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西南新聞中心 譚旻煦 雲南報道)沉寂了兩年的小學又迎來了琅琅書聲和師生們的歡聲笑語。9月1日,雲南會澤縣紙廠鄉鄢家村小學的師生們在嶄新的教學樓前舉行了秋季開學典禮,師生們終於告別了震後的板房教室,開始了全新的校園生活。鄢山村小學新教學樓由本報捐資50萬港幣參與援建,為銘記香港與內地的血肉之情,已被命名了「文匯樓」。
2014年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造成魯甸、巧家、昭陽區、會澤縣等地 617人死亡,108.84萬人受災。紙廠鄉位於會澤縣最北端,在此次地震中,鄢家村小學的師生們無法再回到原來的教室學習。
家長帶來全村謝意
開學典禮上,有一個特殊的發言者,他是學生家長鄧明高,他的女兒在去年已經從鄢家村小學畢業,但今天他還是專門前來。「我帶著全村父老鄉親的感謝來到這裡,深深感謝文匯報以及各界的愛心,讓我們的孩子能在更加優越的環境中學習。」鄧明高說,「透過你們的愛心和幫助,我們要教會孩子們有感恩的心,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
「弟弟,新的教學樓建好了」
這個學期開學,冷干娥升到了六年級,她還有個弟弟,也該上五年級了,然而,冷干娥已經無法拉著弟弟一起去上學,因為她的弟弟在2014年「803」地震中永遠地離開了他們。
冷干娥的家在昭通巧家縣,在她上三年級時,父母覺得會澤縣教育不錯,就將她和弟弟轉學到了紙廠鄉鄢家村小學。姐弟倆住在外公家,離學校不遠,平日姐弟倆都一起上學、一起放學。到了暑假姐弟倆就會回到巧家的家裡。可就是2014年那個暑假過後,冷干娥失去了弟弟。
今年開學,她和同學們一起搬進了新建好的「文匯樓」上課,開學第一天,和記者談起弟弟,冷干娥還是忍不住眼淚,「弟弟應該上五年級了,我們可以在一層樓上課了」,她說,「我真的想告訴弟弟,新教學樓建好了,比原來漂亮和寬敞了。」
「我們要提提神了」
「感謝叔叔阿姨的愛心」、「祝好心人健康快樂」「謝謝叔叔阿姨為我們建蓋了新的教學樓」……,學校的學生們在紅色布標上留下了簡單質樸的話語。
五年級的李婭代表全校340名學生表達了開學的心情,「或許我們還有很多人沉浸在暑假的狂熱中,無論如何現在應該提提神了。」 李婭說,剛開學,會有一些同學因要返回緊張的學習中,或是與父母分別感到心情煩燥,這個時候要告訴自己,學習與成長就是處在學生時代時最重要的事情。
文匯結緣鄉村小學
一個是1948年在香港創刊的綜合性主流報刊,一個是1947年在雲南會澤大山深處設立的鄉村小學,60餘年來從未「謀面」,卻是在一場災難後「牽手」。
2014年「803」魯甸地震後,鄢家村小學校舍及附屬設施損毀嚴重,教學樓被鑒定成 D級危房,不能正常使用。為保證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教學樓必須拆除重建。
地震發生後,本報第一時間組成報道組前往災區採訪報道,同時香港總部組織各地員工為災區捐款,隨後將籌到的50萬元款項一併交給會澤縣教育局,援助學校災後重建。
經過評估及規劃,會澤縣鄢家山小學成為本報善款的援建學校,為感謝本報愛心,會澤縣教育局及學校將重建的小學教學樓命名為「文匯樓」。
學生熱切盼搬入「文匯樓」
文匯樓於今年6月竣工,按照 8級抗震標準建設,共3層,12個教室,佔地近1,300平米,可以容納 400多名學生的教學需要。
文匯樓未建好的一年多時間裡,鄢家村小學的320多名學生只能在離學校近50米遠板房學校裡上課。板房夏天熱,冬天冷,給學生和老師上課都帶來很多困擾。
學校六年級班主任劉瀟說,夏天學生在板房裡上課很容易因為熱而睡著,這時她只好用帶著學生做遊戲,唱歌等辦法,給學生們醒瞌睡;而冷天,看到學生手指被凍得起凍瘡,真讓人心疼。
「老師,我看新樓快好了,我們是不是很快就能搬進去了」,在板房裡上課的時候,每天劉老師都要聽學生們問好多次這個問題,「學生們都比我們老師更期待搬進新的教學樓。」
在鄢家村小學重建過程中,華商書院也捐助了重建資金,故學校也稱為華商書院希望小學。
小學辦學七十載 培育兩代人
鄢山村小學是一所有著悠久辦學歷史的鄉村完小,從學前班到六年級,目前一共有7個教學班。校長鄧明國從自己上小學開始,一路和學校一起成長,說起學校就像說起自己的家人,充滿感情。
兩代人讀鄢家村小學
鄧明國還記得自己在鄢家村小學上學的時候,學校就只有3間小瓦房子,3個班,學校裡一共就有2個老師。鄧明國後來去宣威縣讀了師範學校畢業後,先是在江邊小學任教,2005年他調到鄢家村小學任教。再次回到小時候讀書的地方,鄧明國很興奮,同時他也發現學校面貌已發生翻天覆地地變化,三層高的教學樓屹立在校園中央,食堂等設施也都一應俱全。直到2014年地震發生,他和同事們一直在這個教學樓裡工作學習。
現在,鄧明國的女兒也在鄢家村小學讀四年級了。懂事的女兒在學校努力讀書,她說,自己很喜歡和爸爸一起從家裡走到學校,爸爸上班,她上學。
姐弟三人步行一小時上學
鄧明國介紹,鄢家村小學服務半徑6公里,主要生源為紙廠村委會、鄢家村村委會、燈草塘村委會部分學生,今年報名學生大約有340人,覆蓋範圍內的適齡兒童全部入學。由於當地自然條件等原因,學生上學基本靠步行,最遠的學生從家走到學校,單程就需要1個小時。
家住巖洞村的謝富芬姐弟三人,每天就要走1個小時才能到學校。謝富芬今年上六年級,兩個弟弟謝富平上五年級,謝富兵上三年級。謝富芬說,平日上學要走半小時才能見到同學,不過雖然他們每天走兩趟很辛苦,但自己很喜歡讀書,還經常教育弟弟要好好讀書。所以兩個弟弟在旁邊說,「我們都有點怕姐姐,她會告訴老師我們哪裡做得不好。」。
謝富芬還記得新教學樓沒蓋的時候在板房上課的日子,熱天太熱,冷天太冷,每天看著在建蓋的教學樓,她和同學們都盼著早日搬進去。新樓蓋好後,她迫不及待告訴了晚上很晚才能回家的父母「我們可以搬進新樓上課了。」
會澤教育受稱讚 25人考進清華北大
會澤縣是一個貧困大縣,但有一件事情卻值得當地自豪和驕傲:教育質量高。今年高考中,會澤高考本科上線率達到90%,更有25名學生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佔了雲南全省考取清華北大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在過去三年,會澤考取清華北大的學生2013年有13人,2014年有15人,2015年有18人。
會澤良好的教育和教育氛圍,感染著當地每個教育工作者,鄢家村小學的劉瀟老師是宣威人,2011年來到小學後,現在已經在當地安家。夫妻兩人都是學校的老師,平時都很忙,她說「忙到不敢請假」,就擔心學生沒有老師上課。劉老師對班裡學生的情況如數家珍,除了學業上,她還在心理上關心學生的成長。劉老師說,地震後,學生心理上表現出的很多問題都讓她擔憂,不過現在好了許多,她相信也希望,在會澤這樣好的教育氣氛中,學生們都能努力學習,真正地去用知識改變命運。而作為教師的她,將盡責盡力幫助每一位學生。
港各界善款助災後重建
雲南魯甸「8.03」發生後,香港各界給予高度關注,並迅速施以援手,一筆筆愛心捐款迅速到位,不僅幫助災區度過難關,更支持當地恢復重建。據不完全統計,來自香港各界的善款超過1億元人民幣。
災區接受到的香港各界捐款用於解決災區人民生活困難以及災後重建,其中包括民房、衛生院、學校、社區設施等的援建,其中香港文匯報捐款全部用於災區之一的會澤紙廠鄉鄢家山小學教學樓建設。此外,香港方面善款還用於防災避險、災後民房重建知識等的軟件培訓及能力建設。
據不完全統計,香港紅十字會通過雲南省紅十字會援助地震恢復重建項目總資金3955.3萬元人民幣;香港各界通過雲南省民政部門捐款共計6742.2776萬元,其中中聯辦(香港各界人士):3705萬元、李嘉誠基金會3000萬元、香港佛教青年協會21.3萬元、香港中國企業協會:15.98萬元。
責任編輯: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