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獲悉,「十三五」規劃編製已於2014年4月正式啟動,當時選取了25個事關全局的重大課題,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組織社會力量開展研究,涉及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
據華夏時報報道,「預定7月底的北戴河會議決策層將討論『十三五』規劃」。7月23日,長期向國家發改委提供決策建議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據瞭解,今年的北戴河會議跟往年不一樣,會重點討論新的5年發展規劃,解決下一步如何走的問題。有專家據此推斷,關於「十三五」規劃的討論,將成為北戴河會議的主題。
「十三五」期間是中國從大國轉為強國的關鍵,焦點就是「一帶一路」和「創新驅動」。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分析認為,未來5年,中國的經濟要完成中國內部跟外部、速度和質量、發展和生態等多種平衡關係,所以「十三五」的關鍵詞就是「平衡」。
緊扣民生
「你的寬帶速度上不去,基於互聯網的其他消費也會受到影響。」一位發改委系統的官員說,我國在很多領域都有潛在的需求,但我們的供給是不足的,「所以,制定『十三五』規劃時會考慮解決這些問題」。
事實上,地方政府仍然更偏重於經濟建設,對民生問題重視不夠。
「當前,上級要求做什麼,下面就跟著做什麼。」7月23日,山西省一位地方官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雖然上級要求搞民生工程,但由於在經濟建設方面有更明確的指標要求,因此對民生問題容易懈怠。
例證就是,各地要想方設法去完成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指標,一個勁兒地上項目、搞拆遷,但往往對征地拆遷後的民生安置等問題處理得不好。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顧問宋曉梧一針見血地指出,「重經濟、輕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導致地方政府盲目定投資指標、搞GDP競爭。比如,海南省「十二五」規劃中有20多個指標,但對醫療、資源環境等社會建設的約束性指標並不清晰。
不少基層幹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抱怨說,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不匹配,也導致地方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心有餘力不足。「由於要上馬眾多的投資項目,地方配套資金也就需要更多,但地方卻無法騰出更多的財力解決民生問題」。四川省一位副縣長對記者說,這導致更多的民生工程的資金得不到保障。
遲福林則建議,今後應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設施基本完備,作為衡量省、市、區是否協調發展的主要指標。他說,「十三五」期間,應更加突出民生保障,逐漸使政府從經濟運行的第一線抽身出來,切實成為公共事業的推進者。
山東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福一建議,「十三五」期間,需要考慮到資源的上限和生態紅線,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都應該納入約束性指標。
當前,緊扣民生正成為「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熱點。以北京來說,北京市「十三五」規劃編製領導小組已開展5個主題的徵集建議,包括「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等,集中聽取社會各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意見建議。
注重均衡發展
「政府應該從經濟型政府更多轉向服務型政府,必須改變政府的激勵機制,使得政府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更均衡、更有效的角色。」遲福林稱。
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近日透露,「啟動『十三五』規劃編製工作,我們選取了25個事關全局的重大課題」。他表示,這次編製規劃需要考慮的大背景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怎麼更好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將是『十三五』規劃編製過程中需要重點把握的問題。」徐林說。
事實上,「中國的五年規劃一向偏重於經濟規劃,社會規劃則顯得相對滯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遲福林也對記者說,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政府職能的轉變尚未徹底到位。
「地方尚未把公共服務當作第一要務,而是仍把GDP增長、擴大投資當作首要目標」。上述副縣長對記者說,只有在「十三五」規劃中通過設定約束性指標,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才能確保兌現政府對百姓的承諾。
據記者瞭解,此前發改委也提出了一些約束性的指標,如環保、資源節約等,但這些政策在執行中容易走樣。「我們的確還有一些薄弱的環節,如轉型升級還不理想,要做到這點的話,沒有創新驅動是不行的。」7月23日,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官員對記者說。
不排除在「十三五」規劃中還會涉及其他問題,像環境保護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等。但中國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著重建議,「十三五」時期,應盡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明確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落實與之相匹配的財力。
受訪專家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也認為,過去因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不匹配,使得目前的民生問題十分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