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文匯網記者 王培偉 兩會報道)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中國今年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更大,挑戰更嚴峻,2016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6.5%-7.0%。
這是多年來中國政府首次採取區間經濟增長目標。2015年,多年高速增長後,中國政府制定的增長目標第一次調至7%左右。再往前回顧,中國經濟增長目標曾調整過兩次:2005年由7%上調至8%,2012年開始下調至7.5%,並連續保持三年。
經濟增長目標定在歷史最低而且還是採取區間目標,這引起了各界的廣泛討論,其中不乏擔憂:是不是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將更加沒有支撐、更加疲軟?
通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完整瞭解今年中國政府的主要工作部署後發現,今年整體經濟工作部署「有短期托底、有改革支撐、有增長新動能」,讓我們有理由對今年的中國經濟增長保持樂觀。
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大投入將起到短期有效托底作用。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中國今年將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以上,公路投資1.65萬億元。而據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此前透露,2016年全國公路和水路加起來,預計投資規模達到1.8萬億元,加上鐵路投資的8000億元,鐵路公路水路共投資2.6萬億元。
多年來,每逢中國經濟增長出現疲勢,基礎設施建設總能最快最有效地帶動各方投資消費,為短期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托底支持。應該看到的是,雖然近年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總量已經非常龐大,但基礎設施建設區域不平衡、城鎮化新增基礎設施需求、大城市基礎設施完善需求等,使得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依然有很大的空間。
一系列的結構性改革效果逐步顯現,將激活市場活力,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更多支撐。近年來,宏觀調控中,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改變「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政策,而是通過持續推動結構性改革來激活市場活力,釋放市場潛能。
供給側改革,無疑將成為今年中國政府著重推進的重點工作。調整產業結構、激發企業轉型升級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但從國內外歷史經驗來看,在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時,「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則是政府經濟管理改進、推動供給側改革的最有效辦法。
在這方面,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足夠的積極信息。2015年,中國徹底終結了非行政許可審批,取消和下放了311項行政審批事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85%,全面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更令人振奮的事,企業界一直呼籲的控稅減稅政策也給了明確答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全面實施營改增,從5月1日起,將試點範圍擴大到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並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範圍,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新經濟增長動能的積累和效果的逐步顯露則讓我們對中國經濟充滿了期待。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了三十多年,經濟增長模式和經濟結構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就如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指出,經濟發展必然會有新舊動能迭代更替的過程,當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時,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形成新的「雙引擎」。
近些年,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經濟增長新動能積累和傳統動能轉型已經有不錯的積累。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平均每天新增企業1.2萬戶,全年新登記註冊企業增長21.6%。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進,互聯網與各行業加速融合,新興產業快速增長。這些積累下來的成果在吸收就業、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的效果將逐步顯現威力。
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經濟保持樂觀。當然,各界也應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經濟總量已今非昔比,不能再簡單糾結於經濟增長幾個點,而應該更多地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7萬億元,現在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的增量,相當於5年前1.5個百分點、10年前2.5個百分點的增量。而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2015年,中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4%,快於經濟增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