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媒體:高調亮相紅場閱兵 中國在冒險嗎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5-10]

【文匯網訊】海外網發表評論文章《高調亮相紅場閱兵,中國在冒險嗎?》,全文如下:

今天,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的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暨蘇聯衛國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上,中國派出了最豪華的陣容。112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組成的方隊,由一位少將擔任領隊,走過紅場。而站在閱兵主席台上的,還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這是新中國歷史上,最高領導人和中國軍隊第一次共同出現在他國的閱兵場合,意義自然非同尋常。

相比於5年前,俄羅斯邀請到了美、英、法等二戰盟國的軍隊參加閱兵,連因卡廷慘案一直積怨甚深的波蘭也派兵助興,這次閱兵,這些國家都以各種理由推脫拒絕,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烏克蘭。

相對於歐美國家刻意的冷落,中國這次高規格參加紅場閱兵,可以說是給足了俄羅斯面子。

現實

其中的原因,一般的解釋是中俄兩國共同面臨美國的戰略壓力。

對俄羅斯來說,北約借烏克蘭危機東擴,侵入其傳統勢力範圍,領土安全壓力陡增。同時歐美的經濟制裁、國際油價下跌,使得這個能源產業獨大的國家,經濟面臨下滑的嚴峻壓力。俄羅斯也在尋求突圍,但加快推進歐亞經濟聯盟,缺錢,開發遠東,缺錢,跟朝鮮接觸,談東線油氣管道經道朝鮮輸往韓國,朝鮮說,我也沒錢,要不咱以物換物?

而對於中國來說,美國重返亞太,挑唆一些國家搞東南沿海的領土爭端,意圖牽制中國,這邊的戰略壓力也不小。所以,表面上看,兩國似乎是因為共同的「敵人」走到了一起。

但這僅僅是看起來很有道理。如果我們深入去分析,俄羅斯面臨的戰略威脅是最現實,也是最直接的:經濟制裁未銷,烏克蘭危機差點到了動刀動槍的地步,從俄羅斯的幾次突圍看,騰挪的空間有限。而對中國來說,東南海的領土爭端還在掌控中,遠沒有達到兵戎相見的地步,同時,中國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同歐美、東盟、南亞、中亞、非洲等國的經貿合作有條不紊進行,迴旋空間較大,比俄羅斯的戰略壓力明顯小很多。

所以,把當代國際關係簡單理解為美、俄、中的「三國演義」,無疑還是冷戰的框架,現實比這複雜得多。

民意

對於中國與俄羅斯「大秀親密」,國內的網絡民意,也大有可味。國內民眾對這個傳統鄰邦複雜的情感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老大哥」情結。但這已經隨著蘇聯的解體煙消雲散,留在老一輩的青年記憶中的,恐怕也只有《喀秋莎》、《紅莓花兒開》這些文化印記了。

二是「戰鬥民族」的精神。這個娛樂化的成分更多,無非等同於血性、粗野,甚至帶有點未開化的嘲諷味。

三是「老毛子」的陰謀。這個植根於民族記憶深處「割地賠款」的痛點,很大程度來源於我們近現代史教育,時常會爆發。比如去年俄羅斯遭受經濟危機,中國表示「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助俄脫困」,網上馬上就有輿論反彈,《20年來俄羅斯對中國使了哪些壞?》《中國,你憑什麼去就那個惡鄰俄羅斯?》等等,這些文章的走紅一部分反映了現實民意,有時候來勢洶洶。另一種帶點戲謔的陰謀論,比如蘇聯生物學家發明了秋褲,使中國人失去耐寒力等,無疑也是暗合了民眾潛在的民族主義情緒。當然,這種情緒往往會引到一個預設的結果:中國近代史上,只有美國沒有侵佔中國一寸土地,還捐助中國興辦教育,巴拉巴拉……這種歷史觀簡單幼稚,但煽動力強。

意圖

所以,從國際形勢和國內一些民意看,中國這次高調支持俄羅斯紅場閱兵的決定,是一招「險棋」,但絕對值得冒險。

險則險在這次高調挺俄,容易給歐美以口實,在輿論上大造中國和「烏克蘭侵略者」俄羅斯為伍,坐實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這對中國來說,自然是不願意看到的。對於困境中的俄羅斯來說,將中俄死死綁定,藉以自重,倒是樂見其成,也可以增強與西方談判的底氣和價碼(這於去年烏克蘭危機剛發生後,俄羅斯官方急於向世界散佈中國支持的消息,後被中國謹慎澄清的故事,可見一斑)。所以,這次閱兵,已有西方媒體稱俄羅斯借此尋求新盟友,所指非常明顯。

但對中國來說,這頂高帽還是不戴為好,與俄羅斯的關係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正在深化,但絕不是「同盟關係」。高層是清醒的。這從上個月,習近平參加萬隆會議60週年紀念活動可以看出來。中國依然重申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奉行不結盟的和平外交理念。去年,外交部也強調了,中俄的安全合作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這種姿態,給中國的外交帶來了很大的自主性和靈活度,在實際操作中,一定要謹慎堅持。

而對於國內民眾的某些質疑來說,可能更需要做長期的解疑釋惑工作。因為中國要恢復歷史榮光,需要一個更加健康積極的國民心態。歷史受害者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凝聚民族向心力,但也容易產生非理性的排外心態。這點上,我們可以向俄羅斯學習,學會將民族的苦難歷史,從屈辱史、受迫害史敘事方式,慢慢轉向英雄的敘事模式。當然,這個英雄不僅是一個一個的個體,更應著眼於整個民族精神的塑造。

雖然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現實未必公平。作為亞洲主戰場的中國,為二戰犧牲了3500萬軍民,而歐洲主戰場的俄羅斯,則付出了2700萬生命的代價。這兩個為二戰勝利付出慘痛代價的國家,卻在現實中碰到了歷史解釋權問題。

對俄羅斯來說,閱兵一方面是反擊西方的制裁和集體抵制,另一方面,迫切需要通過紀念二戰,重新樹立歐洲「解放者」的角色,以抵抗在東歐等國來勢洶洶的「去蘇聯化」。在俄羅斯看來,這些國家的「顏色革命」,無疑有著西方的支持,直接冒犯了俄羅斯傳統的勢力範圍。

而中國則面臨另一個問題。

作為戰勝國,中國與美、英、蘇三國一同締造了戰後和平的國際秩序,只不過這個地位因國民黨政權的失敗,以及冷戰的降臨而流產。而中國因為中日友好的外交需要,以及在一些抗戰問題上關涉兩岸關係,所以在紀念活動上較其他二戰國家低調很多。

因而,在中國缺席的情況下,二戰敘事長期被「西方中心主義」佔據。比如,國際性的二戰紀念活動,多數在5月8日「歐洲勝利日」(俄羅斯定為5月9日)舉行,猶太大屠殺紀念日被確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每年的紀念活動都備受全球關注,相較而言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知之甚少。翻開西方二戰史著作,中國戰場至今沒有得到和歐洲戰場相對等的地位。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二戰歷史解釋權薄弱的一個表現。

就現實來說,由於日本軍國主義在戰後沒有得到全面的清算,所以幾十年間,歷史問題總是成為兩國關係的芥蒂,甚至在8月15日是「投降日」還是「休戰日」的定義上,居然還有疑義。在世界歷史上,一個戰敗國居然對戰勝國「強詞奪理」,真是咄咄怪事!從根源上看,還是我們沒能牢牢把住對二戰歷史的話語權。

所以,從去年開始,中國立法確立了三個紀念日,「抗戰勝利紀念日」(9.3)、「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12.13)和「烈士紀念日」(9.30),對抗戰勝利的高調紀念以及主動參與世界反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紀念活動,並不僅僅是表達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強硬態度,也是中國進行國家與民族的意識形態建構的重要途徑,進而提升在現實國際博弈中的道義基礎。

      責任編輯:賀頓
紅場閱兵 BUK導彈系統意外起火      [2015-05-10]
紅場閱兵將中俄關係推上新台階      [2015-05-09]
俄紅場保安嚴密 迎史上最大閱兵      [2015-05-09]
俄紅場閱兵:習近平將與普京一同檢閱      [2015-05-09]
俄紅場閱兵將首次出現女兵方陣      [2015-05-09]
習近平抵達莫斯科 將出席紅場閱兵      [2015-05-08]
毛澤東毛岸英畫像將亮相紅場閱兵      [2015-05-08]
毛澤東女兒李敏將缺席紅場閱兵式      [2015-05-06]
俄羅斯紅場閱兵將展示尖端武器      [2015-05-04]
中國該不該出席紅場閱兵?      [201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