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壹讀百科報道,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這幾天在俄羅斯為5月9號的紅場閱兵綵排,行進過程中高歌一曲俄羅斯民歌《喀秋莎》,震驚四座。
這個別出心裁的小安排讓在場觀眾既驚歎又感動。如果你看過綵排的視頻就會發現,唱功只是小case,解放軍方隊踢正步的水平,在這個星球上敢稱第二,就沒有人敢稱第一。
解放軍儀仗隊的傲人軍姿一向有口皆碑,受到過包括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內的讚譽。 每逢閱兵在電視上看到解放軍踢正步,觀眾們都忍不住熱血沸騰。為什麼中國軍人踢的正步這麼好看?
全世界正步的師父都是德國人
資料圖:德國士兵走正步
正步這種隊列行進步伐在英語裡是「鵝步(Goose-step)」的意思,這種步伐的特點是像鵝走路一樣,高抬腿向前邁步,這個英文名字最早出現於1806年。在那之前,正步走原名來自德文的「閱兵步法」(Paradeschritt)。
正步的發明人是德國人,應用於普魯士軍隊。這種步伐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一種民間舞蹈,特點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當今的愛爾蘭踢腿舞蹈仍然可以看到其痕跡)。18世紀中,在由佛裡德裡希大帝率先在普魯士軍隊閱兵式中,這種民間舞蹈的步法正式升級為「正步走」。
為啥要把舞步弄到行軍中去呢?此時西方國家對軍隊步伐的重視,主要是因為熱兵器時代初期,用黑火藥發射的槍彈射程近、精度差,軍隊只有排成一排集體開火才能保證殺傷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增加對敵方的威懾力就是提高己方的戰鬥力。於是普軍結合北歐舞蹈的高抬腿動作創立了「刺步(Stechschritt)」,也就是後來的正步。
戰場上,普軍士兵在軍官們的高聲命令下踢出震撼大地、整齊劃一的腳步聲,彷彿是一架非人的、無堅不摧的戰爭機器,令敵人意志受到巨大震撼,產生自己的螳臂當車無法阻止普軍前進的感受,甚至很快放棄抵抗。正因為有如此嚴格的軍事訓練,普軍才能橫掃中歐,並最後統一德意志。
德國輝煌的軍事勝利讓世界刮目相看,德國的軍事思想和管理體制也迅速被世界借鑒,正步走逐漸傳到其他國家。
如今,各個國家、地區的正步步法有所不同,都在普軍正步的基礎上加上各自的改進,但行進時的主要特徵為上身直立,兩腿繃直和兩腳用力砸地,意在展現軍威。
德國的軍事思想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軍隊建設。上世紀20年代,正步開始成為國民黨軍的主要隊列動作之一。
中國按照自己的身材改造了蘇聯正步
中國解放軍歷來重視正步的訓練,認為這是建立軍隊紀律性和體現軍威的重要形式。但解放軍現在引以為傲的「正步走」在新中國剛成立那會還沒怎麼成型。
開國大典上,當時解放軍各兵種並沒有統一的隊列行進標準,很大一個原因是近代中國引進的軍事訓練操典來自不同的國家——中國海軍歷史上受英國影響較深,因此海軍方隊走的是類似英軍的高擺臂大齊步;而陸軍沿襲的則是國民黨陸軍的小幅正步,這正是受德軍隊列訓練影響的結果。
這種混亂的情況直到1950年代,我軍系統引進蘇軍隊列訓練之後才有改觀。
解放軍雖然借鑒了蘇聯的經驗,但還是加了些改動,使它更適用於國人。
比如,俄羅斯正步的特點是踢出時腿要與地面成直角,而腳落地時必然產生衝擊,因此行進時跳躍感很強,震盪很大,但這不太符合我們國家的情況,於是解放軍將布幅調整到適合中國人體型的幅度;俄羅斯軍人踏步時要將下巴揚起受閱,彰顯自豪感,下巴抬起視線就自然略為向下,俄羅斯軍人受閱時「傲視天下」的氣質就來源於此,也不太適合人民子弟兵。
資料圖:中國士兵訓練走正步
1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中首次出現閱兵條款,對正步行進步法的整齊劃一有著苛刻的要求——「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厘米(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這是為中國人的身材度身定造的,動作流暢而嚴整,尤其講究手臂、腿動作的劃一,氣勢無與倫比。而沒有根據自己國人身材,生搬硬套過來的反面例子,就是朝鮮,因為體格不夠,又要依照蘇式踢腿和跨步標準,身高遠遠不及俄國人的朝鮮軍人踢起正步來就顯得蹦蹦跳跳,過分活潑了。
1984年大閱兵,史上最有氣勢的刺刀方陣
文革結束之後,我國一共進行過三次大閱兵,即1984年建國35週年大閱兵,1999年建國50週年大閱兵和2009年建國60週年大閱兵。無疑,每一次閱兵式,武器裝備都越來越先進,但是就氣勢而言,很多閱兵愛好者還是推1984年閱兵式為第一。
最主要的原因,是1984年的閱兵式上,有連續5個刺刀方陣,連續5個霸氣爆表的劈槍動作。
所謂劈槍,是指分列式方隊在通過主席台,下達「向右看」口令、齊步轉正步時,所有官兵隨著正步的節奏,將上了刺刀的步槍從肩扛改為手持,隨即用力向前劈出,變成挺槍前進的姿態。
資料圖:中國士兵走正步
按照劈槍動作的要求,整個動作過程中,要有極其整齊的「卡卡卡」三聲。第一聲,在步槍下肩,左手接住護木時;第二聲,是將槍身用力轉向前方,從側靠身體的狀態變為豎直向前的狀態;第三聲,是在將槍用力向前劈下,刺刀從朝天轉為指向斜上方,槍托拍在胯骨部位。
這三個動作,在「卡卡卡」三聲中,方陣立即從扛槍的和平姿態,變成挺槍前進、一往無前,殺氣騰騰。
在1984年大閱兵的劈槍方陣中,受閱官兵行進中,後排士兵的刺刀距離前排士兵的耳根只有12厘米,卻能保持嚴整步伐前進,任何國家的閱兵式都沒有出現過這樣嚴整、連續的震撼劈槍。當時觀摩的外國媒體、使節和友人的反應基本上來說是這樣的。
之後的兩次大閱兵,由於槍械換裝,大部分方陣使用的新式槍械長度更短,不適宜表演劈槍,這個動作就減少或取消了,再也沒有出現過5個徒步方陣連續劈槍行進的霸氣場面,就觀賞性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中國儀仗隊的挑選標準那是很高的
除了閱兵式,肩負著展示國家最高禮儀任務的解放軍儀仗隊也將「中國式正步」的名譽遠播天下。
新中國成立後, 中國外交事業蓬勃發展, 急需一支儀仗司禮部隊。1952 年3 月,周恩來開始正式組建我國儀仗隊。公安部隊首長簽署命令:在警衛一團範圍內挑選一批優秀骨幹,挑選的條件是:政治素質一流,身體條件好,身高適中,相貌英俊。
資料圖:解放軍訓練
選拔的具體條件非常嚴苛,隊員身高必須在180∼190cm 之間, 體重80kg 左右,五官端正、目光有神, 氣質與身體協調性要好。最重要一點,儀仗隊隊員的政治條件, 要經過十分嚴格的政審, 報名者所有的親屬都在政審範圍之內, 完全沒有問題才能通過。徵兵過程中, 一名普通戰士只有一張政審表, 而選拔一名儀仗隊戰士則需要幾十張政審表。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正式組建完畢。
經過這樣嚴密的層層篩選,選出來的都是人尖兒。而訓練十分嚴格,踢正步時,要求「踢腿生風、落地砸坑」, 隊員們要在小腿上綁5kg 重的沙袋,一踢就是上百次、上千次。為了從練兵場走向閱兵場, 他們每個人每年平均要穿破7 雙皮鞋, 每一個士兵腳上都有磨破的傷痕。
資料圖:解放軍官兵訓練走正步
每一个仪仗队队员一年的训练行程都要超过8000km, 在服役期间所练正步的路程相当于一次两万五千里长征。由于数万次的端枪、托枪和长年穿马靴踢正步,有30% 的队员患过颈椎病、腰椎病,80% 的人患过静脉曲张,100% 的人脚上长过鸡眼等。
这样训练出来的仪仗队受到了多国元首的好评。以这次红场阅兵为例,中国方阵的平均身高1.88米,是所有参阅方阵中最高的。而东亚人的体型一般不如俄罗斯人粗壮,显得更加挺拔英朗,夹在体格粗壮的俄罗斯方队之间,确实很像“精灵族”。体会一下。
電影截圖
別的國家怎麼走正步?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現在重視踢正步的國家並不多。
美國軍人不踏正步,他們就是普通的徒步行進,所以按照中國軍隊分列式的標準,鬆鬆垮垮,沒啥可看的。
二戰結束後,西德為了徹底擺脫法西斯主義的影響,而用美軍的隊列動作替換了正步,東德曾使用傳統正步的改版步伐,後來在1990年兩德統一後也放棄了正步。
還有一些地區和國家認為走正步容易讓士兵受傷,科學性不夠,或者認為正步訓練耗費精力太大,也沒有太大必要,所以就沒有推行正步。
當下,全世界大概有近30個國家會在閱兵式中使用正步。迄今為止,確實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件事上挑戰中國的地位。
英國嘲笑德國的鵝步,但他們自己也有所謂的英式正步,他們把這稱之為「皇家海軍式」,特點是手臂抬高到與地面平行,向前揮臂不彎曲,步伐較慢,幾乎一步一頓。在香港回歸時,中英兩軍截然不同的走路風格給國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香港警察檢閱等儀式直到現在也習慣走英式正步。
資料圖:英國閱兵
印度、巴基斯坦等大致都是沿襲英式正步。不過,印度各軍種的步伐姿勢千差萬別,正步並非徒步方隊受閱時的唯一步伐,有的步伐輕巧一致,有的則誇張地揮臂抬腿好玩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邊境換防時均採用誇張地正步行進,頗有一較高下的意味:
資料圖:印度士兵正步
不少國家在士兵換崗、慶典上也有較為誇張的動作,具有一定表演性質,例如希臘:
資料圖:希臘士兵走正步
朝鮮的正步走只踢腿不擺臂,腿要踢到盡可能高,雙腿夾角超過90度,再狠狠砸向地面,有意思的是,朝鮮軍人行進時腳跟先著地,然後重心順勢滾至支撐腳的前腳掌,整個方隊給人一種「一跳一跳」的彈簧感,這種走法也很有氣勢,就是難度較大。
資料圖:朝鮮閱兵
如果你留意上面幾張圖,會發現他們都是左肩扛槍,而中國軍隊分列式是右肩扛槍。原因就是——那個霸氣值爆表的劈槍動作,只有右肩扛槍才能做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