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英國並非「突然轉向」中國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10-23]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網報道,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英國,受到英國政府和王室的隆重接待,雙方簽署了據稱總價值超過400億英鎊的雙邊合作協議、意向,並敲定或推動了諸如欣克利角核電站兩座反應堆等在內一系列重大合作項目。訪問期間及前後,英國首相卡梅倫、外相哈蒙德、財政大臣奧斯本等多次釋放暖意,並說出諸如「中英關係進入黃金十年」、「英國願做中國在西方最佳合作夥伴」等「親切話語」。

結合此前不顧美國阻撓、帶頭加入亞投行等行為,一些中外人士認為,英國「突然轉向」中國,甚至有部分人士認為英國是在「選邊站」。這顯然是把問題、也把英國看得太簡單了。

首先,英國並非「選邊站」,英美關係始終是其外交關係的「內核」,其次則是西方國家間的「自己人」關係。「願做中國在西方最佳合作夥伴」的敘述看似親切,實則把這種「內外有別」勾勒得言簡意賅。歷屆英國政府都希望和中國發展經貿關係,但前提是不影響與「內核」及「自己人」的關係。

其次,作為外交經驗豐富,素有靈活、實用主義和縱橫捭闔口碑的老牌國家,英國人歷來善於審時度勢,有前瞻性地調整其外交戰略、政策,並總是「留有後手」。在對華關係歷史上,英國是最早派遣正式外交使者前往中國的歐洲國家(1793年馬嘎爾尼使團);鴉片戰爭後英國本擬進一步實質性瓜分中國領土,發覺困難重重後便轉而扶植在華代理人,成為「同治中興」期間中國最重要的軍火供應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後,英國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之建交的西方大國;在冷戰期間,英國是較早向中國提供重要軍事技術裝備的國家,但也是率先實施全面對華軍事禁售的西方國家。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英國歷屆政府開始將中國這個新興經濟大國當成更重要的合作夥伴,以便「對沖危機」。如今我們津津樂道的一系列「大單」,實際上大多早有伏筆。比如,欣克利角核電站反應堆項目,中國的介入始於2013年;被盛傳「可能有戲」的中國參與修建英國HS2高鐵,早在2012年初就立項,2013年卡梅倫首相訪華時就和中國「拉上關係」;而「離岸人民幣中心」甚至加入亞投行,也都是醞釀已久、深思熟慮的結果,而絕非「突然轉向」。

英國之所以表現出外交和國際關係方面的老練、務實和前瞻性,和其長期高居世界首席強國地位所培養出的判斷力、技巧和經驗息息相關。英國國家統計局(ONS)的數據指出,自2004年以來,中國對英國經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2004年中英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14億英鎊,占英國總進出口量比重的3.3%,2014年則增至376億英鎊,占比則增至7%,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英國第二大進出口貿易夥伴。從泰晤士水務到「黑出租」再到欣克利角核電站,「黃金十年」間英國經濟的中國元素將不斷增多,對於這點,老道的英國政治家自然看在眼裡。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英國一方面希望借助中國之力幫助自己的經濟,另一方面也希望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中國這個富有潛力的市場上獲得好的「身位」。哈蒙德外相此前就美國和本國批評人士「英國政府在對華搖尾乞憐」等說法反駁稱「英國政府並非天真,而是希望有所收穫」;在談及所謂「對華開放不設防」時直言「英國當然希望中方採取對等措施」。而卡梅倫首相則表示,希望中英間「解鎖」超過300億英鎊總值的貿易和投資,並為英國各地帶來3900個就業機會。

同樣,中國也看到了英國獨特的資源優勢和「靈活身段」所帶來的「入場方便」。在金融服務、創意產業、IT產業、媒體業和醫療保健產業等方面,英國可以給中國帶來許多助益;而英國務實的「不設防姿態」,則有助於中國在貿易、投資等關鍵領域「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很顯然,從歷史和現實角度,中英都是一對既講究禮儀程式、又務實靈活的合作夥伴兼競爭對手,對彼此間的關係看得太濃或太淡,都顯得有些「自作多情」。

      責任編輯:姚黃
60億大單後 中企再獲歐洲核電訂單      [2015-10-23]
習近平訪英彰顯國力 在英港人自豪      [2015-10-23]
習近平訪英說清楚了中國的這8個原則問題      [2015-10-23]
習近平為全球第1000所孔子課堂揭牌      [2015-10-23]
習近平訪英期間雙方成果清單:涉政商領域近60項      [2015-10-22]
習大大說「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香港如何理解?      [2015-10-22]
習近平訪英第二天行程圖文全紀錄      [2015-10-22]
外媒:「習卡會」繪製中英關係新藍圖      [2015-10-22]
這些英國公司被中國「承包」了      [2015-10-22]
習大大卡梅倫共同見證:中石油與BP簽署合作協議      [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