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長征七號縮比返回艙返回四大看點

2016-06-26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與以往的飛船返回相比,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返回過程亮點頻頻,精彩不斷。」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26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了返回艙著陸過程中的四大看點。

看點一:返回艙首次以彈道方式返回

在飛船返回階段,返回艙首次以彈道方式返回——在長征七號上面級和返回艙組合體分離後,指揮控制中心不對返回艙進行控制,返回艙依靠分離時的速度和姿態返回著陸。

「這與我們發射任務的試驗目的有關。」卞韓城說,這次發射就是驗證返回艙的氣動外形設計,獲取返回再入過程中返回艙的氣動力和氣動熱特性等試驗數據,為我國新一代多用途飛船的論證設計和後續關鍵技術攻關提供支持。

「這就需要我們設計一些不同狀態特別是複雜條件的試驗環境以獲取更為全面的數據。」卞韓城說:「以彈道方式返回就可以獲取返回艙在不受地面指揮控制中心控制的條件下的相關參數,對於實現我們的試驗目的起到積極作用。」

看點二:著陸點首次瞄準在沙漠

以往的飛船返回點大多是較為平整陸地、海上。這次把返回艙著陸點瞄準在沙漠在載人航天工程歷史上還屬首次。「這樣做的目的同樣是為了獲取返回艙更全面的試驗數據。」卞韓城說。

這次設定著陸的沙漠是位於內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其地形複雜多樣,有沙山、沙梁、湖泊等。這對於獲取試驗數據的實踐意義非常大。

此外,在沙漠裡進行搜索回收,對空中和地面搜索回收分隊是一次極大的考驗,比如,直升機如何降落、車輛如何行駛、如何通過沙梁沙山、如何實施返回艙回收等,這些都需要搜索回收力量努力攻關解決。「從另一方面看,這也鍛煉了隊伍,提高了隊員在惡劣環境下完成任務的能力。」卞韓城說。

卞韓城說,從工程建設和任務實施角度看,選擇在沙漠著陸還有諸多優勢:沙漠基本為無人區,回收難度雖然大一些,但安全隱患相對較小。由於沙土較軟,對返回艙損害較小;多一些落區選擇,有利於飛船、衛星的應急返回。

看點三:三道「接力棒」確保返回艙著陸「全程透明」

長征七號搭載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作為新一代多用途飛船返回艙模型,在完成氣動外形數據採集之後,首次以彈道式返回東風著陸場。在2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怎樣才能實時監測、快速回收返回艙?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研究員卞韓城告訴記者,返回艙著落監測就像一場長跑接力賽,需要傳好4道接力棒。

第一棒:返回艙進入距地面100公里的高空後,在著陸軌道附近的多個雷達和光學觀測站開始啟動,這些測量設備從新疆阿克塞到內蒙古阿拉騰,延綿近幾千公里,主要負責返回軌道測量和返回景象拍攝。

第二棒:隨著返回艙不斷下降,測量通信分隊將觀測數據發送給空中待命的運八飛機,繼續對返回艙進行接力式跟蹤。返回艙下降至距地面10公里高度時打開主傘,信標機發出信號。此時,飛機上的定向儀對返回艙信號進行搜索獲取返回艙坐標,同時將數據傳回北京指揮控制中心。

第三棒:直升機搜索分隊在接收到北京指揮控制中心傳來的返回艙預報落點後,指揮直升機引導3架直升機佈陣展開搜救,從不同的方向向返回艙著陸點快速推進,同時引導地面搜索分隊趕赴著陸點。

看點四:沙漠應急停機坪確保直升機起降

返回艙運出沙漠最便捷的方式是直升機吊運。但在實際演練中發現,直升機在沙漠中吊運返回艙需要較長時間的低空穩定懸停,期間陣風、揚沙、發動機過載等問題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具有較大安全隱患。如果能讓直升機在沙漠中著陸,搜索回收人員就可以從容地將返回艙拖掛到直升機。

如何在沙漠中搭建一個合適的著陸平台成為一個難題。搜索隊員經過多次實驗後找到了「獨門秘笈」:用16塊加厚帆布拼成一個1600平方米的應急簡易停機坪,同時就地取材,把沙子裝袋固定帆布。一個穩定而適合直升機著陸的停機坪就建成了。

卞韓城說,使用這種方法既有效解決了直升機降落問題,同時還節省了成本。「整個應急停機坪的成本只有2萬元,而一個普通停機坪建設費用動輒數十萬元。」

責任編輯:王一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