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參考消息網11月20日報道,15日在北京召開的中日財政智庫研討會上,參會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國老齡化社會正加速到來,而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繳費不足,均與現行制度缺陷有關。並建議將社會統籌部分改為社會保障稅,實行統賬分離,延遲退休等多種方式應對老齡社會的到來。
英媒稱,中國財政吃緊的壓力正節節攀升,在應對龐大的地方政府債務壓力的同時,未富先老以及正在加速到來的老齡化社會,讓統籌賬戶當期缺口不斷擴大,更讓中國財政雪上加霜,凸顯了中國現行社保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據路透社11月15日報道,15日在北京召開的中日財政智庫研討會上,參會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國老齡化社會正加速到來,而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繳費不足,均與現行制度缺陷有關。並建議將社會統籌部分改為社會保障稅,實行統賬分離,延遲退休等多種方式應對老齡社會的到來。
「近幾年各級財政補貼佔全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在16-19%之間,平均為17.7%,如此高比例的養老保險待遇發放需要財政補貼,充分說明了不可持續性。」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胡繼曄稱。
他分析指出,從近幾年的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徵繳收入和工資總額占比情況看,其比例一直都低於28%,2008-2015八年間平均僅為22.3%,亦即不足28%法定數據的80%。
報道稱,而國家規定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的最低年限僅為15年,也是不可持續的重要因素。英國最低繳費年限為30年,法國從2018年起,退休者享受全額退休養老金的工齡從41年零三個月提高為41年半,德國規定被保險人想要領取養老金,必須達到繳費滿35年。
今年8月人社部發佈《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就顯示,截至2015年底,企業參保離退休人數增幅為6.5%,再度高於企業參保職工人數2.7%的增幅,延續了2012年來的趨勢,並由此導致撫養比連續4年下滑,於2015年達到2.88:1。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楊燕綏教授也指出,中國老齡化社會正在加快到來。2000年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人口比例達7%)。2025年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老齡人口比例14%),在2035年將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占比提高到20%)。她認為,在如此快速進入老齡化過程中,中國目前的政策準備顯然不足,實際贍養能力不足,大齡人口就業參與偏低,老齡人口資產結構欠佳,消費情況偏低。
據統計,2015年中國60歲以上「銀髮一族」數量達到2.2億,占總人口比重超過16%,預計2025年這一數字將突破3億。
報道稱,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由現收現付的統籌基金和長期積累的個人賬戶構成。由於在徵繳,發放,基金管理各個環節都有不足,存在高費率,低費基,繳費年限低,以及低退休年齡等,導致養老金缺口在拉大。養老金缺口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社會統籌賬戶資金缺口,即隱性債務;二是個人賬戶資金缺口。
中國人民大學李珍教授就指出,中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短、中、長期三個缺口,其中個人賬戶累計缺口(空賬規模)2007年以來空賬規模以年均18.55%的速度增長,到2014年末已達3.59萬億元。
根據財政部和浙江大學聯合課題組的預測,到2050年累積收支缺口將達到219.77萬億元,占當年GDP的31.21%。
報道稱,迫於現實的嚴峻,專家們一致呼籲中國應該加快現行養老制度改革,具體舉措包括延遲退休年齡,完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清償轉製成本,釐清各主體責任,政府成為有限責任人,制度可實行精算平衡。同時統賬分離,分離居民基礎養老與個人賬戶,建立與非正規就業相適應的國民養老保險,低義務低保障,解決參與權不公的問題,財政政策鼓勵全民的自願性養老儲蓄賬戶。
中國財政部近日公佈的2015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決算顯示,全國社保基金當年實現收入逾4.6萬億元,環比增14.6%;同期支出增長16.1%,但當年仍實現結餘。
對於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人社部發言人李忠上月就指出,社會上議論比較多的所謂實賬、空賬,這其實是相對於養老保險的籌資模式來說的,即選擇現收現付還是部分積累,還是完全積累,它所對應的基金結餘是不一樣的。但是對於個人來說,個人賬戶的記賬額就是實賬。下一步人社部將結合養老保險頂層設計的研究,進一步研究完善個人賬戶,保證養老保險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續。《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顯示,全國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規模不斷增長,空賬率已超九成。近日公佈的財政部10月數據顯示,前10月收不抵支差額縮至1.1萬億元,前三季度高達1.46萬億元,地方財力吃緊亦可見一斑。
中國國務院14日發佈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表示存量擔保債務和存量救助債務不屬於政府債務,地方政府對存量或有債務僅依法承擔適當民事賠償責任,但最多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
責任編輯:蘇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