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文/李理
大公網報道,小販,英文hawkers,注定是寫作者眼中有故事的群體。有的街頭小販一路當上了印度總理,有的非洲小販生意成敗成了這個希望大陸崛起的標志。今天,香港街頭小販成了別有用心之人的政治工具。
說實話,看到布蘭德從香港發來的報道我一點也不驚訝。早在英國《金融時報》用誇張的邏輯發布描寫中國徐姓商人在非洲的故事,而我在南非「非洲調查記者峰會」眾目睽睽下斥責英國紳士文責瑕疵之時,我和數名FT的同行就保持著奇怪的默契。
在很多中國人還沉浸在傳統佳節的情緒中,香港這個亞洲金融之都發生了街頭騷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不厭其煩的滾動播出午夜旺角滾滾濃煙的畫面,在融媒體的時代,CNN選擇了臉書上許多人描述槍響的只言片語。
這場被貼上「魚蛋革命」標簽的暴亂,顯然符合許多西方媒體的口味,同時也讓許多處於放假狀態的中國內地媒體人措手不及。
路透社在臨近午夜十分,發表了有別於一般消息的長文章,開篇即表明了這是時隔兩年,香港發生的最嚴重的街頭暴力。路透社發往全球的通訊報道標題直指警察和小販的沖突,加上香港濃郁的小販飲食文化,想不引起讀者對小販的同情都難。
路透社語焉不詳的援引見證這場騷亂的圍觀者說,「我對政府感到失望,」又大篇幅描述近年興起的香港本土主義群體和他們的訴求。路透社說,和「占領中環」相比,這次行動顯然更加暴力化,與警察對峙期間,帶著口罩的年輕人高喊港獨口號。
和路透社相比,《金融時報》在騷亂甫一平息就發出的文章更讓我感到不寒而栗。 除了在文末引述港大法學院教授Michael C Davis指責香港政府需要反思近年本土激進主義的原因外,一名被拘捕的學生的話如是說,「如果警察襲擊你,你必須絕地反擊。」 那是美國激進組織人士馬爾科姆. 艾克斯的話,如今成為香港一些激進年輕人信奉的人生信條。
在這場騷亂中,港獨組織旗下《熱血時報》在臉書上實時更新,消息傳到台灣睡間引起輿論大嘩。「警「棒打民出血」稱:最低武力」成了東森的焦點新聞。
還有BBC播放的短片,不斷重復警民沖突畫面,放大戾氣。這條新聞很快就登上了熱門新聞榜前十名。不難想象,2月10日,全球許多媒體都會趁著中國歡度春節,鼓噪香港出現的管治危機。
《洛杉磯時報》不甘人後,雖然沒有駐港記者,但這篇特約記者的報道背後還是耐人尋味。表面上這篇文章抑制著作者的激動情緒,但細心的人能夠或多或少猜出,特約記者本身可能就深入參與了騷亂。
拋開常識性的如「交通警察開了三槍」等錯誤,這篇文章披露了一個場景:午夜,這場騷亂的起源的攤位附近,宣揚本土主義的團體正在進行整治宣傳,帶著口罩的人們正從四面八方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