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今日,大公報發表社評文章《應如何正確解讀立法會選舉結果?》,文章指出:當前香港輿論環境,什麼聲音都有。當然,議席數目是衡量結果的一個標準,但這絕非唯一標準,應當有更客觀更全面更貼切的視野和態度。以下為文章全文:
立法會選舉結束,我們應如何正確解讀選舉結果?當前香港輿論環境,什麼聲音都有。當然,議席數目是衡量結果的一個標準,但這絕非唯一標準,應當有更客觀更全面更貼切的視野和態度。事實上,以被廣泛引用並認可的「建制」、「泛民」、「本土」三分法來觀察,對選後形勢已有清晰認識:第一,立法會整體格局未變,建制派仍然佔據絕對優勢,依舊主導議會;第二,傳統「泛民」選票被瓜分、席位被搶走,幾名鬧得最兇的議員被選民遺棄,實是最大輸家;第三,激進「本土」看似氣勢凌厲,但既缺實踐經驗又無政績可陳,若想靠激進行動爭取支持,難免會遭選民淘汰命運。實事求是的講,在香港政治經濟社會形勢日益複雜情況下,建制派仍有如此成績,應當予以肯定;更為可貴的是,主動權在我、主導權在我,未來形勢依然在朝有利於愛國愛港陣營方向發展。
對一場重大選舉結果的解讀,絕非僅僅是簡單議席數目的比對,而在於能否準確把握香港政治經濟社會形勢與未來發展、能否正確衡量雙方實力的消長、能否科學評估未來主流聲音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只著眼於席位數暫時得失,而沒有看到整體形勢變化,這無法正確認識當前的實際問題。
第一,議會格局未變,建制派依然主導。
選舉結束後,坊間有各種評論,一些反對派的輿論寫手迫不及待地自稱「大勝」,又指建制派「大敗」,甚至揣測、猜想、造謠什麼「中央不滿意」、「北京要怪責」云云。這種觀點充斥其間的是顯而易見的政治算計,意圖通過打擊對手而達到壯己聲勢目的。但基本事實無法支撐其觀點。其所依據的是整體議席比對,諸如稱「非建制派」獲得二十九席、建制派只獲四十席等等。姑不論建制派到底是四十還是四十一席,在總共七十席立法會中,建制派依然佔據議會絕對優勢,而反對派雖然議席略有增加,但並沒有根本改變回歸十九年來的「少數派」局面。建制派縱使議席在數字上有所減少,但客觀而言,這並沒有動搖整體建制陣營力量。
建制派在此次選舉中,不僅維持了議會絕對多數局面,在整體民意支持角度,建制派亦可用「穩中有升」來形容。因為在地區直選共獲十六席,選票均錄得較大幅的增加,建制派中堅力量民建聯,所有參選名單全部勝出,已甚說明問題。而所謂「失利」,指的是兩方面,一是整體得票率,二是指功能界別選情。前者計算實際上是撇除了一些中間派選票,未必能準確反映民意;而功能組別原因複雜,其根本問題在於,在一些界別中反對派勢力長期佔據,難以在短期內根本改觀。但不論如何看待議會座位分配,建制派在直選和功能界別兩方面都延續了往屆優勢,這是對日後特區政府施政的最有力保障,對香港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問題的最有力支持,這是反對派無法改變的事實。
第二,「泛民」最大輸家,選票議席皆下降。
如果按反對派說法,議席數目是衡量勝負標準,那麼傳統「泛民」恰恰是最大輸家。一個最為簡單的數字是,上屆立法會「泛民」與建制派是26比43,但到本屆立法會,傳統意義上的「泛民」席位只剩下22席,少了四席;不僅如此,傳統「泛民」支持率亦出現大幅下滑現象,以公民黨為例,陳淑莊得票就較上屆大減逾萬張;新界東楊岳橋得票更是較上屆以及今年二月底補選急劇下滑。可以說,「泛民」實際上是面對更嚴峻的發展形勢,尤其是面對激進「本土」勢力的搶奪,不僅瓜分了議席,更在吸走大量的原有選民。
不僅席位與選票減少,對於「泛民」而言更致命的是,幾名資歷最深,或者稱之為在過去立法會裡鬧得最「兇」的議員,包括黃毓民、李卓人、范國威、何秀蘭等,均以低票落敗。而新界東梁國雄更只贏中間獨立人士方國珊一千票僥倖當選。這些「資深」「泛民」,亦是「拉布」最嚴重者,最終以此結局收場。這不僅是對其過往行為的否定,更可說是民意對「泛民」的嚴重警告。當失去這批最懂得議會對抗方式的議員,來屆立法會「泛民」的表現必然會受到嚴重削弱。實際上,「泛民」正在處於一個「向下的螺旋」,若不在政綱、言論、行動上作出徹底的改變,未來發展已難言前途。
第三,「本土」看似凌厲,實力散難成氣候。
最後看激進「本土」勢力,此番當選的五人不乏「票王」現象,而當選後他們一些人還聲言將自組聯盟,不會與「泛民」共進退,擺出要大幹一番的氣勢。但客觀而言,這批激進「本土」當選者並沒有形成真正政治力量,不僅缺乏議會經驗,更無過往政績可言。之所以能當選,靠的是年輕人的「新鮮感」,尤其是一大批「首投族」的「嘗鮮」,以及這批候選人的不同政治口號,但這都是無法真正令選民長久支持和期待的。若以為可以靠極端與激進的言行「出位」、譁眾取寵,結果將重蹈「泛民」的覆轍。正如四年前「泛民」范國威,靠「本土」口號上位,結果毫無政績此番以低票落敗,難逃被選民遺棄命運。
更關鍵的是,羅冠聰等五人再加上功能組別的兩人,縱使表面上看似是「本土派」,但內部並非團結一致,莫說對政治立場不盡相同,政綱理念模糊不清,即便是在一些民生議題如全民退保等,亦是截然相反。可能未來在立法會上「拉布」、「流會」、喊罵「打倒某某某」會站在同一陣線,但落實到具體議案如何推動、如何分析、如何促成,甚至要達到共識,會遠遠難過「泛民」。
總體上來說,激進「本土」看似氣勢凌厲、來勢洶洶,但實際上一盤散沙、內部分化、各懷心思,再加上缺乏足夠的政治手腕與技巧,根本難成氣候。四年後能否再在議席見到這些人,亦是一大疑問。
選舉總有輸贏,議席增減勢必牽動許多人關注和想法;但過於著重席位減少,而忽視在複雜環境下,建制派逆勢獲勝後開拓出來的來之不易的議會主導局面、忽視整體議會形勢仍然朝有利於我方發展的局面、忽視整體民意的增長局面,顯然無助於對問題的準確把握,亦不利於未來工作開展。正確解讀選舉結果就是實事求是的看待香港目前政治經濟社會形勢,做到心中有數、發聲有底、行動有力。
作者:屠海鳴(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上海市政協常委)
責任編輯: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