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如果問焦裕祿的鐵粉是誰?可能有許多,小編覺得,最有份量、最廣為人知的,當屬習近平。
據北京青年報微信公眾賬號「政知圈」報道,8月27日習近平新作《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出版,小編在該書上架之後的第一時間去書店買了。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這本習近平新作,照舊是16開的小冊子,全書68頁,4.1萬字的篇幅收錄了習近平從2012年履新之初至今對縣委書記的6次重要講話全文。
政知圈小編以為,這本書也可看作鐵粉習近平的追星心得。
作為焦裕祿的鐵粉,習近平在確定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繫點時選擇了焦裕祿曾經工作奉獻的蘭考。新作首次披露的《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鐵粉習近平敘述了自己的追星之路,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小編帶大家看看是怎樣的,下文內容主要從書中摘錄。
為何追星焦裕祿
01.由穆青長篇通訊與焦裕祿結緣
記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我當時上初中一年級,政治課老師在念這篇通訊的過程中幾度哽咽,多次泣不成聲,同學們也流下眼淚。特別是念叨焦裕祿同志肝癌晚期仍堅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頂著肝部,籐椅右邊被頂出一個大窟窿時,我受到深深震撼。
後來我當知青、上學、參軍入伍、當幹部,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祿同志的形象,見賢思齊,總是把他當作榜樣對照自己。焦裕祿同志始終是我的榜樣。
02.電影《焦裕祿》看了不止一遍
1990年7月15日,我任福州市委書記時,以《念奴嬌》的詞牌填了一首《追思焦裕祿》,發表在《福州晚報》上。李雪健主演的電影《焦裕祿》,我看了不止一遍。
03.對著焦裕祿栽的泡桐樹睹物思人
我到中央工作後,2009年4月到河南調研時專程來過蘭考,瞻仰了焦裕祿烈士紀念碑,參觀了焦裕祿事跡展,看了焦裕祿同志當年栽下的泡桐樹,看望了焦裕祿同志親屬,開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精神座談會,專門就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了一個講話,提了五方面的要求。我當時說是如願以償。
昨天(小編註:應該是2012年12月29日),一踏上蘭考的土地,我的心情依然很不平靜。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儘管看的、聽的頭比較熟悉,但我還是想多看一看、多聽一聽,因為每一件實物、每一個故事都能引起我的心靈共鳴。我們住在焦裕祿幹部學院,出門就看得見焦裕祿同志當年栽的泡桐樹,睹物思人,也別有一番感慨。
愛念叨焦裕祿哪些事?
01.475天走訪149個大隊的120多個
焦裕祿同志在蘭考的四百七十五天中,考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對全縣一百四十九個生產大隊中的一百二十多個進行了走訪和蹲點調研,面對面向群眾請教、同群眾商量。正是這種深入的調查研究,使他在較短時間內基本掌握了內澇、風沙、鹽鹼的規律,實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確決策。
02.帶頭冒雨涉水看洪水變化
焦裕祿同志面對蘭考自然災害的肆虐和貧困落後的實際,一開始就立下雄心壯志:「拼上老命大幹一場嗎,決心改變蘭考面貌。」他走到哪裡,實幹苦幹的標桿就樹到哪裡。每當風沙最大時,他都帶頭下去查風口、探流沙;每當雨下得最大時,他都帶頭下去冒雨涉水、觀看洪水流勢和變化。他得知自己病情很重時還豪邁地說:「活著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把沙丘治好。」
03.兒子看戲沒買票拿錢補票
焦裕祿同志生活簡樸、勤儉辦事,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他的衣、帽、鞋、襪都是拆洗多次,補了又補、縫了又縫。他嚴守黨紀黨規,從不利用手中權力為自己和親屬謀取好處。他親自起草《幹部十不准》,對幹部廉潔自律作出具體規定。
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的《幹部十不准》展板前,我又仔細看一下,覺得他是真正抓規矩,非常有針對性。《幹部十不准》除了規定:「一律不准送戲票」外還規定「十排以前戲票不能光賣給機關」,也就是說好票要留一些給群眾。他無意間聽到兒子因認識售票員看戲未買票,便教育兒子不能搞特殊「看白戲」,並立即拿出錢叫兒子到戲院補票。
註:這個故事掛在習近平嘴邊,2013年在蘭考講,2015年1月在全國縣委書記首期培訓班上也講。
如何學習焦裕祿?
01.正定:常騎車下鄉遇沙灘扛車走
我曾經說過,當縣委書記要走遍全縣各村,當地市委書記要走遍各鄉鎮,當省委書記要走遍各縣市區。我履行了這一條。我在正定當縣委書記時走遍了所有村。我經常騎著自行車下鄉,從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工社區,每次騎到滹沱河沙灘就得扛著自行車走。
02.寧德:鄉書記砍雜草開路下鄉
我當市委書記、地委書記期間走遍了福州、寧德的鄉鎮。當時,寧德有四個鄉鎮沒有通路,我去了三個,後來因調離了,有一個沒去成。有個下黨鄉,我去時真是披荊斬棘、跋山涉水,鄉黨委書記拿著柴刀在前面砍雜草,他說這條路還稍微近點,順著河邊穿過去。一路上,老百姓說「地府」來了。他們管地委書記叫「地府」,就是知府的意思。老百姓簞食壺漿,自發擺著各種擔桶,一桶一桶都是清涼飲料,用當地土草藥做的,還有綠豆湯,說你們喝吧,路上辛苦了。
03.寧德:開會吃飯洗澡都在廊橋上
那個地方叫壽寧縣,明代寫了《警世通言》等「三言」的馮夢龍在那兒當過知縣。馮夢龍去上任走了半年。當時我就一個感慨,一個才高八斗的封建時代知縣,怎麼千辛萬苦都去,難道我們共產黨人還不如封建時代一個官員嗎?到了那兒以後,看到鄉黨委辦公室設在一個改造過的牛圈裡,地方很小。南方的橋是廊橋,我們就在一座橋上辦公,擺幾把竹椅,中間用簡易屏風一隔,開會、吃飯、休息、洗澡都在上面。
多知道點
習近平還有哪些縣官偶像?
北宋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二十七歲擔任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知縣,任職三年,「治績大舉,民稱其德」,為以後革新變法打下了基礎。
清代鄭板橋
清代鄭板橋長期在河南范縣、山東濰縣擔任知縣,其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千古流傳。陶淵明、狄仁傑、包拯、海瑞等許多人都當過縣令、知縣。
福建東山谷文昌
「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我經常提到五六十年代福建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他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辦事,當地老百姓逢年過節是「先祭谷公,後拜祖宗。」
以及當過縣令、知縣的陶淵明、狄仁傑、包拯、海瑞等許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