900多種,其中高黎貢山鳥類分佈達500多種,佔全國的三分之一。

記者手記 「菜鳥」觀鳥記

觀鳥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在欣賞大自然之美時,身心的愉悅對現代人來說是壓力的釋放。

為了讓記者這樣初次觀鳥的「菜鳥」體會觀鳥的樂趣,張浩輝親自為記者做了一天鳥導。張浩輝帶記者觀鳥的第一站,並不是鼎鼎大名的高黎貢山,而是離保山市區3-4公里的一個名叫大海子的水庫,這個方圓僅1平方公里的水庫,冬季時聚集著逾3000多隻鳥,4月並不是觀鳥的最佳時節,但在水庫上依然有停留著近百隻留鳥。

在張浩輝的指點下,透過其隨身攜帶的30倍單筒望遠鏡,水面上的鳥兒游弋、潛水、梳毛,那麼真切 、靈動的出現在眼前,「這是烏頂、這是蒼鷺,大海子還發現了雲南的新品種白額雁、短嘴豆雁」,觀鳥時的張浩輝儼然是個專家。此時,剛好有附近的村民路過,張浩輝盛情邀請他們一同觀看,「太美了」,大家一致讚歎。

下午,記者隨著張浩輝和老侯的澳大利亞觀鳥團,一同到百花嶺看鳥,張浩輝一路給我們講解著林鳥和水鳥的不同,澳大利亞遊客則人手一冊野鳥圖鑒,一路看圖識鳥。透過張浩輝的望遠鏡,藍喉擬啄木鳥、長尾地鶇,紋喉鳳眉,紅頭咬鵑……各種鳥類,讓我們的眼睛應接不暇。張浩輝提醒大家,不要停留太久了,鳥要歸巢了,我們背後的枯樹是它的家。

揣著快樂,留著念想,我們依依不捨的下了山。

觀鳥小貼士

1、 觀鳥裝備:雙筒望遠鏡、放大鏡、筆記本、刀(防身開路)、鳥類識別手冊。

2、 在野外觀鳥時,盡量穿與環境色彩相近的服裝,隨時注意周邊的情況,是否有傷人猛獸出現。

3、 在鳥類繁殖季節,要注意自身行為,不能為了拍攝照片干擾鳥的繁殖。

4、 鳥類怕人。在觀鳥過程中,多看、多聽、輕聲交流。

5、 請把垃圾帶回家,塑料製品可能會導致鳥類死亡。

      責任編輯:賀頓
尼泊爾公主在重慶籌款2.6萬救災      [2015-04-30]
秦兵馬俑二號坑啟動二次發掘      [2015-04-30]
港教授內地倡環保 「觀鳥」總動員      [2015-04-30]
江蘇啟東一鎮長在市政大樓墜亡      [2015-04-30]
兩岸文創競爭力排名:北京居首      [2015-04-30]
老外愛上川渝麻辣 自製「花椒啤酒」      [2015-04-30]
王立軍名單中發現譚棲偉問題線索      [2015-04-30]
重慶小伙發明接吻密碼鎖      [2015-04-30]
成都高新區舉辦「情系西藏」大型義賣義捐活動      [2015-04-30]
閩連曝國企腐敗案 福建移動副總林柏江中槍      [201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