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上海公佈未來20年發展目標


http://news.wenweipo.com   [2016-01-10]

【文匯網訊】近日,上海市規土局正式發佈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40)綱要概要》,該官方文件首次完整披露了上海未來20年發展的重要目標,其中建設用地將只減不增,總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內(2014年已達3100平方公里);上海將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力爭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並作為2040年常住人口規模的動態調控目標。澎湃新聞摘錄整理了十個方面重要信息,包括城市性質、底線約束、生態環境、交通佈局等。

【城市願景】

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創新之城、生態之城、人文之城。

【城市性質】

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個中心」的基礎上,到2040 年,將上海建設成為綜合性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

【底線約束】

實現規劃建設用地規模負增長。做到建設用地只減不增,重點通過推進集約節約用地和功能適度混合來提升土地利用績效,總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內(2014年已達3100平方公里)。

嚴格控制人口規模。持續優化人口結構和人口佈局,有效調整人口密度和人均建設用地水平,促進宜居城市建設。落實中央嚴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緩解人口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緊約束之間的矛盾,力爭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並作為2040年常住人口規模的動態調控目標(2014年為2425萬人)。

確保生態用地只增不減。加強生態空間的保育、修復和拓展,從城鄉一體和區域協同的角度加強生態環境聯防聯治聯控。

【空間格局】

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協同發展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城鄉空間格局。建立「主城區—新城—新市鎮—村莊」的城鄉體系,差別化制定發展策略,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統籌和一體化發展。

中心城延續現有分區結構,劃分為中央分區、北分區、西分區、南分區。

中央分區為內環以內地區,進一步集聚高能級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品質。

北分區結合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注重功能提升和結構優化,完善軌道交通網絡,改善城市環境品質。

西分區結合虹橋樞紐地區的建設,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區域輻射和帶動作用,以及會議會展,創新服務等功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網絡。

南分區重點整合功能、優化佈局,強化各類配套生活設施建設和交通服務水平。

東北分區強化金橋、外高橋地區服務商貿和現代物流功能,提升軌道交通網絡覆蓋率,完善各級公共服務網絡。

東南分區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功能,提升公共服務能級。

【生態環境】

嚴格保護長江口、杭州灣及其鄰近水域、海域灘涂濕地以及與其相依存的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嚴格按規劃實施灘涂圈圍,濕地圈圍速度低於自然濕地的增長速度,確保自然濕地保有率不降低、生態功能有提升。

中心城周邊地區優先確保外環綠帶、近郊綠環和 16 條生態間隔帶建設。郊區對接區域生態廊道,積極保護嘉寶、嘉青、青松、黃浦江、金奉、金匯港、浦奉、大治河、崇明等重要市域生態走廊。廊道平均寬度達到 500 -1000 米,賦予生態保育、農林生產、休閒遊憩和空間引導等多種功能,保護並修復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遷徙走廊,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

實現全市碳排放總量與人均碳排 2025 年之前達到峰值,至 2040 年,大幅度降低碳排放總量。

2040 年,大幅度降低 PM2.5 濃度。完善區域大氣環境保護合作平台,推動長三角以及更大區域實施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共享區域間大氣污染監測數據,建立區域大氣污染應急預警機制。加強交通、能源、建設、工農業生產等領域的大氣污染控制,推進大氣污染物的協同減排,持續加強大氣污染防治。

【交通佈局】

適度加密中心城北部地區、東部地區的軌道交通網絡,在中環附近預留構建城市軌道環線的可能性,增強沿黃浦江等主要客運走廊的骨幹公交服務功能。

在中心城周邊地區構建重要交通樞紐、公共活動中心、重點發展地區之間的軌道快線,完善虹橋樞紐交通疏解通道,通過強化樞紐集聚效應支撐市級副中心功能。

完善南北向進出中心城的切向通道佈局,全面構建地面公交專用道系統,發展多元輔助公交,縮短平均通勤時間。

建立由區域城際鐵路、軌道快線、城市軌道、中低運量軌道等構成的軌道交通系統。利用既有鐵路支線開行市郊客車,實現桃浦站、北郊站等貨運場站功能的轉型,建立1小時交通圈,形成效率和運量並重的客運交通走廊。

構建軌道快線、市郊鐵路,大力發展公交骨幹線路,各新城規劃1條以上城際鐵路或軌道快線通過。

【產業格局】

以陸家嘴金融城—外灘金融集聚帶為核心,沿延安路 - 世紀大道和黃浦江兩條現代服務業發展軸,強化南京西路、東虹橋等高端商務區集聚發展,全面提升全球化商務服務功能。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前灘、北外灘、蘇河灣等若干高等級的高端商務區建設。

承載國家戰略要求,形成汽車、航空航天、裝備製造等高端製造業基地,用地面積不少於 150 平方公里。加強戰略性支柱產業向產業鏈的前後端延伸和集聚,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重點建設浦東大飛機、嘉定汽車、長興島造船、寶山精品鋼鐵、臨港高端裝備等產業基地。

中心城保留少量工業用地,郊區工業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重控制在 15%-20%。至 2040 年,全市工業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重控制在10%-15%。同時在工業用地轉型升級過程中注重工業遺產保護和功能再利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社區空間】

提供適量的、擁有便捷公共交通和完善公共服務的人才公寓;建設若干交通便利、環境優良、設施完善的國際化社區;建設或改造一批適老性住宅,提高社區適老性設施建設標準,實現全市新增住宅適老性達標率達到100%。

新增保障性住房以公共租賃房為主,不斷提升公共租賃房占保障性住房比重。鼓勵通過公共租賃住房、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等多種方式改善住房困難群體居住條件,逐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對於城鎮常住人口的覆蓋率。

建設較大規模的文化、體育、醫療衛生設施,打造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在主城區和新城,形成完善的文教體衛設施體系,促進各類資源的集聚和共享,形成 30 分鐘公共交通可達的城鎮復合設施網絡。

鼓勵新市鎮因地制宜打造金融、科教、醫療、體育、文化等特色功能區。逐步構建步行 15 分鐘可達、適宜的城鎮社區生活圈網絡,平均規模約 3-5 平方公里,服務常住人口約 5萬-10 萬人,配備生活所需的文教、醫療、體育、商業等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

生活圈內設置社區中心,作為生活圈內的綜合服務和公共活動中心。以 500 米步行範圍為基準,配置滿足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服務設施。

鄉村社區結合村莊佈局,集中配置符合農村生活生產特點的各類服務設施,構建社區生活圈網絡,提升鄉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

【城市文化】

以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和著名旅遊休閒目的地城市為目標,塑造國際化大都市和江南水鄉風貌特色,創造多元包容、富有親和力的公共空間。

以「一江、一河、一廊、一山、一湖」為重點區域,完善城市高品質文化休閒服務功能佈局。黃浦江兩岸地區結合重點地區建設,重點發展創意設計、博物博覽、傳媒等功能,成為世界級濱水文化功能帶。蘇州河沿線地區結合城市更新,重點發展公共文化服務、藝術、休閒等功能。延伸延安路 - 世紀大道文化交流走廊,引導會展、娛樂、演藝類文化設施集聚。佘山國際旅遊度假區形成具備休閒旅遊、文化娛樂、會議服務等復合功能的市郊型旅遊度假地。環澱山湖地區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推動水鄉古鎮文化休閒和旅遊資源的整體開發利用。

整合人民廣場等傳統的文化集聚區的資源,加快世博會文化博覽區、徐匯濱江、環上大國際影視區、虹橋國際舞蹈中心等重點文化集聚區建設。提升楊浦、閔行等高等教育集聚區的能級。在虹橋等地區打造醫療功能集聚區。

在既有的由「文物及優秀歷史建築 - 風貌保護道路 - 歷史文化風貌區」構成的「點 - 線 - 面」保護體系基礎上,增加風貌保護街坊、傳統村落等保護類型,主城區突出多元文化交融,郊區突出水鄉風貌特色;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歷史記憶、社會生活等非物質要素。

地區和社區公園以為周邊地區和社區鄰里提供交流互動、休憩娛樂、娛樂設施為主要功能。可結合濱水綠化、街頭廣場、公共設施架空層等多種形式佈局,強調步行可達性。在社區內建設足球、籃球等各類體育運動場地和休憩健身設施,鼓勵學校運動場地等錯時對外開放。增加小尺度、人性化、慢行可達的廣場、公園的數量和密度。

【應急保障】

重點加強火災、暴雨、洪水、內澇、風暴潮、颱風、龍捲風、地震等主要災害的防災減災設施建設。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加強對鹹潮入侵及海水倒灌的防範管理。加強地面沉降、食品安全等致災風險的防範管理,兼顧對公共衛生事件、恐怖襲擊、核輻射、重大危險源事故、戰爭等超大城市多元風險的應對。

適當提高城市防汛、除澇、消防、人防、應急避難及抗震等防災減災設施配置標準。建設黃浦江河口水閘及吳淞江行洪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

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完善城鄉雨水排水體系,加強對強降雨的預警應急。保護河流、湖泊等天然「海綿體」,通過低衝擊開發建設手段增加人工「海綿體」,如下凹綠地、屋頂綠化等蓄、滯徑流雨水,實現「增滲減排」和源頭徑流量控制。

      責任編輯:高峰
上海暫停互聯網金融平台註冊      [2016-01-10]
上海新報告1例H7N9病毒確診病例      [2016-01-09]
外媒:中國正在上海建第三艘航母      [2016-01-02]
廣西警方印發萬餘副撲克牌通緝令      [2016-01-10]
上海公佈未來20年發展目標      [2016-01-10]
潘功勝履新外管局黨組書記      [2016-01-10]
中國15所最美大學 最喜歡哪一所?      [2016-01-10]
王印芳少將出任38軍軍長      [2016-01-10]
浙「拾荒老人」默默捐資助學21年      [2016-01-10]
網信辦:望網民發表言論時堅守底線      [201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