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西周時期「虢季」七鼎六簋 記者田雯 攝 【文匯網訊】(記者田雯 南京報道)12月29日,南京博物院年終大展「和·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之道」展出了250餘件文物,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龍耳方壺等春秋時期青銅器、西漢的日月星象圖木雕、東漢的伏羲女媧畫像磚等國寶級文物集體亮相,展示了從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延綿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吸引了眾多市民和遊客參觀。
七鼎六簋展先秦禮樂制度
據策展人田甜介紹,展出的西周時期「虢季」七鼎六簋是國寶級青銅器,1990年出土於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在視覺上很具有震撼力。「虢季」列鼎一組7件,形制、紋飾與銘文均相同,大小依次遞減;「虢季」簋一組6件,形制相同,大小、紋飾與銘文略有差異。田甜表示,這套青銅重器反應了當時天子擁有「九頂八簋」,諸侯王擁有「七鼎六簋」的宗法禮制,是先秦禮樂制度的實物代表。
另一件西漢時期的日月星象圖木雕也頗受關注,長條形的木板原是覆蓋在棺頂部的蓋板,淺浮雕描繪著漢人對日月星空的仰望。炎日於左,三足之烏負日急速翱翔;圓月在右,日中有悠閒的四足蟾蜍與玉兔;飛行的羽人、神魚等縈繞在日月兩側。田甜表示,該木雕寓意著從漢初高祖定天下開始推行「與民休息」的黃老之學,順應自然之道早已根深到漢代社會風俗的脊髓中。
而東漢時期的伏羲女媧畫像磚亦顯示了當時人們對人類起源的好奇和探索,磚的邊框飾有菱形紋,畫面分為上下兩格。上格右為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兩尾纏繞。中部為後有雙闕、前面立有雙柱的一座建築物,其內跪坐一人,其外一人持笏而坐,樓旁有一樹。下格為雙龍交尾盤踞圖。圖案充分展示了東漢時期人們高超的石刻工藝和豐富的想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