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央視新聞微信號5日報道,「中國裁軍30萬」,9月3日當習近平鏗鏘有力地講出這幾個字時,全球震驚了!
就在這一消息宣佈後的幾個小時。177位開國中將中的最後一位,101歲的張震將軍走了。他出生的那一年,一戰爆發;他走的那一年,距離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經過去70周年。
而張震將軍,恰恰領導過裁軍。
△上圖:101歲的張震將軍走了。
裁軍就是強軍
1980年,鄧小平指出,「我們存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軍隊很臃腫」。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張震,會後直接參與了軍隊精簡整編和體制改革指導工作。到1985年初,在張震領導下,《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出爐,直接指導了1985年6月的百萬大裁軍。
算上這次,新中國已經要經歷11次裁軍,從抗美援朝時的627萬人裁至200萬人。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的當天宣佈裁軍,沒有什麼比這更能體現中國捍衛和平的決心了。
就連一向挑剔的西方媒體,大多也高度評價了中國的裁軍。比如《紐約時報》就援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Rory Medcalf教授的話認為,中國宣佈裁軍讓人「喜出望外」,這是「中國試圖向世界傳達嚮往和平的信號」。而在閱兵中宣佈裁軍,是對西方指責中國「秀肌肉」很好的回應。
事實上,縱觀歷次裁軍,背景無非兩個:形勢變化、時代發展。
形勢變化,即從戰爭狀態轉為和平建設狀態,自然不需要過多的軍隊。裁減開支和人員,一方面節約軍隊經費,另一方面也解放更多生產力投入社會生產。比如,從1949年到1953年8月,解放軍總規模即從627萬人降至350萬人,陸軍裁減比例最大。
而時代的發展,則是不斷適應形勢,使軍隊朝高精尖方向發展。比如,在張震策劃領導的那次大裁軍中,諸如騾馬、騎兵、司號兵等不適應現代戰爭條件的兵種即被裁撤;裁軍後,解放軍陸軍的專業兵種數量第一次超過了步兵,炮兵成為陸軍中的第一兵種,裝甲兵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陸軍防空導彈部隊等一大批新的兵種紛紛誕生。
事實上,早在90年代初,張震就下過一個判斷:未來解放軍的發展,要立足於「能夠打贏一場高新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無論是裁軍,還是此次閱兵中的高精尖新式裝備,都是為了這個目的服務的。換句話說,裁軍就是強軍。
被裁的軍官去哪兒?
關於裁軍這件事,各總部、兵種和大軍區以及武警部隊官兵紛紛表示,堅決擁護關於裁減軍隊員額30萬的決策部署。
裁軍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既關乎30萬人的前途,更關乎30萬個家庭的命運。在此之前的十次大規模裁軍中,先後共有數十個大軍區和兵團級單位被撤銷,近千所軍隊院校、醫院等被裁撤、縮編或改隸,全軍員額從兵力最多時的627萬人減為目前的230萬人,如今這230萬人還要再裁13%,他們解甲歸於何處呢?
在2005年之前,我國解甲的軍官安置方式有兩種:轉業、復員。具體來講,轉業,即計劃分配方式,這種方式是轉業幹部的工作分配完全由國家負責。復員,即軍隊一次性發給復員軍官數額較大的復員費,國家不再負責安置工作。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82年第八次裁軍,國家由戰火走向和平,由備戰走向建設。此時,國家需大量生產建設人員,因而前幾次大裁軍中,大部分部隊採取的是集體的轉業和復員,只有少數採取分散的轉業或復員。
△上表:前7次裁軍軍官去向
1985年的百萬裁軍,轉業軍官在地方各條戰線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用了整整3年時間。
1997年裁軍50萬時,我國轉業軍官安置工作已經走上正軌,每年有計劃地安置約4萬名解甲軍官轉業到地方,不再進行集體安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我國安置制度的逐步完善,在第十次大裁軍中,軍官的安置方式也從轉業、復員這兩種發展為轉業、復員、自主擇業三種。關於自主擇業的方式,2001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軍隊轉業幹部安置暫行辦法》,首次確定自主擇業的安置方式。這種方式是,擔任團級職務和營級職務、軍齡滿20年的軍隊轉業幹部,可以選擇自主擇業,安置地政府逐月給自主擇業的幹部發放退役金,但國家不包分配工作。國家對從事個體經濟和創辦經濟實體的自主擇業幹部,在貸款、稅收和辦理營業執照等方面給予照顧。
下表為人社部公佈的近幾年安置的軍官人數。以2014年為例,共安置了4萬軍官,9000人選擇自主擇業;31000人由國家分配,轉業到各地方,在這當中,有82.9%轉業軍官進入黨政機關和參公單位,15.2%進入事業單位,1.9%進入國有企業。
△上表:近幾年安置軍官人數
從歷史數據來看,完全由國家負責工作安排,壓力較大,自主擇業的方式可能會獲得更多政策鼓勵。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表示,此次30萬的裁軍目標將在2017年底前完成,重點是壓減老舊設備部隊,精簡機關和非戰鬥機構人員,調整優化軍隊結構。至於具體的裁哪些、怎麼裁,應該會涉及到多個部門,需要等相關政策的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