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習近平總書記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調研。 【文匯網訊】這兩天,習總去了延邊。延邊,吉林省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朝鮮族人口77.8萬,占總人口的36.3%,是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集地。習總赴延邊,是三月份約上的,七月份,如願,如約。
據新華國際報道,這兩天,習總很忙碌。昨天,習總在延邊博物館看展覽,在田間地頭鼓勵糧食打出品牌,誇朝鮮族老年舞蹈隊跳得好,關注新農村的「廁所革命」,還入鄉隨俗脫鞋進農家、盤腿話家常。今天,習總注目高鐵,鼓勵以高鐵的「高速」帶動整個裝備製造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局面;和企業職工座談,強調中央領導是大勤務員,要抓實體經濟,國有企業是中堅力量。
從民生到經濟,從政策到家常,從農業到製造業,習總關心的面兒廣,說的貼心話兒多。
習總還在延邊,我們先一睹為快。
時間:2015年7月16日
地點:吉林延邊
【一】 「我一直想去延邊看一看」
今年3月在參加全國人代會吉林代表團審議時,來自延邊的人大代表邀請總書記到延邊去看看,習近平說,我一直想去延邊看一看,下次到吉林一定去。
16日中午,習近平總書記到吉林考察調研,把首站安排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一下飛機,習近平便乘車前往延邊博物館,聽取延邊州總體情況介紹,參觀延邊州成就展和朝鮮族民俗展。當天下午,總書記深入田間地頭、朝鮮族群眾家中和企業車間,同廣大幹部群眾親切交流。
【二】 「糧食也要打出品牌」
16日下午,習近平來到位於海蘭江畔的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這裡7200公頃水稻長勢喜人。總書記走到田間,同正在勞作的村民和農技人員攀談起來。一位農技人員拔起一把秧苗遞到總書記面前說,插秧時3-5棵苗,現在已分出三四十棵了,今年有好收成!習近平說,中國有13億人口,要靠我們自己穩住糧食生產。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 祝鄉親們大豐收。
【三】 「這首歌我非常熟悉」
「青山綠水披霞光,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16日下午,在光東村村委會,正在排練的老年舞蹈隊伴著這首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紅太陽照邊疆》翩翩起舞。習近平說,幾十年前自己當村支部書記時,廣播裡每天都放這首歌,非常熟悉。今天來到了海蘭江邊,歌中所唱的就是這裡。總書記稱讚朝鮮族群眾的舞蹈跳得好,一招一式就是不一樣。
【四】 「全面小康,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
延邊是朝鮮族自治州。習近平說,這是他第一次到朝鮮族聚居區考察調研。在光東村村民李龍植家,總書記按照朝鮮族習俗,脫鞋進屋,察看主人的生活起居情況。隨後,盤腿而坐同村民們拉起家常。習近平指出,我們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過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五】 「廁所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延邊州光東村瞭解到一些村民還在使用傳統的旱廁,他指出,隨著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也要不斷推進,要來個「廁所革命」,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的廁所。基本公共服務要更多向農村傾斜,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
時間:2015年7月17日
地點:吉林延邊
【六】 這個「工序一口清」很厲害
17日上午,習近平考察了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在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裝車間,接線班工人姚智慧流利地說出一大串工藝流程。總書記稱讚說:「這個『工序一口清』很厲害。」姚智慧告訴總書記,每列動車有19726根線束,近10萬個接線點,必須將工藝流程倒背如流,才能保證高質量完成每道工序。
【七】 「高鐵已成為中國裝備製造一張亮麗的名片」
17日上午,習近平考察了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在總裝車間,習近平登上一列即將竣工的動車組頭車,走進駕駛室,聽取技術人員介紹。他坐上旅客座椅體驗。習近平說,高鐵動車體現了中國裝備製造業水平,在「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方面也是「搶手貨」,是一張亮麗的名片。這兩年走了很多國家,談的最多的合作項目之一就是高鐵。俄羅斯莫斯科到喀山的高鐵建設,就是我同普京總統共同見證簽署的項目。習近平希望高鐵建設再接再厲、創新驅動,繼續領跑、勇攀高峰,帶動整個裝備製造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局面。
【八】 「中央領導是人民的大勤務員」
在同企業職工座談時,習近平說,到地方考察調研,最希望同廣大工人、農民和各方面的群眾直接接觸,聽聽你們的意見和建議,這對我們決策很有幫助。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都是人民的勤務員,中央領導是人民的大勤務員。請大家開門見山,把真實想法一吐為快。
【九】 「實體經濟一定要抓上去」
在同吉林省企業職工座談時,習近平指出,中國夢具體到工業戰線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把製造業搞上去,創新驅動發展是核心。我們要向全社會發出明確信息:搞好經濟、搞好企業、搞好國有企業,把實體經濟抓上去。
【十】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習近平在同吉林省企業職工座談時指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對國有企業要有制度自信。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沿著符合國情的道路去改,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也要避免市場的盲目性,推動國有企業不斷提高效益和效率,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游刃有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