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文匯觀察:扯掉「山寨」外衣 實現創新逆襲

2016-12-08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鄭曼玲)歷時4年的「飛人」喬丹與「中國喬丹」商標權拉鋸戰終於一錘定音,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開宣判,認定喬丹公司的中文「喬丹」商標損害邁克爾·喬丹的姓名權,違反商標法,應予撤銷。

對此,喬丹公司公開聲明辯稱,他們在品牌推廣中始終做了防止公眾混淆的說明。這一說法是否成立,相信公眾心中有數。我們不想因為商標爭議便一舉否認企業多年來品牌經營的努力,但由一家福建晉江小廠起家,到成為衝擊IPO的年營收超10億的運動品牌,這當中沒有從「蹭」邁克爾·喬丹的名氣中獲利,顯然難以說得過去。從這點看,最高法院對喬丹體育的侵權懲處,或許對很多中國企業都具有警示意義,在成長後期如何擺脫「山寨」烙印,是轉型期中國在發展實體經濟上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毋庸諱言,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和進步,一方面是起飛初期具有大量低成本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則是大部分中國企業都通過學習和模仿,完成了原始財富的積累。也因此,中國曾被視為「山寨大國」並備受國際社會詬病。

然而,一個假貨充斥的市場,不可能真正繁榮;一個造假盛行的社會,也不可能有發展的活力。諸多案例已經證明,在初創期可以迅速收益的模仿行為,很難引領企業走向輝煌的未來。另一方面,模仿的便捷與低成本消磨了創造激情,山寨文化也極易引發人們投機取巧的心態,對正規品牌企業造成巨大生存壓力,最後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

可以說,假冒偽劣商品在市場橫行,百害而無一益,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甚至危及其生命財產安全,而且也嚴重阻礙企業自主創新,抑制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某種程度上就是阻礙經濟健康發展的毒瘤。

當然,這種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現象並非中國獨有。站在歷史高度來看待一個國家的崛起,「山寨」幾乎是任誰也繞不過的階段,日韓在二戰之後經濟快速復甦正是靠山寨歐美國家的產品起家;回溯到二戰之前,美國的發家史同樣也擺脫不掉山寨的影子。關鍵在於,如何在模仿過程中逐步積累經驗和能力,從單純模仿,再創造性模仿,過渡到自主創新,最終實現全面逆襲。

知恥而後勇。中國政府顯然已經意識到,科技創新才是帶動國民經濟發展、促進產業轉型的智囊與發動機。本屆中央政府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經濟發展兩大引擎,接連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推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足可見國家對實施「創新驅動」的迫切性。

套用一句常用解說詞,從「製造」走向「智造」,留給中國的時間的確不多了。從這一點看,在「喬丹商標案」中有所啟發的中企們,不妨勇敢地扯掉「山寨」的外衣,戒除急功近利的心態,擯棄抄襲、人情、潛規則這些所謂「成功捷徑」,在不可逆轉的時代大潮中,學會運用創新、誠信、契約的手段,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價值。

責任編輯:京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