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社9月20日報道,「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發射將成為中國的航天發展史的一個重要標誌點,標誌著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開始承攬發射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孫為鋼說。長征六號運載火箭20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由此掀開中國航天發射新篇。
其一是火箭「新」。
據報道,中國現役火箭大多在20世紀90年代定型,此後主要是進行適應性修改。作為中國新一代無毒、無污染液體運載火箭的首飛箭,長征六號採用全新的總體方案,全新的結構形式,全新的動力系統和全新的電氣系統。
簡而言之,它「更有力」、「更環保」、「更快捷」、「更精準」、「更經濟」,符合國際運載火箭發展潮流,也貫徹了可持續發展國家戰略。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李程剛告訴中新社記者,2009年新一代運載火箭立項以來,研製團隊做了大量地面試驗。2012年11月27日,火箭一子級發動機熱試車圓滿成功。半年後,二子級熱試車試驗成功。又過了三個月,三子級熱試車試驗成功。
「長征六號的構型在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中是最簡單的,測試發射方式也是最簡便的。」孫為鋼說,「今後一段時間內,還將有多個新型號運載火箭陸續進行首飛試驗」。
其二是模式「新」。
以往火箭執行發射任務,需要分段運輸至發射場,再在塔架上完成各子級的垂直吊裝總裝和測試。長征六號首次採用「三平」測發模式,可謂徹底變革。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助理任守福解釋,「三平」即「水平整體測試、水平整體星箭對接、水平整體運輸起豎發射」。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大大簡化發射區操作時間和發射台佔用時間。
為適應「三平」測發需要,研製團隊設計了集火箭運輸、起豎、發射臍帶塔功能於一體的自行式整體運輸起豎車,還改進地面測發控系統,將各種測試設備集成安裝到一輛移動的「體檢車」。
組建於1967年、完成56次88顆衛星發射、取得航天發射系統成功率100%輝煌成績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也為這場「大考」作出了艱苦努力。
其三是搭載「新」。
長征六號「首飛」就將20顆微小衛星成功送入太空,既是中國單次發射衛星數量之最,也刷新了亞洲航天發射紀錄。
這些微小衛星來自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單位,主要用於開展航天新技術、新體制、新產品等空間試驗。
隨著衛星技術的發展,微小衛星越來越多。對於這些小型載荷來說,現役的長征二號、三號等系列運載火箭好比「大馬拉小車」。也正是基於減少運載能力浪費、降低發射成本、增加國際競爭力的考量,長征六號應運而生。
「用物美價廉來形容這次的多星發射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希望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趙志明說。
「研製小衛星的門檻不高,像我們高校和規模不大的衛星研製單位等均可以躍進這道『龍門』。」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王峰說,衛星與火箭互促,形成「良性循環」。
「長征六號未來將會承攬很多微小衛星發射任務。」孫為鋼說,他亦希望降低發射成本,鼓勵更多企業和學校研發微小衛星,吸引包括高校學生在內的年輕人進行科研探索,為中國航天事業培育新興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