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人民日報:港人應拋開成見與怨懟

2016-10-08

【文匯網訊】10月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文章,題為《港人應拋開成見與怨懟》。文章節錄自港大校友彭泓基上月底在本港報章發表的文章。

文章表示,近年,香港年輕一代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一直上升,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一直下跌,文章認為,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香港的亂象,是多年來積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若要香港明天會更好,不是只懂批評和破壞,而是應虛心求教,檢討及團結互助,重建競爭力。文章認為,香港目前最需要的是正能量,透過良性改革,尋求突破,拓展新的領域,而不是在相互埋怨中破壞與自殘,未來10年是香港變革的契機,若果無法拋開成見與怨懟、尋求創新和突破,就只會繼續沉淪。

以下是文章全文:

曾經離開祖國懷抱一個多世紀,讓很多香港人產生「鄉關何處」的迷思,對自身身份認同感到迷茫和複雜。香港回歸後,出現了新情況。尤其近些年來,香港年輕一代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一直上升,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一直下跌。是「中國的香港人」?還是「香港的中國人」?近日,香港學者彭泓基與朋友聊及此話題,有感於連知識精英都邏輯混亂、負能量滿身,遂投書香港媒體,一抒胸中之臆。希望港人多作理性思考,良性改革,重建競爭力。文章摘發如下——

早前,朋友傳來2016年全球自然科學技術指數,中國在北斗系統、預警機、激光、基因、雲計算、量子保密通訊、引力精密測量等範疇都世界領先。我原是念理科出身的,很明白這些成就的背後,蘊藏著多少精英的心血與不懈努力。作為中國人,與有榮焉!我把這信息傳給一群港大同學,讓他們也知道最新的科研景況。

不時收到回應,如是說:「科技雄霸天下?亦非仁義之邦!」短短的話語,好像蘊涵著多少怨懟與揶揄。在我的追問下,朋友接著回應說:「科技第一與我是否覺得自己是中國人無關,去到世界各地,我只說我是『香港人』!」

就這樣,我們開展了一段「中國人」與「香港人」的對話。

我如是回應:「我們都是理科出身,講求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若把『中國人』定義為『擁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則『內地人』『香港人』『台灣人』『海外華僑』都應算『中國人』。我知學兄討厭內地人一些不文明的行為,我也有同感。但這些人並不等同所有的內地人,更不等同『中國人』,何必因此以偏概全?若把這些現象跟近年出現在『衝擊港大校委』『旺角動亂』『鳩嗚團』等事件比較,我們『香港人』的道德水平,又高了多少?每個群體中,都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現象,不必苛責,應究其因。應該想著如何去幫助或教化這極少數,使他們產生更多的正能量,造福社群,而不是厭惡、排斥和怨恨。同理,我們香港也需要深切反思與檢討。」

不一會,收到回音:「彭兄,何須如此勞氣(生氣)!我不會因為大陸一些科技超級而驕傲,更不會因此必須『認同』是『中國人』,兩者無關。身在香港,只做『香港人』,有何不妥?正在談內地科技稱霸,怎又拉扯到『旺角事件』?」

我在沉思,上述響應是否真的有點勞氣了?靜氣平心,遂如此回應:「學兄,我一點也不勞氣,只是有點痛心,我們受過高等教育的港大理科畢業生,對最簡單的邏輯也有點混淆。無論您承不承認,您也總脫不掉『中國人』的繫帶和烙印,『香港人』自然就是『中國人』的一部分。而評論中國的科學成就,不同立場和態度得出的結論會截然不同。假若我是很不喜歡中國的美國人,對中國的一切,可能都會感到不順眼。若是認同中華民族的『中國人』,看法自異。」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香港的亂象,是多年來的積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若要香港明天會更好,不是只懂批評和破壞,而是應虛心求教,深自檢討,團結互助,勤儉建港,實事求是,重建競爭力。在宏觀形勢不利的情況下,生存已不易,目睹香港每況愈下,不少港人還在鼓勵怨憤,愚昧地分化,拖自己的後腿。目睹一切在倒退,破壞多於建設,能不令人痛心?跟近年的新加坡相比,大家應心中有數。香港目前最需要的,是正能量,明晰自省,透過良性的改革,尋求突破,拓展新的領域,而不是在相互埋怨中破壞與自殘。最大的敵人永遠是自己!未來10年,是香港變革的契機,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若無法拋開成見與怨懟、尋求創新和突破,就只好認命,繼續沉淪!

責任編輯:Caroline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