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帥誠 廣州報道)近日,粵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發佈了2015年粵港澳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測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06 年至 2015 年期間,監測區域內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的年平均值分別下降了72%、28%及34%,珠三角區域整體空氣質量改善明顯。
監測網絡由位於廣東省、香港和澳門的23個空氣監測站組成,並監測六種主要空氣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和一氧化碳。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珠三角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的年均值較2014年分別下降19%、11%和13%,與2006年相比則分別下降72%、28%和34%。而2006-2015年連續十年期間,三種監測物的年平均值下降明顯,下降速率分別約為每年3.8、1.4及2.8微克/立方米。報告認為,三項主要污染物濃度的大幅下降,反映近年粵港澳聯合或獨立推行的減排措施已對珠三角區域的整體空氣質量帶來改善。
此外,由於自 2014 年 9月監控網絡優化後,一氧化碳(CO)和顆粒物 PM2.5兩個監測因子才加入整個網絡體系,因此無法分析近十年來的變化。不過,從2015年的監測結果看,該區域內PM2.5的年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低於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的要求。
在臭氧方面,2015年臭氧濃度的年平均值較2006年高10%,但比2014年下降了7%。粵港澳三方監測網絡於2014年九月完成優化後,新增的細顆粒物和一氧化碳的2015年年均值分別為32微克/立方米及0.8毫克/立方米。報告認為,近年來臭氧濃度呈降低趨勢,反映區內的光化學污染有所改善,但三地政府會持續推行減排措施,以進一步改善區域內的空氣質量及光化學污染問題。
香港近年的主要減排措施包括進一步收緊電廠的排放上限及檢討發電燃料組合、逐步淘汰歐盟四期以前的柴油商業車、加強管制石油氣及汽油車輛的廢氣排放、收緊境內供應船用輕質柴油的含硫量、規定遠洋船在香港水域停泊期間轉用低硫燃料,以及管制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等。
責任編輯: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