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凝哲)2016年,中國航天發射任務首次超過20次,涉及衛星、空間實驗室、飛船等眾多種類。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首飛,無疑是今年航天的最大看點。為什麼一型火箭的首飛具有如此高關注度,還需要從它的研製歷程說起。
早在1986年,航天戰略專家們就提出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方案。然而這一預研和初步論證的時間,竟然長達20年之久。在這段日子中,中國運載火箭能力從九十年代中期居於世界第一梯隊逐漸下滑,雖然發射成功率依然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對於新型火箭的研發並沒有跟上。這種情況令航天業界擔憂,火箭專家龍樂豪院士甚至疾呼,中國火箭技術已遠遠落後於美俄歐,甚至不敵日本。而缺乏大型甚至重型火箭,已成為整個航天工程實施過程中的短板。
這一情況在長征五號立項之後,逐步得以改善。自2006年工程正式立項後,經過萬人參與的10年「磨箭」後,長征五號的首飛不僅將令中國運載火箭換代升級,更改變著世界運載火箭的格局。在與世界同級別運載火箭如阿里安5、得爾它4、宇宙神5等的能力比較中,保守估計長征五號可以穩居前三位。
需要指出的是,長征五號雖然是中國運載火箭中的跨越式工程,但對於有著宏大太空計劃的中國來說,低地球軌道25噸、同步轉移軌道14噸級的運力也許未必能夠完全勝任。未來載人登月、月球基地甚至更多的深空探測目標,要求中國必須擁有更強大的進入太空能力。
傳聞中運載能力將與美國「土星五號」比肩的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加速研製進程已成為必然選擇。
責任編輯:梁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