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娛樂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清華教授:趙本山的時代要結束了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6-24]
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清華大學教授肖鷹在一個文化沙龍上表示,趙本山作為演藝界和眾多媒體追捧、推崇的一個標誌性的人物,現在已過時。換句話說,趙本山時代要結束了。

據法治週末6月24日報道,6月8日,遼寧大學發出官方文件稱,「自2015年5月31日起,原『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更名為『遼寧大學藝術學院』」。遼寧大學給出的解釋是,遼寧大學與趙本山的合作期已滿,學校選擇不再繼續合作。

這個2004年成立的學院,因有趙本山這個金字招牌,自成立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合作期間,學院培養的一些學生成為熱播鄉村劇《馬大帥》《鄉村愛情故事》的演員,這無疑增加了該學院的魅力和知名度。此次校方選擇不再合作,由此引發了人們對二十多年來趙本山所主導的喜劇藝術的討論。

近日,在以關注農村、理解農村為旨的北京農孵沙龍上,主題為「農民是如何被喜劇化的」學術沙龍就農民喜劇化問題展開討論。在研討現場,中國藝術研究院所長、研究員祝東力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民形象的代言人是書寫創業史的梁生寶,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移形變貌,再度亮相的時候,農民形象的代言人變成了趙本山。

不會產生痛感的趙氏喜劇

「一身皺巴巴的中山服,一頂破舊的八角帽,一張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豬腰子臉』,一口經過改造了的東北話」,提起農民,趙本山20多年來塑造的農民形象常常會最先進入人們的腦海,甚至比街口進城賣菜的老農,遙遠故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鄉,更深刻,更鮮明。

以「本山大叔」為首的趙家班春晚小品、《劉老根》《鄉村愛情》等電視劇,被喜劇化的農民形象閃耀多時。趙本山,無疑是這場喜劇化風暴的代言人。

趙本山在遼寧當地真正成名,是因為他出演的一個盲人的角色。1982年,趙本山在拉場戲《摔三弦》中扮演瞎子張志,在遼寧省農村小戲調演中,獲優秀獎。一時間,人們知道鐵嶺出了個趙本山,稱他為「天下第一瞎」。《摔三弦》改變了趙本山的人生際遇,趙本山自己也坦承:「可以說這個戲(《摔三弦》)成全了我一生。」

1990年,在相聲演員姜昆的推薦下,趙本山帶著小品《相親》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並獲「雙星杯」戲劇曲藝類第一名。正是這次演出,讓趙本山一炮而紅,正式走出鐵嶺,進入了億萬觀眾的視線。此後除了1994年因家事沒有登上春晚的舞台,直到2011年,趙本山每年都如同北方家庭年夜的餃子一樣不可缺少。

在農孵沙龍上,知名媒體人王小曼提到,大概從1994年、1995年開始,春晚小品中兩個必不可少的角色就是農民和小保安。而其中的很多衝突、笑料也來自於農村人和城裡人不同的價值理念和認知習慣。

趙本山喜劇的出現、走紅或是當時的一種必然。祝東力介紹說,「如果不採取喜劇的方式,直面『三農』問題,就會窮形盡相,把農民的困境展示出來,就會是我們所熟悉的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然而這在當時是很難的,所以農民的喜劇化在當時是一個策略性的解決方式」。

底層、喜劇,無疑是趙本山最好的代名詞。在遼寧大學關於「區域文化與遼寧農村題材電視劇研究」課題中也提到,這種來自底層和民間的氣息為當下的中國觀眾創造了一種親切和安穩的氣氛,讓他們對自己庸常的日常生活產生了一種認同感。

不管是劉老根、馬大帥等農民形象,還是真實的東北農村的生活場景,又或者是「二人轉」式的插科打諢,都體現出了一種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間文化的特徵。喜劇化的處理方式規避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也放棄了對生活本質的透視和揭示。

祝東力認為,趙本山的喜劇化風格,農民一方面作為落伍於時代的弱勢群體,另一方面又小黠小壞。這樣,他扮演的人物,一方面很卑微,另一方面又不值得同情,結果就成了不會產生痛感,也不必給予人道同情的純粹的喜劇對象。

趙本山顯然明白,逗樂觀眾才是演出的最主要目標。「觀眾愛看」「為大眾服務」一直是他的口頭禪。「現在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學習也累,生活也累,所以對喜劇要求簡單了,他們不想在看的過程中分析這個分析那個,笑就是笑,一句話也許就笑了」。趙本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道。

幽默的語言、誇張的肢體、無底線的自嘲、相互的揶揄諷刺,都成為趙氏喜劇逗樂觀眾簡單粗暴卻有效的元素。

一個大規模的笑的時代

鄉土題材的藝術創作中,從來就不乏喜劇的元素。《阿Q正傳》中的阿Q,言論行動中的矛盾、糾結,無不帶著喜劇的諷刺;《陳奐生上城》中的陳奐生,作者高曉聲也是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將陳奐生這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進城後的自卑、自大、心思算計展示得淋漓盡致……

魯迅、高曉聲等一批鄉土作家用戲虐的語言、喜劇的舞台,將農民的歷史命運和生活、精神狀態的悲劇當作喜劇來寫,這種強烈的「反諷」效果,讓觀賞者總會笑中帶淚,「一曲結束」帶來的是無限的思考。

媒體評論員蔡寧禎談道,中國農民文學形象的塑造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從魯迅的國民性批判到趙樹理的「山藥蛋」派寫實,從解放初期的新農民形象塑造到後來鄉村風情的多元化展現……作者對筆下的農村和農民,有眷戀也有批判,有同情也有鞭策,有讚美也有揭露,既有真實的筆觸,也有深刻的思索。然而到現在,一些作品已經失去了戲虐中的內涵,僅靠取笑和譁眾取寵來取悅看客。

祝東力向法治週末記者提到,近些年農村題材電視劇所呈現的中國農村,大多是家長裡短、雞毛蒜皮,即使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難題,也往往被出人意料地輕鬆化解。

他表示,這類電視劇最大的賣點、看點就是笑:農民的無知,可笑;農民的簡單直爽,也可笑;農民的狡黠計算,更可笑。這裡所呈現的,是一個妙趣橫生、樂不可支的喜劇世界。

總是帶著幹部帽,身穿四兜中山裝出現的趙本山,將農民的喜劇形象表現得妙趣橫生。作家余秋雨曾評價趙本山:趙本山及其小品藝術撥動了時代的笑神經,使中華民族迎來了一個大規模的笑的時代。

2002年播出的《劉老根》是趙本山最早執導的電視劇。一個退休的老支書帶領大家搞旅遊餐飲業致富,幽默詼諧的風格是趙本山最擅長的老戲路。這也是首部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挑大樑的農村喜劇。

據趙本山創立的本山傳媒官網顯示,以劉老根為品牌的劉老根大舞台目前在瀋陽、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共有9家。據《瀋陽日報》報道,2012年,以「二人轉」演出為主的劉老根大舞台的年收益高達2.5億元,號召力可見一斑。

當時,電視上關於農村題材的影視作品並不多。作家、學者梁鴻對法治週末記者說,現在的電視劇,真正拍農民題材的仍舊比較少。影視作品受到利益和受眾的影響,在商業化、消費化、娛樂化之後,很少有機構或者投資方投錢拍攝農村題材的作品。這讓真實的農村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

他丟棄了中國農村傳統的底蘊

繼《劉老根》之後,同樣為農村題材的《鄉村愛情》系列電視劇等趙氏風格的影視作品更是受到觀眾的熱捧。這些作品都是趙本山的徒弟班底,農民演繹農民自己的故事,加入「二人轉」的情節,走的仍舊是輕喜劇路線,而且無一例外都在央視播出。趙本山曾提到要培養兩三個導演,能夠在骨子裡理解他的風格的導演來導電視劇。如此,每部本山傳媒集團出台的電視劇都打上了趙本山的烙印。

然而趙本山的喜劇作品在愉悅觀眾的同時,也被認為醜化農民。他的作品中,「無處不戀愛」「懷孕慶典」「婚外戀」「斗情敵」等情節則在低俗化中迴避了農村生活的問題與現實。

影視編劇張銳曾直言,「目前,可以說我對中國現代的農村題材戲很反感。農村戲走入了一個可怕的誤區,趙本山把農村戲變成了小品戲,他丟棄了中國農村傳統的深厚底蘊。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電視劇裡,農民都變得油嘴滑舌了。其實,中國農村的農民並不是那樣的」。

趙本山曾填補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文化格局中農民形象的空白,也正是因此,人們對於農民、農村的認知也固化為東北農村就是整個中國農村,對農民形象的呈現,流於表面,甚至庸俗化、審醜化。以至於每次趙本山有新的作品面市,總免不了一番雅俗之爭。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全國政協文藝界委員聯組會上,歌唱家郁鈞劍指出,草根文化生於民間,長於民間,充滿鄉土氣息,反映了質樸的生活,但也充滿隨意性。如果無限拔高其存在的意義和所發揮的作用,一方面會對專業機構和專業文藝工作者產生消極影響;另一方面會對年輕一代在審美趣味、藝術格調等方面的養成以及對人才培養的過程帶來嚴重誤導。

趙本山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則表示,我們不能把自己一刀切地站在一個高雅的姿態,來面對今天這個大俗的社會,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俗雅是不分家的,沒有俗就沒有雅。比如說,芭蕾舞是高雅的,但「二人轉」要是穿上芭蕾的服裝就不倫不類了。

2011年以後,趙本山退出春晚的舞台,也有評論認為這是主流文化對庸俗的拒絕。中央電視台曾專門提出,2015年的羊年春晚保證三個「不用」:不用低俗媚俗節目;不用格調不高的節目;不用有污點和道德瑕疵的演員。

清華大學教授肖鷹對此直接表示,數年來不少學者觀眾都曾指出過趙本山小品的低俗問題,比如模仿殘疾人身體缺陷,貶低農民等,但他卻並未有多大改變,現在春晚用不用趙本山實際是反低俗、堅持健康優美的文藝創作道路,是要提升文化品味,「如果再對趙本山有所期待是不應當的」。

不僅如此,浙江衛視重金購買了本山傳媒出品的電視劇《爹媽滿院》,原定於去年9月下旬播出,但卻在播出前一晚因題材問題,被緊急叫停。

趙氏喜劇的「沒落」

無論對於小品還是影視作品,不管外界的評價如何,都沒有影響趙本山喜劇版圖的擴張。2004年,本山傳媒與遼寧大學合作成立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趙本山的喜劇藝術走進了高等教育的殿堂。

而在廣泛的大眾層面,人們更需要面向一個喜劇化的場景。祝東力表示,這個喜劇化的場景一定屬於社會底層,因而一定是中國農村或者包含著農村。上世紀90年代以來,趙本山、范偉、高秀敏、潘長江等笑星一路走紅,絕非偶然,歸根結底,他們是當代社會變遷的產物。

對此,梁鴻認為,被喜劇化的農民,並不是真正的農民形象。中國的農民一直是處於比較弱勢的群體,這是他們的真實狀態,大部分的作家也希望通過自己的筆,把農民的生存狀態,盡可能深刻地表達出來。但是她強調,就農民自身而言,肯定願意選擇一點快樂的東西,不願意讓自己更加的悲苦,這是人性的自然取向。

趙本山的喜劇藝術暢行二十多年後,農村和當代農民的精神風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趙本山的喜劇藝術卻難有新的突破。肖鷹表示,趙本山其實有一個轉化過程,2000年以前的趙本山來自田間地頭,有他獨特的生活體驗,表現出了民間藝術的幽默機智,還有一定的批評性。但是趙本山很快從一個淳樸表演藝術家變成了一個文化商人,他的藝術生涯走向了商業附庸,把央視春晚舞台變成營銷劉老根大舞台的一個平台。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研究生薛晉文稱,從農村劇肩負的社會責任、藝術使命和審美理想層面而言,《鄉村愛情》系列農村劇顯得十分單薄和過於浮泛,不足以引領中國農村劇創作的前進方向,不足以體現農村劇藝術的高端品質,難以代表和彰顯農村劇的真正藝術品格和審美價值,這抑或是質疑聲不絕於耳的深層原委所在。

肖鷹直言不諱地指出,趙本山作為演藝界和眾多媒體追捧、推崇的一個標誌性的人物,現在已過時。趙本山被拒之門外,就是拒絕把傳統曲藝「二人轉」變成市場奴隸的信號,換句話說,趙本山時代要結束了。

      責任編輯:連檣
趙本山重返舞台 為環衛工演出      [2015-05-02]
趙本山北京會館再開業 低調改名      [2015-04-18]
趙本山18歲女兒近照曝光 撞臉小姨      [2015-04-17]
趙本山與鐵嶺官員關係降至最冷      [2015-03-27]
趙本山暴瘦30斤 在家種菜      [2015-03-20]
政協閉幕 趙本山脫帽鞠躬謝記者      [2015-03-13]
趙本山表態:我沒做違法的事      [2015-03-11]
趙本山兩會提案力挺廣場舞      [2015-03-07]
趙本山兩會自我批評 有點飄忽離地      [2015-03-06]
本山集團內部隱秘:趙本山不再任大股東      [201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