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昨日(9日),伴隨著莫斯科紅場上空環繞的樂曲,中國三軍儀仗隊威武亮相接受檢閱。中國軍人平均身高在1.88米以上,個個帥氣逼人、雄姿英發。他們身穿最新的 14式禮賓服,手持95式突擊步槍,伴著前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的旋律走過莫斯科紅場,引來紅場周邊觀看閱兵群眾的歡呼。
「鵝步」、「正步」紅場PK
據新京報報道,「以往都認為亞洲人身材沒有歐洲人好,現在完全顛覆了。」在現場的一位俄羅斯姑娘說,中國軍人帥極了,她的不少女性朋友都在網上表達了對中國軍人的愛慕之情。
俄羅斯媒體則評價說:中國人已經超越了所有的儀仗隊,他們出色的一致性,分毫不差步調一致。
在現場的一位俄國軍人則從專業角度點評了中俄兩國軍人正步的不同。
他說,俄羅斯正步,是對前沙俄軍隊傳統正步稍作修改後形成的。俄國軍人正步走時,上體軀幹保持正直,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向後擺臂時,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35厘米,腳向前方踢出時,腿要繃直,腳尖上蹺,腿與地面平行,兩腿夾角90~100度,通過檢閱台向右看時,頭要上揚30度,以體現自豪感。
為此在軍界,也有人講這種正步的走法為「鵝步」。
中國正步則汲取了德式、蘇聯正步的經驗並加以改動,使它更適合於中國人體型,同時更顯威嚴。
1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中首次出現閱兵條款,對正步行進步法的整齊劃一有著苛刻的要求———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厘米(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0~116步。
俄羅斯軍人踏步時要將下巴揚起受閱,彰顯自豪感。而中國軍人受特有的東方內斂文化影響則不要求揚起下巴,以避免被人解讀成有傲慢傾向。
騎兵受閱致敬歷史
紅場閱兵,在裝甲部隊之前,一組騎兵受閱部隊引人注目。
記者瞭解到,這支部隊隸屬俄聯邦保安局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警備署總統衛隊榮譽騎兵團,這支部隊作為蘇聯紅軍光榮的騎兵代表,接受檢閱。
在蘇德戰爭中,蘇軍騎兵也曾發揮巨大作用,因為當地嚴冬氣候,德軍裝甲部隊常常陷入泥濘當中,別洛夫將軍將騎兵和空降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進行追擊戰鬥,創造了騎兵打坦克的奇跡,造就騎兵在現代戰爭中的經典案例。
後來,騎兵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這並未降低騎兵在俄羅斯民眾心目中的地位。
■ 現場
俄國老人幫中國小伙正帽徽
5月9日勝利日不僅是俄羅斯人的節日,也成為中俄的友誼日。
>>中國人是最受歡迎的外國人
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中俄兩國人民互相問候的場景比比皆是。「二戰時候我們一起打敗了日本,」一位俄羅斯老兵告訴記者,在俄羅斯,中國人是最受歡迎的外國人,大家的情誼是戰友加兄弟。
在紅場很多遊客都穿上了前蘇聯軍裝,其間有一位戴著蘇聯軍帽的中國小伙子因軍帽上的帽徽釘裝反了而得到一位熱心的俄國老人幫助。老人抖著手把釘反的帽徽擺正後,拍著中國小伙笑了起來。
>>最特別的慶祝是「擊落敵機」
為了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不只是紅場,昨日俄羅斯全境慶祝,共有17個城市舉行閱兵儀式,40多個城市有群眾遊行活動。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當天參與俄羅斯慶祝活動的士兵共有78500人,展示了兩千多種武器。「烏拉」(俄羅斯語中,有震懾對方、振奮己方之意)聲在俄羅斯各地響起,幾乎每一座俄羅斯城市都在慶祝這一個特別的節日。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在葉卡捷琳堡,有3000人跳起了勝利者之舞,舞畢後3000舞者組成了「謝謝」;而在這座城市的上空,一架飛機飛過,飛機上播出「祝勝利日節日快樂」的聲音。
在伏爾加格勒,專門複製了1945年的閱兵情景,參加衛國戰爭的老坦克、老式步槍,連現場有軌電車都是按當時的場景還原,士兵們穿著當時的軍裝遊行,其後和群眾在廣場上跳舞歡聚;在聖彼得堡,舉行了大規模的水上閱兵,1500名士兵分佈在15艘軍艦上,氣勢恢宏。
據當地媒體報道,最特別的慶祝來自於克里米亞。當天,克里米亞的上空突然出現一架「德軍飛機」,其上納粹的十字架標識清晰可見,然後蘇聯的戰鬥機升空「迎戰」,很快「德軍飛機」機尾著火,冒出黑煙「掉了下去」。蘇聯飛機則驕傲地飛過,拉出一條象徵勝利的15米長綵帶。
■ 特寫
93歲老兵希望送德軍屍骸回家
俄羅斯國歌響起時,縮在座位裡的93歲老兵瑪利亞向上伸出一根手指左右搖擺。她回絕了身邊年輕姑娘試圖幫她站起來的好意。
這位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的老兵堅持自己站起來,向國歌致敬。
為了趕來紀念二戰勝利七十周年,瑪利亞孤身從克里米亞的家中來到莫斯科。一根拐棍,一個磨破了邊的雙肩背包是老人全部家當。
老人的記憶有些恍惚,一會說自己孤身前來,一會又說是和克里米亞的幾位老戰士一起被接到莫斯科。
不過聊起戰爭和外婆,她灰藍色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
她說,16歲那年為了保衛莫斯科,她和外婆來到了莫斯科郊外的森林,任務是破壞德國人的進攻。由於年齡小她當時只負責安裝電話線,外婆則把炸彈放在德軍的必經之路。
「後來德國人發現外婆埋炸彈,就把外婆抓了起來剝光了衣服後殺掉了,」她說外婆罹難後自己成為了一名游擊隊員。
老人不願回憶和德國人作戰時的情景,說太慘。老人也不願意展示自己戰爭年代的照片。她笑著說,自己年輕時很醜。
老人說,戰爭結束後她和丈夫離開莫斯科到克里米亞生活。「我希望平靜地生活。」
在克里米亞,瑪利亞經歷了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丈夫去世和不久前的克里米亞騷亂。
「這些都不算什麼,我從來也沒想離開我的小木屋」,瑪利亞說,不過這一想法在今年有了改變。
她說,在一次耕地時發現自家地裡埋有多具當年德軍的屍骸。別人勸她直接扔掉,可她認為,即使是德軍,死後也應受到尊重。她說,她來到莫斯科,除了參加閱兵慶典,還有就是想找政府解決此事,希望政府本著尊重死者的態度,送德軍屍骸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